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必修一期末复习模拟训练自作.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365048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必修一期末复习模拟训练自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必修一期末复习模拟训练自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必修一期末复习模拟训练 (共两卷,总分150分) 第I卷(30分) 一、基础知识(1-5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面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衍(yān) 殒身不恤(yǔn) 处决(chù) 斑斓(lán) B.瞌睡(kē) 四处游说(shuì) 弄堂(lòng) 嬉笑(xǐ) C.惩创(chuàng) 绿草如茵(yīn) 作揖(yǐ ) 绯红(fēi) D.漫溯(sù) 百舸争流(gě) 颓圮(pǐ) 喋血(xuè) 2、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简捷 横亘 通谍 凝重 烦燥 B.褴偻 谦逊 叱咤 撕打 揪心 C.噩耗 虐杀 攒射 杀戮 淋漓 D.荆棘 扭怩 瞻养 颓圮 斑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佳作,丁香成了 古代诗词中人们耳濡目染的意象之一。 B.昨天的故事,今日的历史。纵是时代变迁,但那些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英雄的身姿与背影,却永远清晰地印刻于我们的记忆深处。 C.入夜,月色溶溶,水天相接,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扣弦高歌,或立于 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D.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演告诉我们:示弱,有时候不仅仅是软弱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B.巴金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文思敏捷,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民族振兴的热切期望。 C.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D.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渡过了急流险滩,昂首挺胸地走到了今天。深重的灾难铸就了她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5.下面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该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徐志摩,中国新诗发展中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猛虎集》等。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代表诗人,《雨巷》是其成名作,他也因此诗而被叶圣陶称为“雨巷诗人”。 C.巴金——20世纪中国的良心,《小狗包弟》是他深情中吟出的忏悔。他创作的小说“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品。 D.《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二、科学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3分)(  ) A.然则当以何事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知几其神乎! 其孰能讥之乎? C.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岂必待陈平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汉战争时,刘邦的谋士陈平施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使得范增离开项羽。本文就是对这件史事展开的一篇评论。 B.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心,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 C.苏轼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因而他是贪恋荣华富贵的浅陋之人。 D.作者先简述范增离开项羽的事实经过,接着在赞同范增应该离开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第II卷(120分) 四、(24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8分) 易水送别(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第一首诗化用了《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所唱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题乌江亭》以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典故为背景,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这首诗里也曾以此为背景,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千古名句。(4分) (2).两诗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均是以失败告终的悲剧英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在主题思想上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不仁;____________,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4)樊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18)题。(22分) 江 南 雨 巷 (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辩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4、江南雨巷的特点有哪些?它给人什么感觉?(6分) 15、第⑤段既有现实的描绘,又有对历史上的江南小巷曾有过的情景的怀想。请说说作者写井边“姑娘的影象”“似乎”出现又消失的用意。(4分) 16、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6分) 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 ③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17、第⑨段与上文构成什么关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六、语言运用(14分) 1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4分) (人民网)伊拉克官员分析称土耳其可能很快便越境打击库尔德武装,已就库尔德危机问题向伊朗求助。伊朗方面表态称,若土耳其采取越境打击行动,后果将很严重。 上月17日,土耳其通过了采取越境军事行动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决议;随后库尔德人立即回应称,若遭袭击将誓死反击。之后伊拉克的库尔德危机便愈演愈烈,尽管土耳其暂未采取大规模越境打击,但双方在各种冲突中已经各有多人丧生。土伊边界弥漫着很浓的火药味,战争一触即发。 19、下面一则对联顺序已经打乱,请按对联的有关知识将其排成一副完整的对联。(4分) ①草木际天②吞长江③林壑尤美 ④迎素月⑤送夕阳⑥其西南诸峰⑦当春夏之交⑧衔远山 上联: 下联: 20、假如你是一位推销员,你会用什么方法将一个可爱的布娃娃推销给快要退休的且成绩突出的老校长?(4分) 21、下面是“马”字的演化过程,请仔细观察,简要说说汉字的演变规律。(2分) 七、作文:(60分) 22、人生很多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有的蕴涵着人生的真善美,有的却践踏着道德良知;引发感悟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甚至一生。有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请以“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意写出个性特色来,800字左右。 选择题答题栏: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6、D7、C8、B解析: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9、 答案:B解析:A.以:因为;B.其:大概,难道;C.之:主谓之间;D.难道。 10、 答案:C解析:范增不是因为贪恋荣华富贵才没有及时离开项羽。 11、答案:(1)范增离开是好事。如果不走,项羽必然杀他,只恨他不早一点走呢。 12、(1)答案: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2)答案:骆诗前两句借易水送别,怒发冲冠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荆轲的仰慕崇敬之情;后两句借英雄不畏强权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激。而杜牧针对项羽兵败自刎的史实,批评了项羽意气用事,惋惜他英雄事业归于覆灭,暗含讽刺,同时表明了包羞忍辱,百折不挠的精神。 13、答案:(1)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为变徵之声 (4)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14、(1)幽雅、恬静、优美、古老、纯朴、生动。(3分)(只要答出4点,即得3分) (2)引人遐想、恍如隔世、多情。(3分)(只要答出2点,即得3分)15、 (1)展现江南的小巷的独有的风情、特殊的韵致; (2)体现历史的沧桑感;(3)小巷给人虚幻感。(答2点即可) 16、⑴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 ⑵雨后的江南小巷让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让人暂离现实的纷繁,暂脱尘世烦扰。 ⑶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感受了存在过的历史。 17、(1)对比;(2)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作者别样的思绪:感现实之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熨帖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4分) 18、伊拉克担心土耳其很快发动越境攻势打击库尔德武装,已向伊朗求助 19、上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下联: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20、推销时应注意两点:①年纪较大,要尊重对方;②职务较高,成绩突出,要注意赞美,以引起对方好感;③可能是爷爷或者外公,应该又是一位慈善的老人,对下一代会关心爱护,只是平时没有时间尽自己的一份心意罢了。(答案灵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若有强卖之意,可酌情扣分) 21、由形象到抽象,由繁到简,直到最后彻底符号化,笔画由早期的直笔圆笔逐渐变得笔画匀称、线条统一。(意思对即可得分)参考译文: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了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项羽怀疑范增同汉王有勾结,逐步削弱了范增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事大体已定,君王你自己去办吧,请将这把老骨头赏我回乡里去吧。”范增回去,没走到彭城,恶疮发作而死。 苏轼说:范增离开是好事。如果不走,项羽必然杀他,只恨他不早一点走呢。那么范增因为什么事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刘邦),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掉了天下,到那个时候才离开吗?答:不对。范增想杀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项羽不杀沛公,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因为这事离开呢?《易经》上说:“知道事物变化的微迹,大概算是神明吧!”《诗经》上说:“看那下雪,先像结的是细小的雪珠。”范增离开,应当早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啊。 陈涉得到百姓拥护,是因为假托了项燕、扶苏的名义。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而立义帝,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难道只是楚国的盛衰?也是范增跟他同一祸福呀。没有义帝死了而范增能长期活着的。项羽杀卿子冠军,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原因。难道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物体必定是先腐败,然后才有虫生出来。人必定是先有疑心,然后才有谗言进入。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评议义帝为天下的贤君。单派沛公进入关中,不派项羽;从众人中赏识卿子冠军,提升为上将。不贤明能做到这样吗?项羽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义帝一定不能忍受。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这是不等聪明人指点就知道的。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中途项羽杀了他,并非范增的本意;那岂止不是他本意,还定会尽力谏争,不听项羽的。不信他的话而杀掉他所立的君主,项羽怀疑范增,定是从此开始了。 当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范增跟项羽并肩服事于义帝,君臣的区分还没确定。为范增设想,如果当时有力量杀项羽,就杀掉,不能就离开他,岂不是坚毅的大丈夫吗?范增年已七十,合得来,就留下,不合就离开。不在这时弄明离与留的利害分别,而想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虽然这样,但范增,是高帝刘邦所畏怕的。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啊!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