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和答案.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365079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和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和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5--2016学年茂名市第五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化学试卷 本试卷共8页,60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 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0 16 Na 23 Cl 35.5 Fe 56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在短周期元素中,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1个或2个电子的元素是(  )。 A.金属元素 B.稀有气体元素 C.非金属元素 D.无法确定为哪一类元素 解析:原子最外层是1个电子的可以是氢,也可以是锂、钠、钾等金属元素;最外层是2个电子的可以是铍、镁等金属元素,也可以是稀有气体元素氦。 答案:D 2.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  )。 A.相对原子质量和核外电子数 B.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和最外层电子数 D.电子层数和次外层电子数 解析: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主族序数,电子层数决定了周期序数。 答案:B 3.有短周期元素A、B、C,其中A、B同周期,B、C同主族,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核电荷数之和为31,则A、B、C为(  )。 A.C、N、Si B.N、P、O C.N、O、S D.C、Si、S 解析:31-17=14,因此三者的内层电子数之和为14,即A、B是次外层电子数为2的第二周期元素,C是次外层电子数为8的第三周期元素。再根据B、C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答案:C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 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碱金属元素是指第ⅠA族的所有元素 解析:A项中F的最高化合价为0价,与族序数不相等;B项中第六、七周期所含元素的数目均不是18;D项中H不属于碱金属。 答案:C 5.下列各表中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所表示的元素与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相符的一组是(  )。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答案:D 6.已知钡的活动性处于钾和钠之间,则下述说法中可能实现的是(  )。 A.钡可从氯化钾溶液中置换出钾 B.钡可从冷水中置换出氢气 C.钡可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钠 D.在溶液中钡离子可氧化金属锌,使之成为锌离子 解析:由信息可知钡的性质可由钠和钾的性质来推测。钠和钾都能够与冷水、盐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H2,而不会将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从水溶液中置换出来。 答案:B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进行水封 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 解析:能把I-氧化为I2的氧化剂很多,如HNO3、Fe3+等,B选项错误;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显紫色,是因为CCl4中溶解了I2,C选项错误;D选项不能排除S、S的干扰,错误。 答案:A 8.下列各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锂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还原性:K>Na>Li,故K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 C.密度:Li<Na<K<Rb<Cs D.碱性:LiOH>NaOH>KOH 解析:锂的活泼性比钠弱,与水反应不如钠剧烈,故A正确;还原性:K>Na>Li,但K不能置换出NaCl溶液中的Na,而是先与H2O反应,故B错误;K密度比Na小,C错误;从Li到Cs,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即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故D错误。 答案:A 9.关于碱金属单质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都是过氧化物 B.与水反应都能生成碱和氢气 C.熔、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加而降低 D.还原性随原子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强 解析:碱金属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产物是有区别的:Li 燃烧生成Li2O;Na燃烧生成 Na2O2;K燃烧生成KO2。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大逐渐降低,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答案:A 10.下列关于卤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I2可以存在于自然界中 B.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熔、沸点升高 C.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氧化性增强 D.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通式X2+H2OHX+HXO表示 解析:卤素是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不能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升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F2氧化性非常强,因此与水的反应与其他卤素单质不一样:2F2+2H2O4HF+O2。 答案:B 11.下列各组物质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H2O与D2O是同一物质 B.35Cl与37Cl属于同素异形体 C.O2与O3属于同位素 D.12C、13C、14C是不同的核素 答案:D 12.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有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被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粒子不显电性 B.该粒子质量数为4 C.在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D.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 答案:C 13.在11 g由D和18O组成的水中,含中子数为(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NA B.2NA C.6NA D.10NA 解析:该水的摩尔质量为22 g·mol-1,所以11 g该水中含有水分子0.5 mol,D中子数为1,18O 的中子数为10,所以11 g这种水中含有的中子数为6NA。 答案:C 14.若aAn+与bB2-两种离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a的数值为(  )。 A.b+n+2 B.b+n-2 C.b-n-2 D.b-n+2 解析: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a-n,b+2,所以a-n=b+2,a=n+b+2。 答案:A 15.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一组粒子是(  )。 A.Mg2+、Al3+、Cl-、Ne B.Na+、F-、S2-、Ar C.K+、Ca2+、S2-、Ar D.Mg2+、Na+、Cl-、S2- 解析:C项粒子电子层结构均为。 答案:C 16.已知X、Y均为1~18号之间的元素,X、Y可形成化合物X2Y和X2Y2,又知Y的原子序数小于X的原子序数,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  )。                  A.19 B.18 C.27 D.9 解析:可以形成X2Y和X2Y2化合物的元素可以是H和O或Na和O,Y的原子序数小于X的原子序数,所以只能是Na和O,其原子序数之和为19。 答案:A 17.第三周期元素X、Y、Z,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X2O、Y2O3、ZO2,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X<Y<Z B.三种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C.Y(OH)3能与NaOH溶液反应 D.ZO2可制造光导纤维 解析:根据元素在第三周期和最高价氧化物的形式,可推导出X是Na,Y是Al,Z是Si,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由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A错。 答案:A 18.X、Y是元素周期表第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 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少 B.酸性:HXO4>HYO4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析:非金属性强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较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较强、单质的氧化性较强,在周期表中位于右上方;D项说明Y的非金属性比X强。 答案:D 19.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总是从1到8重复出现 B.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发生周期性变化 C.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最高正价从+1到+7、负价从-7到-1重复出现 D.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解析:第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从1递增到2,A错;金属无负价,F无正价,O没有+6价,C错;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还包含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等,D错。 答案:B 20.某元素R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R,则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是(  )。 A.H2RO3 B.HRO3 C.H3RO4 D.H2RO4 解析:元素R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R,则R的负价为-2,R为第ⅥA族元素,最高正价为+6,选D。 答案:D 21.已知铍(Be)的原子序数为4。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铍的原子半径大于硼的原子半径 B.氯化铍难溶于水 C.氢氧化铍的碱性比氢氧化钙的强 D.单质铍跟冷水反应迅速产生氢气 解析:铍在硼的左边,因此原子半径比硼大,A对;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BeCl2易溶于水,B错;铍在钙的上方,金属性弱,氢氧化铍的碱性比氢氧化钙的弱,C对;单质铍的金属性比镁弱,镁与冷水反应缓慢,铍一定不能与冷水迅速反应,D错。 答案:A 22.氢化钠(NaH)是一种白色的化合物,其中钠元素为+1价,NaH与水反应生成氢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H中氢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氦原子相同 B.NaH在水中显酸性 C.NaH中的阴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小 D.NaH中的阴离子可以被还原成氢气 答案:A 23.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 A.砹是一种有色固体,它的气态氢化物很不稳定 B.F2与水反应比Cl2与水反应剧烈 C.铷的硫酸盐易溶于水,其氢氧化物一定是强碱 D.盐酸的酸性比氢硫酸强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 解析: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随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应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D项不正确。 答案:D 24.下列关于化学用语“NH4Cl”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氯化铵分子中含有一个N和一个Cl- B.氯化铵由N、H、Cl三种元素组成 C.氯化铵由N和Cl-构成 D.氯化铵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解析:氯化铵是由离子构成的,没有分子存在,A错;B、C、D都是正确的。 答案:A 25.XY2是离子化合物,X和Y离子的电子层结构都与氖原子相同,则X、Y分别为(  )。 A.Ca和Cl B.K和S C.Ca和F D.Mg和F 解析:Ca2+、Cl-、S2-都与氩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且K2S不是XY2型离子化合物,故A、B、C三项均不正确。 答案:D 26.下列原子序数所对应的元素组中,两者可形成离子键的是(  )。 A.1和17 B.12和9 C.14和6 D.15和8 解析: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间可以形成离子键。 答案:B 27.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键是由阴离子和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而形成的 B.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解析:静电作用不仅仅是吸引,也包含原子核之间、电子之间的排斥力,A项错误;只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因而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可以含有共价键,B、C项错误。 答案:D 28.下列反应过程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断裂和形成的反应是(  )。 A.NH4ClNH3↑+HCl↑ B.NH3+CO2+H2ONH4HCO3 C.2NaOH+Cl2NaCl+NaClO+H2O D.2Na2O2+2CO22Na2CO3+O2 解析:A、B两项中没有非极性键,显然不符合题意,C项中虽然有非极性键Cl—Cl键断裂,却没有非极性键形成。 答案:D 29.下列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目与HF相同,且只有两个极性共价键的是(  )。 A.CO2 B.N2O C.H2O D.CH4 解析:A中CO2有四个极性键且与HF的电子数不同;B中N2O与HF的电子数不同;D中CH4与HF的电子数相同,但有4个C—H极性共价键;H2O分子含有的电子数与HF相同,都为10个,有两个H—O极性共价键,故选C。 答案:C 30.短周期元素X、Y、Z所在的周期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0,且Y2-与Z+核外电子层的结构相同。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存在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Z2Y B.X2Y2 C.Z2Y2 D.ZYX 解析:由Y2-与Z+核外电子层的结构相同,可知Y在Z的上一周期,所以Y为氧元素,Z为钠元素,所以X为H;A选项Na2O只有离子键;B选项H2O2有非极性共价键,也有极性共价键;C选项Na2O2有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没有极性共价键;D选项NaOH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 答案:B 31.下列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 A.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 B.氯化铵与消石灰的反应 C.锌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D.钠与冷水的反应 解析:B项为吸热反应,其他均为放热反应。 答案:B 32.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2NH4ClO4N2↑+4H2O+Cl2↑+2O2↑+热量,对此反应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从能量变化来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动能和热能 D.反应中高氯酸铵只作氧化剂 解析:此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高氯酸铵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33.下列叙述中能表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是(  )。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失电子数比乙多 B.同价态阳离子甲比乙氧化性强 C.甲能跟盐酸反应放出H2而乙可与冷水反应产生H2 D.甲、乙与H2SO4溶液形成原电池,乙上冒气泡 解析: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取决于失电子的难易,而与失电子多少无关;阳离子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金属的还原性越弱;C项中乙与冷水反应生成H2,说明乙比甲金属活动性强;而D项中乙上冒气泡,说明甲失电子,金属性比乙强。 答案:D 34.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下图所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酸性均减弱 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慢 解析:甲池中锌与铜用导线连接后浸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乙池中仅发生锌与硫酸的反应。所以甲池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乙池不构成原电池。两池中c(H+)均减小;甲池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乙快。 答案:C 35.下列关于充电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充电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B.充电电池可以无限制的充电放电 C.充电是使放电时的氧化还原反应逆向进行 D.较长时间不使用电池时,最好将电池取出并妥善存放 解析:充电电池理论上是可以永久重复利用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总会因为性能等原因而使电解质溶液或者电极变质而失效。所以实际情况下充电电池是不能无限制重复使用的。 答案:B 36.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起反应,生成N2和CO2,对此反应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大反应速率 B.降低压强能增大反应速率 C.升高温度能增大反应速率 D.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答案:C 37.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是2.0 mol·L-1,经过2 min后,它的浓度变成了1.56 mol·L-1,则在这2 min内它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A.0.22 mol·L-1·min-1 B.0.1 mol·L-1·min-1 C.0.04 mol·L-1·min-1 D.0.08 mol·L-1·min-1 解析:平均化学反应速率:v==0.22 mol·L-1·min-1。 答案:A 38.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的生成速率增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而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浓盐酸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解析:A项加热,C项中增大H+的浓度,D项中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故它们均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但是B项中改用浓硫酸后,浓硫酸常温下能使铁片钝化,不能增大反应速率。 答案:B 3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B.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可逆反应 C.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问题,化学平衡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问题 D.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对反应中不同物质而言 解析: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对同种物质而言,其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相等,D错。 答案:D 40.下图是可逆反应X2+3Y22Z2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只有正方向反应 B.t2时,反应达到平衡 C.t2~t3,反应不再发生 D.t2~t3,各物质的浓度相等 答案:B 二、双项选择题Ⅱ: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最符合题意。 41.某元素X,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X在周期表中位于(  )。 A.第二周期 B.第三周期 C.第ⅣA族 D.第ⅥA族 解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则该元素只能有两个电子层,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4个电子,是第二周期第ⅣA族的碳元素。 答案:AC 4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开始,最后以稀有气体结束 B.同一周期中(除第一周期外),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从1逐渐增加到8 C.第二、三周期上下相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8 D.第七周期排满后只有26种元素 解析:第一周期元素是从氢开始的,但是氢并不是碱金属元素,A错;同一周期(除第一周期外)从左向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加到8;第七周期元素人们还没有完全发现,目前已有26种元素,如果排满,则有32种元素。 答案:BC 43.将下列物质加入溴水中,溴水颜色不变浅的是(  )。 A.KCl晶体 B.KI晶体 C.CCl4 D.Mg 解析:溴水中加入KCl不发生反应,颜色无明显变化,A对;加入KI晶体后,Br2与KI反应置换出I2,溶液颜色加深,B对;加入CCl4后Br2被萃取到下层,水层颜色变浅;加入金属Mg后,金属镁与溴水反应,消耗Br2,颜色变浅。 答案:AB 44.鉴别Cl-、Br-、I-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 A.碘水,淀粉溶液 B.氯水,四氯化碳 C.淀粉,KI溶液 D.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答案:BD 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并不是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B.只要知道粒子的质子数,就一定能确定它是什么元素 C.由于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所以,电子是没有质量的 D.分子的质子数等于该分子中各原子质子数之和 解析:一般说来,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但是,质量数为1的氢原子,即H中,中子数为0,也就是说,质量数为1的氢原子中没有中子,A项正确。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单原子或多原子分子)、离子(单核或多核离子)等,故B不正确。在计算质量数时,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中子的质量小得多而被忽略,并不是电子没有质量,C不正确。 答案:AD 46.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K层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L层电子数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L层电子数为偶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M层电子数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答案:AC 47.短周期元素X、Y、Z,其中Y、Z的核电荷数增加,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如下:①X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 ②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③Z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则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XZY2 B.XZY3 C.X2ZY3 D.X3ZY3 答案:AD 48.已知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氢化物中甲、乙、丙、丁、戊的化合价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元素 甲 乙 丙 丁 戊 化合价 -4 +1 -4 -2 -1 A.乙的常见氧化物有两种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丙>丁 C.丙的氧化物能与戊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 D.原子半径大小:甲<丙 解析:甲、乙、丙、丁、戊依次为C、Na、Si、S、Cl。 答案:AD 49.下列性质的递变中,正确的是(  )。 A.O、S、Na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LiOH、KOH、CsOH的碱性依次增强 C.HF、NH3、SiH4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HCl、HBr、HI的还原性依次减弱 解析:原子半径O<S<Na,A对;LiOH、KOH、CsOH的碱性依次增强,B对;HF、NH3、SiH4的稳定性依次减弱,C错;HCl、HBr、H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D错。 答案:AB 5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难失电子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 B.易得电子的原子所形成的简单阴离子,其还原性一定强 C.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易形成离子键 D.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不同离子,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解析:稀有气体的原子既难失电子,又难得电子,A错;易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简单阴离子难失电子,还原性较弱,B错;C、D是正确的。 答案:CD 51.短周期元素X、Y可以形成化合物XY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Y2是共价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相差1 B.若XY2是离子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相差8 C.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离子化合物XY2不溶于水 D.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6,则共价化合物XY2可溶于强碱溶液 解析:如NO2是短周期元素形成的XY2型的共价化合物,原子序数相差1,选项A错;短周期元素X、Y,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8,X、Y是同一主族的元素,或X、Y分别是H和F,二者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所以选项B正确;离子化合物MgCl2,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5,但MgCl2能溶于水,选项C错误;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6,则形成的共价化合物XY2为SiO2,能溶于强碱溶液,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BD 52.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氢氧化钾与硫酸的反应 B.锌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D.Ba(OH)2·8H2O与NH4Cl反应 解析:A是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C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D属于吸热反应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C 53.在反应H2+Cl22HCl中,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 kJ·mol-1,Cl—Cl键的键能为243 kJ·mol-1,H—Cl键的键能为431 kJ·mol-1,判断当1 mol H2与1 mol Cl2反应生成2 mol HCl时该反应(  )。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吸收183 kJ热量 D.放出183 kJ热量 解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断键吸收能量,生成物成键放出能量,若吸收总能量Q(吸)>放出总能量Q(放),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Q(吸)<Q(放)时,反应就为放热反应。题中Q(吸)=436 kJ+243 kJ,Q(放)=431 kJ×2,Q(放)-Q(吸)=183 kJ,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183 kJ热量。 答案:BD 54.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铜是负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电子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电池知识。由图可知,Zn为原电池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电子经导线流向正极铜电极。溶液中的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而被还原为H2。 答案:CD 55.将金属A和金属B分别放入稀硫酸中有氢气生成。若将金属A和金属B相连后投入稀硫酸中发现A被腐蚀,B未被腐蚀,关于A、B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属活动性A>B B.还原性B>A C.在后者装置中,金属A发生还原反应,金属B发生氧化反应 D.在后者装置中,金属B的表面有明显气泡产生,金属A表面无明显现象 答案:AD 56.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液为硫酸,工作时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Pb为正极,被氧化 B.溶液的pH不断增大 C.S向PbO2电极移动 D.电解液密度不断减小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可知,反应中Pb失去电子,作负极;PbO2得电子,作正极,反应不断消耗硫酸,溶液的pH不断增大;S向发生氧化反应的Pb电极移动;PbSO4在电解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电解液的密度不断减小,选BD。 答案:BD 5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金属 B.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电极被氧化 C.实验室欲快速制取氢气,可利用粗锌与稀硫酸反应 D.原电池可以把物质内部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电能 解析: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可以是非金属,如碳棒;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粗锌可与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加速反应的进行;原电池反应的产物仍会具有一定的能量,故原电池不能把物质中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电能。 答案:BC 58.一定温度下,对于反应N2+O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恒容,充入N2 C.恒容充入氦气 D.恒压充入氦气 解析:A、B都能增大物质的浓度,所以能使反应速率增大,C项无影响,D使容器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AB 59.可逆反应2HI(g)H2(g)+I2(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当下列选项不随时间变化时,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的是(  )。 A.容器内压强 B.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C.各组分浓度 D.混合气体颜色 解析: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在任何情况下,混合气体的质量、物质的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在恒容下,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在恒温、恒容下,气体压强不变。反应混合物中只有I2(g)有颜色,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说明I2(g)的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CD 60.N2+3H22NH3反应达到平衡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衡体系中氮气、氢气、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 B.平衡体系中氮气、氢气、氨的浓度保持不变 C.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氨和分解的氨物质的量相同 D.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氮气和氢气与生成的氨气物质的量相同 解析: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都会保持不变。无论是平衡状态时还是非平衡状态时,单位时间内消耗N2、H2的物质的量跟生成NH3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相等。 答案:AD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