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课题组
编号:
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
教育信息化发展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子课题申请·评审书
信息技术
研 究 类 别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 题 名 称
纪光武
课 题 负 责 人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负责人所在单位
二0一三年三月一日
填 表 日 期
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申请者的承诺:
我保证如实填写本表各项内容。如果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发展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总课题组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者(签章):纪光武
2013年3月1日
填 表 说 明
一、请用计算机或钢笔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清晰、工整。
二、本表报送一式2份(含电子版),请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本表所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律打印,每份单独装订,报送5份。
三、封面上方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代替。
四、本表所附活页供隐名评审使用,必须填写,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名称等个人资料。
五、每个课题限报一名负责人。
六、请按“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的要求,准确、清晰地填写数据表各栏内容。若有问题,请与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总课题组联系。
七、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八、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总课题组联系地址: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远教站
邮政编码:564300
联系电话:(0852)5627020
联 系 人:朱正国
电子邮箱:wcyj2009@m
填 写 数 据 表 注 意 事 项
课题名称 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关键词 按研究内容设立。不超过3个关键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
研究类别 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 例如: B│课程与教材研究
A.宏观发展研究 B. 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C.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究 D.其它研究
工作单位 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全称填写。
所在乡(镇) 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例如: A│都濡镇
A.都濡镇 B.涪洋镇 C.黄都镇 D.丰乐镇 E.石朝乡
F.大坪镇 G.红丝乡 H.柏村镇 I.蕉坝乡 J.茅天镇
K.浞水镇 L.分水乡 M.砚山镇 N.泥高乡 O.县直学校
P.其它
所属系统 系指申请人单位的属性。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
例如: A│教育行政部门
A.教育行政部门 B.乡镇中学、中心完小 C.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 D.九年一贯学校 E.村级小学 E.职业技术学校 F.其他
主要参加者 必须真正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主要参加者人数不能超过8人。
预期成果 系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请选项填写,最多限选报2项。
例如: A│专著 D│研究报告
A.专著 B.译著 C.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
G. 其他。
申报级别 指申报规划课题的级别。
A.重点课题;B.一般课题。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信
息
技
术
与
学
科
课
程
有
效
整
合
的
研
究
关键词
信
息
技
术
学
科
课
程
整
合
研
究
研究类别
D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申报级别
A
重点课题
负责人姓名
纪光武
性别
男
民族
仡佬族
出生日期
1964年10月
行政职务
副校长
专业职务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最后学历
大专
最后学位
无
所在乡(镇)
都濡镇
所属系统
B
小学
工作单位
O
第三小学
电子信箱
Minhuali3669@
通讯地址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邮政编码
564300
联系电话
(区号)0852(单位)5590478 (家庭) (手机) 13511873846
身份证号
52212619610300939
主
要
参
加
者
姓 名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学历
学位
工 作 单 位
蒋国勤
1982年4月17日
小学美术二级教师
大专
无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申红叶
1982年4月17日
小学美术二级教师
大专
无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彭必江
1982年4月17日
小学美术二级教师
大专
无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吴 洪
1982年12月25日
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大专
无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冯霞飞
1980年9月11日
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大专
无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项 忠
1982年4月17日
小学美术二级教师
大专
无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廖天金
1980年10月3日
小学音乐一级教师
大专
无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
预期最终成果
D
研究报告
G
其他
预计完成时间
2015年3月10日
—1—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五年来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研究者
成果形式
发表或交流情况
(刊物、出版单位或学术交流层次)
发表出版时间
(或完成研究时间)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
蒋国勤
论文
《现代教师》
2010年6月
浅淡小学一年级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
蒋国勤
论文
遵义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论文大赛
2010年9月
小学美术教学与多媒体结合之我见
蒋国勤
论文
《中国教师学刊》
2011年6月
浅谈小学生拼贴画能力的培养
蒋国勤
论文
中国学校文化研究学术作品征集评选
2012年4月
浅谈多媒体在美术辅助教学中的实用性
蒋国勤
论文
省教育科学院、省教育学会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评选
2012年7月
小学有效参与美术乡土拼贴画课堂活动的研究
蒋国勤
课题
务川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
2012年10月
申红叶
项 忠
彭必江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吴洪
论文
山西省《新课程.教研版》
2011年
《小学生数学预习方法之我见》
吴洪
论文
中国教育科研学会
2011年
《浅谈农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冯霞飞
论文
《教育科研》
2011年
《小学数学练习课也能精彩》
冯霞飞
论文
贵州省教科所论文大赛
2012年
廖天金
—2—
三、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
(限3000字内)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也改革了课程的学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通过课题研究,怎样充分利用硬件设施、 网络资源,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我校现代化的教学水平。
3、通过课题研究,如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4、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怎样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5、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学科课堂教材,逐步培养一支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队伍,同时撰写出相应的评价体系。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根据本校实际,我们以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和音乐学科进行整合研究。具体方式以学科为单位,并以这些学科的骨干教师及所任班级为基础,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重点研究如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我们确定以下研究内容:
1 更新观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高效整合
新课程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并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 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具体讲,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分析研究的工具,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发现、创造。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要转变。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帮助者、组织者。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 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 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 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 革的更高的目标。
2 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层次
高层次的整合层次应该是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
—3—
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 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3 学科知识点的表达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视听媒体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获取的信息 83%来自视觉,11%来自动,如果视听结合,人们获得的信息占了所有信息的90 以上,而且如果视听结合获取的信息记忆时间长。赤瑞特拉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记住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 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与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保持将大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所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很有帮助。同时在传统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合作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对话交流、分享成果、集思广益、取长补 短、协作共事、共同达标的成长体验。
4 课堂导入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堂导入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联系新旧知识的作用,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 课堂教学中去,自然、和谐地转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注意启发式的导入。教师 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促 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具有形声兼备的特点,在营造气氛和激发学习兴 趣有它独特的效果。
5 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学生已有知识经的不足
戴尔的经验之塔给我们启式是学习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然而很多时候不可能获得直接做的经验,我们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的观察经验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什么事情都要获得直接、具体经验,这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一个“聪明”的人,他不仅掌握有丰富的概念,同时还拥有丰 富的直接具体经验。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如宏观的世界、微观世界的、历史上的等,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去亲身经历、体验, 这时,我们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形象、生动地再现,创设学习的情境。总之,为了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在教学观念上通过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各种教改实践活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达到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习方法上。“以 从 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切实达到培养 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观察与思维、创新与实践等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 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 21 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 对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是微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综合技术。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把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变成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点燃了学生创造火花的火种。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同时它是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理念的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整个课程实施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变革作用,教师成为传统知识传授者、创新教学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和参与者;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主导者。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
—4—
深奥的问题浅显化,带给学生一个课始兴趣生、课中兴趣浓、课后兴趣犹存的愉悦情境中,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课堂教学预期的目标。 提高认识, 努力学习信息技术, 迎接教育革命的到来,为适应新型教育模式,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做好准备。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得教师和学生从信息的不对称到信息对称,教师的专业要求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只有自觉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要真正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融合,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信息技术在“整合”层面上应用的重要特征,就是引起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基于信息环境和多种教学价值取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和非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即接受式学习与其它不同种类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地说,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达成学 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综合性、问题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的 设计立足于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能够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 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评价并熟练地表达信息的能力。本课题的选题内容属于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 都将有重大的改革。当然,由于我们是农村村级小学,在开展此课题研究时,限 于师资、硬件等条件的约束,可能达不到中心校、实验小学等学校的研究水平, 但我们在实践中也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认真真地不断摸索适合农村 小学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这些方法和途径的实用性、推广性和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思路、步骤
1、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鉴于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收集有关信息技术各科课堂教学等方面的资料,制订本课题方案,借助这些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②、行动研究法。然后进行行动研究,确定目标,针对目标提出系统的措施, 在研究过程中对目标和措施作必要的调整。
③、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进行归纳整理,便于成果推广。
2、步骤本研究分三步进行:
①、实施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在理性思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工作有:成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聘请专业教研员作为研究指导。确立分工,各尽其职。组织学习。课题组认真学习了美术课程标准及相关的课程标准解读文章、学习相关理论,做好了实验的必要理论积累。
②、实验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4年8月),结合各类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进行广泛的教学尝试。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切实优化和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并着力于学习评价方式的改进和落实。
③、实验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5年3月),课题组开始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相关资料。
—5—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纪光武 曾参与2010年学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蒋国勤 曾参与2010年在《现代教师》发表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2010年在遵义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遵义市第一届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教案设计”评比活动中,《浅淡小学一年级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荣获一等奖;2011年在《中国教师学刊》发表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与多媒体结合之我见》;在省教育科学院、省教育学会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评选《浅谈多媒体在美术辅助教学中的实用性》荣获三等奖;2012年在县课题《小学有效参与美术乡土拼贴画课堂活动的研究》结题第一名。
申红叶
彭必江
吴 洪
2011年参与县级课题《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与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效率》研究,此课题成功结题并获一等奖。2011年先后在山西省《新课程.教研版》、“中国教育科研学会”刊物上发表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数学预习方法之我见》。
冯霞飞
项 忠
廖天金
—6—
2、主要相关文献
①. 何克抗主编,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课件;
③.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课件;
④. 祁文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 2006、5。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
纪光武 出生于1964年10月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任务川县第三小学副校长,曾经参与省级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课题研究……
蒋国勤 出生于1982年4月,小学美术一级教师,2010年在《现代教师》发表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2010年在遵义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遵义市第一届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教案设计”评比活动中,《浅淡小学一年级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荣获一等奖;2011年在《中国教师学刊》发表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与多媒体结合之我见》;在省教育科学院、省教育学会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评选《浅谈多媒体在美术辅助教学中的实用性》荣获三等奖;2012年在县课题《小学有效参与美术乡土拼贴画课堂活动的研究》结题第一名。
申红叶
彭必江
吴 洪
出生于1982年12月,现任务川县第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数学教研组长。2011年参与县级课题《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与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效率》研究,此课题成功结题并获一等奖。2011年先后在山西省《新课程.教研版》、“中国教育科研学会”刊物上发表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数学预习方法之我见》。
冯霞飞
项 忠
廖天金
—7—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首先,研究对象正是长知识的年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虽说学生的基础差,但通过对知识预习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完全可以补上来,同时,学生的行为习惯可通过引导加以改变。
其次,课题组的教师全是中青年教师,充满活力,工作热清高涨,他们思维敏捷,思路宽阔,教育理念易于更新,易接受和传递新的信息,同时易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再次,随着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科研活动的蓬勃发展,各类学校教研成果层出不穷,加上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理论相当丰富,这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另外,该课题研究校长亲自挂帅,在人力和财力上课题组没有了后顾之忧。同时,在县教研室的指导和帮助下,使课题的实施更具可行性,理论更具科学性。
经费保障:培训费(1200元);调研费(100元);专家费(1000元);资料费(1000元);成果奖励费(1500元);其他费(800元)。合计:5500元。
—8—
五、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限 报 10 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承 担 人
1
准备阶段
2013年3月——2013年4月
课题组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收集资料
蒋国勤
2
实施阶段
2013年5月——2014年8月
(1)第一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在“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方案→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调整阶段:(2013年8月—2014年3月)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形成完善研究方法。
(3)第三阶段,再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8月)
(1) 课题申报;(2)收集整理资料,探究出较好的数学教学设计,并运用于课题实践研究。(3)对课题实验进行分析总结, 及时吸取经验;每一学月小结一次。
蒋国勤
3
总结阶段
2014年9月——2015年3月
验收课题, 总结和评定实验研究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评选优秀教师。
评定课题实验研究成果,选出优秀,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纪光武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限 报 2项 )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1
2015年4月
研究报告
纸质、电子文档
纪光武
2
2015年4月
研究报告
装订成册
蒋国勤
—9—
六、推荐人意见
课题主持人应该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即中小学高级教师或具有较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中学一级教师),不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申请人,须由两名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且具有较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推荐。推荐人须认真负责地介绍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态度和科研条件,并说明该课题取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
第一推荐人姓名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字
第二推荐人姓名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字
—10—
七、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申请书所填写的内容是否属实;该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业务素质是否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否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是否同意承担本课题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以及对课题研究经费资助的数额、保障课题研究所需时间、承担对课题研究的管理职责等的承诺。
学校将全力支持该课题的实施,保障课题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研究时间、并做对课题研究的管理!
公 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11—
八、专家评审组评审意见
主审专家签字:
年 月 日
九、总课题主管单位审批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12—
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发展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名称: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
(限3000字内)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也改革了课程的学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通过课题研究,怎样充分利用硬件设施、 网络资源,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我校现代化的教学水平。
3、通过课题研究,如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4、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怎样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5、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学科课堂教材,逐步培养一支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队伍,同时撰写出相应的评价体系。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根据本校实际,我们以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和音乐学科进行整合研究。具体方式以学科为单位,并以这些学科的骨干教师及所任班级为基础,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重点研究如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我们确定以下研究内容:
1 更新观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高效整合
新课程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并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 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具体讲,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分析研究的工具,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发现、创造。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要转变。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帮助者、组织者。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 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 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 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 革的更高的目标。
2 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层次
——活页1——
高层次的整合层次应该是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
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 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3 学科知识点的表达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视听媒体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获取的信息 83%来自视觉,11%来自动,如果视听结合,人们获得的信息占了所有信息的90 以上,而且如果视听结合获取的信息记忆时间长。赤瑞特拉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记住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 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与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保持将大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所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很有帮助。同时在传统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合作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对话交流、分享成果、集思广益、取长补 短、协作共事、共同达标的成长体验。
4 课堂导入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堂导入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联系新旧知识的作用,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 课堂教学中去,自然、和谐地转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注意启发式的导入。教师 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促 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具有形声兼备的特点,在营造气氛和激发学习兴 趣有它独特的效果。
5 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学生已有知识经的不足
戴尔的经验之塔给我们启式是学习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然而很多时候不可能获得直接做的经验,我们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的观察经验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什么事情都要获得直接、具体经验,这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一个“聪明”的人,他不仅掌握有丰富的概念,同时还拥有丰 富的直接具体经验。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如宏观的世界、微观世界的、历史上的等,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去亲身经历、体验, 这时,我们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形象、生动地再现,创设学习的情境。总之,为了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在教学观念上通过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各种教改实践活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达到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习方法上。“以 从 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切实达到培养 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观察与思维、创新与实践等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 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 21 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 对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是微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综合技术。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把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变成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点燃了学生创造火花的火种。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