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材料分析专项训练
临沂太平中学 王善文 2011-04
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表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1982年产粮
5.02亿千克
6.70亿千克
7.15亿千克
材料三: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包括离乡农民工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选自《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1)与材料一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
(2)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何种方式完成的?(2分)
(3)材料二中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因为实行哪种制度导致的?(3分)这一制度的推行与新中国历史上哪一次会议有关?(2分)
(4)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出三农分别是指什么?(1分)
2、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文集》
材料二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
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树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中共党史的80件大事》
(1)材料一中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2分)今年是“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多少周年纪念?(1分)
(2)依据材料二,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工业领域采取了怎样的发展战略?(2分)为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央政府在1954年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2分)
(3)材料三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2分)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3分)
(4)30年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什么?(2分)
3、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2005年4月29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来祖国大陆访问,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实现了跨越60年的握手。
材料二、截止2001年底,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文化交流、旅游、探亲的累计已达2400万人次,赴台探亲和从事文化活动的大陆居民也有60万人次。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的企业达5万多家。两岸间接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
材料三、新华网北京2006年3月5日电: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他强调,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跨越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握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2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4)你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2分)
4.阅读《走进新时代》这首歌词的部分内容,回答问题(10分)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段歌词包含了从建国到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及功绩。
(1)这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各是谁?
(2)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各形成于党的哪次大会上?
(3)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开始事件各是什么?
(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报告是什么?
(5)现在,我党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61~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跨海东征,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材料二: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共同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必须归还给中国。1972年2月,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称:美国认识到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材料三:1978年底,台湾当局放宽居民赴大陆探亲限制,当年就有3万人到大陆探亲。1992年以后,每年回大陆的台胞愈百万,截止到2001年底,台胞来大陆投资、旅游、探亲的累计达2400万人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2300亿美元。近年来,两岸通邮、通航也取得进展。台湾同胞激动地说:“昔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今‘轻轻一拨号,频频传佳音’。”
材料四:中新网香港2002年9月14日消息:台北讯,陈水扁(台湾当局领导人)再次明确鼓吹“一边一国”论,他甚至说“一边一国”论是台湾的主流民意。陈向媒体声称,台湾“绝不会接受”大陆方面关于“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的说法。陈扬言,必须“清楚向外界说明,台湾绝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一边一国”。
请回答:
(1)用材料一、二驳斥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
(2)根据材料三,你对台湾回归祖国的前景有何看法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是什么?实行这种政策的省级区域有哪些?(举两例)
(2)我国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面还实行了哪些政策?做出了哪些努力?举一例说明
7.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MACAU(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1)这首歌曲的名称是什么?词作者是谁?
(2)歌词中的“MACAU(妈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3)是谁掳去了“MACAU(妈港)”?“MACAU(妈港)”又是根据什么在何时回到“母亲”的怀抱?
(4)“母亲”是按什么方针让“MACAU(妈港)”回来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的?
(5)如果没有这一方针,“MACAU(妈港)”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吗?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再次郑重呼吁:作为第一步,海峡两岸可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材料二:行政院长萧万长今天在立法院表示,以第二次汪辜会谈为起点,只要有助于两岸和平发展及国家民主统一的议题,都可以开展沟通对话,期能双方合力耕耘,使两岸关系拨云见日,迎接春暖花开时节。 ——中央台北(1998年)2月10日电
请回答:
(1)举出一个“‘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的例子。
(2)“两岸关系拨云见日,迎接春暖花开时节。”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9.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图1、2反映的是哪一地区的百年沧桑巨变?
(2)导致图1、2这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3)对该地区的百年沧桑巨变,你有何感想?
10.藏族著名歌手才旦卓玛首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纪录片《今日西藏》主题歌)里有这样的歌词:“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这首歌反映了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其主题是什么?
11.请观赏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活的系列图画,研究其文字说明,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图1 农民拔出 图2 农民申请加 图3 一个萝卜千斤 图4 乡镇企业生
地主的地界碑 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产宫扇远销国外
(1)分别指出图1、2、3、4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
(2)联系四幅图画,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共同点。
12.阅读下列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新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歌词中的“老人”是指谁?“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2)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吗?它有何影响?
(3)歌曲歌颂了“老人”的丰功伟绩,你能说说这位“老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了哪些贡献吗?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