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综合概述.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57848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综合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综合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综合概述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区域规划概念及特点、区域规划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目前中国区域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城镇体系规划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区域规划 城镇体系 可持续发展 【正文】 区域规划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是人们以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的过程。规划与计划近义,经常别替换和混用。许多过家把区域规划称之为区域计划。规划和计划一样,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是实现未来目标或者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是决策。任何一个区域,不论它地处发达富裕的城市地区,还是位居贫穷落后边远山区;不论是高原沼泽,还是荒漠草地,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是发展目标都不是唯一的。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由此而言,区域规划就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区域规划的特点 区域规划具有除一般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本身的几个显著特点:一,综合性,区域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规划的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个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的比选的结果。区域规划的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家、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二,战略性,区域规划的战略性规划主要体现在规划时间的跨度长,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和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三,地域性,区域规划的地域性,包含有地方特色,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是描绘区域发展的远景蓝图,是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涉及面十分广,内容庞杂,但规划工作不可能将有关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问题全部包揽起来,区域规划的内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也有空间的开发战略。   制定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指标,一、二、三产业大体的就业结构,实施战略的措施或对策作为研究的重点。 2工农业生产布局   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重点习惯上放在工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上。   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是区域规划的核心内容。区域规划要对规划区域的产业结构、工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区分布状况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照当地生产发展的条件,揭示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和行业,以及重点的发展区域。规划中要大体确定主导产业部门的远景发展目标,根据产业链的关系和地域分工状况,明确与主导产业直接相关部门发展的可能性。与工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的土地利用、交通运输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也常常在工农业生产布局规划中一并研究,统筹安排。 3乡镇体系和农村居民点体系 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的具体反映。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生产力综合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和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重要环节。由于农村居民点比较分散,点多面广,因此区域规划多数只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4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用性等特点。基础设施对生产力和城镇的发展与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或者超前发展。 5土地利用规划  准确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对各类用地在空间上实行优化组合并在时间上实行优化组合的科学安排,是实现区域战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6可持续发展规划 规划区域应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谋求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使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7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政策可以看作是为实现区域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总和。政策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企业布局区位的政策,属于微观政策范畴,如补贴政策、区位控制和产业支持政策等;另一类是影响区域人民收入与地区投资的政策,属于宏观政策范畴,可用以调整区域问题。 目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要认真抓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全省(自治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作用”。 “要高度重视跨省的区域规划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试点……”。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做好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温家宝,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推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00.7.6 · 规划与立法 ——通过立法赋予区域规划在资源的市场配置过程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定地位。 · 比较与竞争 ——传统规划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的分析;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多侧重静态的物质资源,忽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的流动性。 ——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是人的因素。 · 集聚与扩散 ——深入研究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驱使产业、人口集聚或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全球化、信息化、交通便捷度和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较好地把握城市和区域空间演变的客观规律。 ——传统规划对空间布局过于理想化、静态化、简单化。 · 刚性与弹性 ——传统的空间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均作刚性规定。 ——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要求规划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安排有一定的弹性,对象为划定为有选择地引导开发和重点鼓励开发地域。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划定严格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地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必要的绿化隔离带,使其具有法定的刚性约束力。 · 协调与整合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还包括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  · 沟通与管治 ——重视公众参与(代表各种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人大代表、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共同寻求合理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制定出一个透明度高、实用性强、能为公众所接受、在整体上符合全社会根本利益的区域规划,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该地区开发建设空间行为的行动纲领。 ——公众和政府密切配合,共同搞好城市与区域的管治 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是一个区域范畴:城市经济区——城市行政区、具有一定的等级和层次:中心地理论、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和多种城镇类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职能分工——确定城市性质 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发展和建设条件   历史背景:分析区域内各个历史时期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揭示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转移和变迁。   区域基础: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结构、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经济基础: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通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分析、方案比较,指出各城镇主要部门发展方向。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主要考虑规划区域内建制镇以上等级的居民点的合理发展,适当考虑与集镇关系。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市人口资料。 3)确定本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依据公平和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区域内城镇和地区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的关系。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起得作用,承担的责任。通过收集区域内各个城镇经济结构的统计资料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明确各城镇之间只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实现城镇的职能分类。对城镇现状职能加以分析,制定出有分工、有合作,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各区位优势的专业化与有机结合的新只能结构。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其规划性质,使重点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有多依据。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包括:   分析各城镇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和行对地位的变化,预测今后的动态   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分布的特点   分析规划期内可能出现的新城镇,包括某些农村集镇的普升和因基本建设可能新建的城镇   结合城镇的人口现状、发展条件评价和职能的变化,对新老城镇做出规模预测,制定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规划,形成新的、合理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包括:   分析城镇现状空间网络的主要特点和城市分布的控制性因素   设计区域不同等级的城镇发展轴   划分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区,为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带动全区域的发展提供地域组织的框架   综合评价区域城镇的发展条件   综合各城镇在职能和规模的网络结构中的分工和地位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的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