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考).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359223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110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选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 ——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2011年9月11日,《福建日报》第2版刊有《“围剿”水葫芦,守护“母亲河”》 一文,文中写道: 今年初以来,由于干旱少雨,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局部水域水葫芦大面积繁殖。 7月,省政府下达了三个月内还库区一片洁净的“军令状”。 军令状:原为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为完成军令所立的保证书,表示如 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三国演义》中,蜀国将领马谡为守街亭立下军 令状,后街亭失守,蜀国丞相诸葛亮不得不军法从事,挥泪斩马谡。现代“军令 状”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为完成任务所写的保证书,范围不仅仅只限于军队。 可见,“军令状”是下级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自己立下的,不是上级下达的。 上级是下达“军令”的,不是下达“军令状”的。上述引文中的省政府下达的是 “军令”,而不是“军令状”。 一、真题体验 (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毫升,共需300毫升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流交会,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 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解析:选C给3分,选D给2分,选B给1分;选A、E不给分。A项,“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分析不当。B项,“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不确切,从小说中看,秀鸾一直和家中有联系。E项,“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错误。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南腔北调”暗示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而本文所写的故事又是外省人和台湾人的爱情故事,所以有提示下面所写内容的作用,而后面各人谈话的内容又带有各种方言,所以还起到照应下文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一般分析人物性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②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③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所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定要结合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⑤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    解析:解答探究性题目,要求考生由文内拓展到文外,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和概括,并由此展开,展开时考生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并根据要求展开联想。解答此题,要考虑小说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标题和小说中心思想有何联系,标题和文章的构思有什么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回答问题,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二、考情分析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小说文本考查情况统计如下: 命题材料 题干与分值 考查角度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莱·巴尔莱塔) 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小说的综合鉴赏 11.(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重要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11.(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11.(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情节技巧和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峡谷》(阿城) 11.(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小说的综合鉴赏 11.(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重要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11.(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11.(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探究小说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马裤先生》(老舍) 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小说的综合鉴赏 11.(2)小说开头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11.(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11.(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探究人物形象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血的故事》(林海音) 1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小说的综合鉴赏 11.(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的情节作用 11.(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 11.(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探究小说标题 综上分析,新课标全国卷小说文本阅读题特点如下: 1.选材范围 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命题样式 小说阅读高考试题形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题,分值25分,命题方式是一道综合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 3.考查特点 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补上一课如何读懂小说 从近几年高考看,所谓的小说考查大都是集中在小小说的考查上。小小说和短篇小说还有不同,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行动片段,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某个道理。要正确答题,首先要能读懂小说;要读懂小说,先要了解高考所选小说特点,其次运用恰当的阅读模板。 一、了解高考小说特点 1.选择材料以小见大 小小说的这一特点是就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而言的,小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一般只有几百字,至多千余字。在这短小的篇幅里,不可能反映在长时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只能反映生活长河中的一涓一滴、一朵浪花,只能反映现实生活侧面的某一个闪光点,也就是说小小说所选的题材截取的生活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不是孤立的,它是生活长河的一涓一滴、一朵浪花也罢,是现实生活中侧面的一个闪光点也罢,但它毕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折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一角一面来认识大千世界,折射重大问题。小小说篇幅虽小,但它有较多的丰富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并不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大”。 2.人物形象典型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受篇幅限制,小小说塑造人物时,主要写主要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3.情节有吸引力 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小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常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4.结尾含蓄隽永 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这也是小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小小说的质量。结尾往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其精髓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作品的深刻主题常在结尾处明朗。因此,阅读小小说一定要关注结尾。 5.反映的主题新、深、辣 所谓新,就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及时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所谓深,就是作品具有深度,启迪思想,引人回味,从而使人得到哲理的享受。所谓辣,包括以情动人,震撼人心;尖刻辛辣,一针见血。 二、小说阅读“五步法” 读懂小说,一般要经过以下五个步骤: 步骤一:寻找并理清线索 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须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联接。 小说《药》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图 步骤二:切分层次,概括情节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把握小说情节主要途径:先切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 步骤三:观描写、重细节、思人物 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中的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的描写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看到金子后的动作:“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个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饿虎扑食般攫取钱财的丑态和不择手段掠夺钱财的伎俩,塑造了一个为金钱而执着发狂的守财奴的形象。 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 步骤四:析环境、联主题 作品中的环境是作品中的人物赖以生存发展活动的地方,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不仅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题服务。 步骤五:多思考、获主旨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 三、“五步法” 阅读模板示范 看 病 ①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②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③“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④“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⑤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主要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辅助治疗的作用。” ⑥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 ⑦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流言蜚语。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 ⑧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 ⑨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 ⑩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 ⑪林森有一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 ⑫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 ⑬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 ⑭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 ⑮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 ⑯哄得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 ⑰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 ⑱到了医院候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 ⑲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 ⑳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 “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啊?下一个,王瑶……” 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道:“小景,我是林××。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 [读文示范] 步骤一:寻找并理清线索 通过文章标题、人物林森及中心词“一个月”来看,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人物林森两次看病情景的变化为线索来叙述故事的。 步骤二:切分层次,概括情节 给小说标上段落序号,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开端(①~⑥):林森第一次看病受到魏大夫的优质服务。 发展(⑦~⑯):林森因治病不坐公车而招来流言蜚语。 高潮与结局(⑰~)林森为期一个月的运动疗法结束后再去看病被魏大夫冷落。 步骤三:观描写、重细节、思人物 本文主人公是魏力大夫,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人物形象: (1)人物语言:主人公在前后两次的语言描写使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他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性格。 (2)细节表情、细节动作:请分析文中用波浪线标记出的细节表情和细节动作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通过魏力的表情细节“没有了微笑”“面无表情”、动作细节“打量了一眼”“拂下”等细节描写,与第一次时的表现形成对比,表现出了魏力医生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人物性格。 步骤四:析环境、联主题 本文没有自然环境描写,但字里行间能体现出典型的社会风气,请找出一处描写社会环境的句子或段落,并概括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第⑦⑧段就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的段落,反映了谣言四起的社会现实。 步骤五:多思考、获主旨 本文通过林森两次看病这一情节主体,以及这一情节主体中人物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借此讽刺了趋炎附势的社会病态现象。 思考: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为什么写“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一情节? 参考答案:这一情节揭示了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深化了主题;也为下文林森心理的变化作铺垫。 第1讲情__节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小说情节类题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考查类型:情节概括、情节手法、情节作用、探究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情节的合理性,将在本专题第4讲探究考点中进行专门讲解。 题型一 情节概括 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常见设问方式] 2013重庆卷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011安徽卷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2010广东卷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其他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例一] (2013·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有删改)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本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以主要人物贝尔蒂的行动为线索来概括组织。也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层次把握情节:文章前三段是开端——贝尔蒂俘获霍夫曼;四至六段是发展——贝尔蒂保护霍夫曼;七、八段是情节进一步发展——贝尔蒂及他人被俘;九至十二段是高潮——霍夫曼保护贝尔蒂,贝尔蒂脱险;十三段至结束是结局——贝尔蒂救迈尔,勇敢赴死。然后运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每点1分,五点4分) [解题方略] 概括小说情节题“三步走” 第一步,熟悉情节运行模式 这是梳理概括情节的前提。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1.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第二步,从三个方面梳理情节 可以从“理→抓→寻”三方面考虑梳理的角度。 1.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如《枪口下的人格》一文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梳理。 2.抓,就是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3.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情节。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第三步,运用答题模板概括情节 把情节采用一个角度梳理出来之后可以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 题型二 情节手法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常见设问方式] 2011浙江卷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009四川卷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其他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例二] (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题干中的“主体部分”界定了答案来源区域,“人称叙述”“效果”明确了此题为考查“情节叙述手法”中的“叙述人称”。“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别。文章开篇使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而到了故事的主体部分,基辅读者讲自己的遭遇时使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效果方面: (1)对人物的刻画效果:自由展现基辅读者出来抽烟的心态以及列车长、乘务员等人对待“第9车厢”的心态。 (2)情节发展的作用:便于展现整个“第9车厢”故事的过程。 (3)从第三人称这一叙述者角度:叙述者能全方位叙述,客观全面。 (4)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