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统筹兼顾“听说读写”
跃进路小学 作者:彭亚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听说读写 方法 建议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语文是基础科的基础。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将来的发展和提高。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它的重要性至今仍没有引起许多学生的注意,总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的学习成绩,与语文学习能力有很强的相关性,帮助学生端正语文学习态度,提高语文成绩亦是新课表的要求,目前,中小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语文知识又浩如烟海,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从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入手,着重抓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因此集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三性于一体的语文课程,承担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重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教学仍以阅读分析为主,忽视听说训练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重“文”轻“语”,重“读写”轻“听说”的课堂教学和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影响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总认为,读写是“硬”任务,大纲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做交待;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听话说话是人人都会的,读写能力提高了,听说也会跟着提高,用不着单独训练。有的教师埋怨,老师都够累的了,哪还有时间去搞听说练习。在这些错误思想支配下,语文教学中就常常出现“欺软怕硬”的现象——对读写内容不敢有丝毫马虎,而对说话课则往往是敷衍了事,走过场,有时则干脆为读写让路,所以听说训练很难走出误区。
(二)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堂中老师“满堂灌”,学生静听式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但是要把课文“讲深”“讲透”的观念仍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为此他们在备课时广收资料,面面俱到地钻研文章,课堂上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篇章结构、语法修辞方面舍得下功夫,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学中尽管有频频“启发”、“提问”和“谈话”,也不乏有“一声雷”似的热闹景象,但仍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语文知识为重点的传统模式。一堂课下来,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断和知识,而真正的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却是微乎其微。主要表现在:不敢说。在课堂提问时,有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站起来就紧张脸红,低头不语;不会说。不少小学生对所要说的知识不懂,因此在回答问题或单独的“说话”课上结结巴巴,手足无措;不爱说。在课堂中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很注意听讲,但总是沉默不语,自己很少举手,当然也就更少有说话的机会;不善说。许多班级举手率虽然很高,但能言语流畅比较准确回答问题的还只是少数。因此发言机会最多的自然是那些能让老师满意的“红花”,多数学生只好做了“绿叶”。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不足的原因探析
(一)根本原因:考试指挥棒的错误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属于应试教育的体制,各级各类考试中普遍存在着重“笔试”轻“口试”,重考知识轻考能力的倾向。基本上是以一张知识性的试卷来评判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决定他能否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尽管现在的语文大纲上有听说的要求,教材上有训练的内容,但师生迫于考试指挥棒的压力和急功近利的心理驱使,工作在小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在教学中难免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自觉不自觉地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把“硬任务”放在第一位,把“软任务”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二)主要原因:教师对听说训练的方法不当
表现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方法简单,态度生硬,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有的教师只愿提问那些“善听会说”的尖子学生,而冷落了一般不善言辞的多数学生;有的教师虽有教好的愿望,但缺少科学的设计和方法。如用“挤牙膏”式的提问方法——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让学生跟着老师转,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回答得支离破碎,养成了学生被动的“应答行为”。
然而为适应当代社会需要,为塑造新世纪全科型人才,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就应该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统筹兼顾“听说读写”的建议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就要从培养兴趣入手。
(一)为课堂创设良好的意境和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构建一种语文学习的气氛,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想学语文,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怎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让学生随着语言的波动起伏感受语文课的丰富多彩。比如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和不同的抒情方式,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惟妙惟肖的语言与生动鲜活的角色匹配,让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听觉刺激,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陶醉。范朗读,让学生充分吸收语言、感悟语言,产生了想说、要读、动笔写的强烈欲望。
(三)在“听”的过程中产生“说”的冲动
“听”——这个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门径却往往被家长和教师所忽视。通过对刚刚步入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孩子们的口头语言主要是由“听”获取的。看来,语言积累一定要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为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从听入手,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爱听、多听;引发学生在“听”中生情、动情,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指导听的方法让学生会听、善听。通过听的训练,孩子们不仅听出了兴趣,听出了意境,而且听出了精彩,听出了感动。
1、抓住机会,即兴训练。
比如说,突然轰隆隆的雷声响起,适时地引导学生用心倾听,“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们被这应景的问题所吸引,积极地交流起来。由于学生性格各异,成长环境不同,语言储备不一样,所以“听”的兴趣点也不大相同。有的说听到春雷在跟小河说话;有的说听到春雨在给蝌蚪发短信;有的说听到麦苗正咕咚咕咚地喝水……同伴的交流,使他们对春雷和春雨的声响产生了深刻体验,从而浮想联翩,看到伙伴们说的激情盎然,从而产生想说的冲动。
2、放飞想法,发展思维。
可以在课余开一个小小的信息发布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到的新鲜事儿,家人的谈话,电视中的精彩节目,社会上的焦点问题等等都成了学生交流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听出了同伴发言的精彩,听出了说的欲望。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训练和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为说奠定基础。
(四)在“读”的感悟中养成“写”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
1、读思结合,圈出阅读时有疑问的地方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熟练地运用“一抓、二联、三问、四想、五体会”的方法。“一抓”,指抓重点词语、关联词、表达方法等;“二联”,指联系课题,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联系主要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三问”,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四想”,主要指展开想象;“五体会”,主要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边记。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的年轻的邱少云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战斗的全局,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教学,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读写结合,写出阅读时的情感态度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逐渐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读和写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适度地引导,比如说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如果你是主人公,此时的心情怎样?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在教《蒲公英的梦》这篇课文时,可以就蒲公英的遭遇,最想对它说什么?
(五)在“听读”的基础上积累“说写”的素材
有说的,才敢说。语文水平的提高要积以时日,非一朝一夕之功。何为“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或者写下。若想“说写”自如,运筹帷幄,那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平台。想要解决精神食粮的不足,语文学习环境不佳的状况,应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如特别是中外文学名著(古代、现代),应有必要的工具书,如字典,词典,还应订一些报章杂志给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且注意引导示范,把精彩内容介绍给学生,在平时的课内外训练中多掌握一些词汇、具备系统的语法知识、积累写作材料,提供多种写作题材。多找一些优美的文章来朗诵,培养你的语感。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找一些名篇朗诵的磁带来听一听。参加一些朗诵会,听一些朗诵方面的专家朗诵,有意识地去模仿,久而久之,也会受益无穷的。
(六)“听说读写”——和谐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在交流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倾听的能力,运用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学习“春”这一单元时,学生记住了识字中描写春天的16个成语,读懂了《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两篇课文,背诵了《村居》《春晓》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此时,学生亲身感受着美好的春光,欣赏着迷人的春色,好像对“春”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发现。这时,我顺水推舟,把鲁冰写的《春娃》,谢武彰写的《春天》等一系列描写春天的文章绘声绘色地读给学生听。听着听着,他们觉得同一个主题“春”,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文章里有着不同的意境。学生听到了这么多优美的语言,听到了这么多可以借鉴的素材今年的春天怎么迟到了?我怎么还没有看到她?今年的春天忽冷忽热,有时雪花飘飘,有时细雨蒙蒙,真叫人难以琢磨,春天是故意和我们捉谜藏吗?春天不是万物复苏吗?怎么小草还没探出头来?小树还没长出嫩芽?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倒春寒”吗?不过我还是想要春天早点儿到来,那时燕子就飞回来了,喜鹊、杜鹃又向我们唱歌了,我仿佛听见了春天的脚步声,正向我们悄悄地走来……一连串的问号,问出了孩子对神秘的春姑娘的无限期盼,道出了孩子的心声,心中自然产生了想说、要读、动笔写的冲动。
新课标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整体能力的培养,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虽然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即能见效,但只要有恒心,从培养兴趣入手,紧紧抓住听说读写这四个要素,采用正确方法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语文方面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统筹兼顾,和谐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听、勇于说、勤于读、敢于写,提高学习成绩,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同时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江平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欧浩海.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J].时代教育 ,2010,1
[4]吕学文.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7(第25期)
[5]谢水泉.听说读写关系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6]张治国、刘恩元.对当前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存在的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哈尔滨师范学校,1997(1).
[7]王向力.对当前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存在的问题[J].教育杂志,2000,8,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