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陋室铭》教学过程实录
小溪塔三中 郭秀萍
导语: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杜甫身居草堂,发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呐喊;诸葛亮闲居草庐,谱写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生命篇章;刘禹锡身处陋室,何以引发“何陋之有”的感慨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去解开这个谜底吧!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齐读文题,铭你怎么理解?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就是刻在陋室上的文字。
铭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说出文中押韵的字,指出韵脚
押韵的字:名 灵 青 丁 形 亭 馨 琴
韵 脚:ing in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首先,进入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文章的韵味
第一学习时间 出示目标,齐读
读准古音 读出韵味
自由大声朗读 指名朗读 师生评点 摇头晃脑齐读)
译读理解 疏通文意
(教师范例: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著名了。学生一人一句开火车译读。比比看,谁是最细心的老师,关键字、词、句是否译准)
教师评点 出示目标 指名读目标
听朗读 边听边思考,再按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案上的内容
(1)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 “何陋之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超凡脱俗的胸襟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4)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板书 :比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运用典故,古贤自喻 反诘点题
交流展示
质疑问难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出示第三学习时间的目标,指一小组读
过渡语:文章篇幅不长,仅有81个字,但文辞练达,音韵和美。美文要美读、美背。让我们伴着音乐美美地读、美美的背。
(观图背诵 指名背诵 )
仿写
出示范例:指名朗读,说说这则公仆名颂扬了什么精神?
数学铭
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就请教,难题勤动脑。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拼命陈景润。有学生云:数学人生。
矮人铭
个不在高,志高则行;貌不在美,心美则灵。吾虽个矮,但吾自信。事事皆认真,烦恼被抛清。服人都用理,办事凭良心。假期看报纸,逛书亭。不生西服之潇洒,不讲分头之定型。无扑克之乱耳,无麻将之劳形。矮人云:“何矮之有?”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