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现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57730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作家与传统人文资源 指导老师:何希凡 姓名:吕维薇 班级:文学院09级4班 学号:200902140417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与中国传统的诗意结合 摘要: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在众多文坛女将中,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却张爱玲,却再无第二人。她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本文将对张爱玲的文化背景及其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月亮意象与中国古典文学相结合进行分析,浅谈张爱玲对传统人文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张爱玲 月亮 传统 月亮,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景物,历来被我国文人赋予了多种内涵。它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它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 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其次,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如蟾赊食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等,其中最著名的则是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以谈泊、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而另一个月亮世界,就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思乡或相思。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诗《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要探测中国诗歌中寄托游子思妇思念情怀的原型,则可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一句,以月光的美比喻所爱的人的美,表达了无限的爱慕和情思。 月,本身就凝聚着文人们各自的经历,情感,心情。月的意象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是来自更为久远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她对《诗经》、汉乐府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又熟读唐诗,在其文本中屡有引述和化用。 她在月亮意象中投射的情感,既带有深深的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又融入了浓厚的西方现代意识。张爱玲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取舍,有异于很多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古典文学的借鉴, “在精神上却与同时代的西方文学有严格意义上的同步关系”。她曾提到的毛姆、赫青黎、威尔斯、奥尼尔、劳伦斯等作家,大都活跃于20世 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文坛,具有现代主义的文学观念,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感受到的深刻精神危机,其作品中流露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迷惘和幻灭感。现代主义的危机意识,是对人类文明和未来前途的清醒反思和严肃思考,对现代读者更具启发性。艾略特 的“荒原”,可以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 这种精神危机的经典意象。处在新旧文化交替 时代,因战争而两次中断学业的张爱玲,与这种危机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说:“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因此,张爱玲以其在小说文本中建构的极富象征寓意并给人以苍凉启示的月亮意象,回应了同时代西方文学中的危机意识。但是,她以月亮意象所营造出的小说苍凉的感情基调,又明显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决绝“断裂”,而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传统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关系。仅以唐诗中咏及月亮的诗句为例: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晓镜但愁云翼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三湘愁翼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沈诊期)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 ——在这些诗句里,月亮意象中投射了丰富的 情感内涵,有追求理想又无法实现的痛苦叹息, 有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幽怨感慨,有乱世之中颠沛流离的愁惨孤独,也有征夫思妇朝暮思念的憾恨情怀。中国古典诗词善于把世事的优患、 人生的缺憾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审美化和诗意化,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小说中的人物由于生存悖谬而产生的痛苦焦灼的心理困扰,“他人就是地狱”般的人际关系,“时代的梦魔”的恐惧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可把握,都可以汇入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之中,然而这些心理情感却是通过意象,特别是月亮意象诗意化,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说便是“止于苍凉”。由于月亮意象诗意化的浸润弥漫,张爱玲 回应着西方现代意识的小说,同时又是独具特 色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文本。 张爱玲小说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正是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这个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扩展延伸”。 她在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又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拓展、丰富 和超越,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运用中国诗歌中的比兴手法,以月亮起兴,由月亮意象引领,诗意地敞开了不同女性主体的心灵世界。作品中让丫头小双和凤箫在月下交谈中交代了七巧的身世,之后写道:“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这一句,其实是变化于杜甫的《赠蜀僧闾丘师兄》 “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和南宋词人姜夔的词《齐天乐》中的“庚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这里,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的诗句化成了她的小说语言。 又如在《半生缘》里,曼祯“浴在月光中,似乎特别的白”的手臂,是对杜甫“清辉玉臂寒”诗句的化用。而世钧与曼祯定情之日那“仿佛是从苍茫的人海中升起来的”“黄色的大月亮”,正烘托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的意境,后来他们的不幸命运,也暗合了该词中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调。在《赤地之恋》的结尾,作者写刘荃历经磨难,在异乡遥望祖国时的复杂心境,则直接 引用了李煌的名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种“诗意”的灌注,是张爱玲融汇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效手段。 张爱玲不仅开掘了月亮意象的内涵,更在这种挖掘和继承中创造了一个月亮的新形态——心理月亮。古诗中有很多关于蚀月的描写,如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如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这些诗歌中的蚀月都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为意象,而张爱玲不同。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月牙”,可以看到“缺月”,可以看到“蓝阴阴的月亮”“变形后的月亮”,她创造的蚀月意象,不仅包含人物的内心浓烈情感,更融合了冷酷、忧郁、朦胧乃至像死亡一样的腐朽气息。在她的作品《霸王别姬》中有这样一句:“蚀月暗示着阴暗、忧愁、郁结、发狂”,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心中的月更是有一种“冷”的特征。 传统人文资源是现代文学的创作源泉,任何作家的创作都必然走上一条传承发展之路。“是人就要说人话,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现代中国人就要说现代中国人话。”只有对我国古代和西方文化进行一定舍取的个性化创作,才称得上是现代创作,才更显我国传统人文资源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