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丰城三中 罗金泉摘要:课改,首先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评价观、媒体观、教法观等,着力使教学诸要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其次,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创设多向互动的教学情景,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有序的过程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把“开放的活水”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后,还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将教学经验凝结升华,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关键词: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反思;打造;高效课堂丰城三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总结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主动性、目标性、生动性
2、高效性”为特点,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教学效果好起来为目的,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变课堂“教中心”为“学中心”,形成了包括“预习、展示、测评”三大模块的“361六步法”课堂教学模式。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于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高效。一、树
3、立新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诸要素组成的系统。要使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艺术性、人本性的完美统一,需要每位教师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着力使教学诸要素都处于最佳状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评价观、媒体观、教法观等,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被学生接受和喜欢,有利于教师获得成功体验。 1.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观现代教学要求每位教师要定位准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教育教学主导,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其首先应是一名创新型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要由知识权威占有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4、这种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应具备以下特点:(1)热爱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新,与时俱进。(2)业务精湛,求知欲强,有一定科研能力。(3)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此的渴望。(4)能创立民主、和谐、平等、真诚的课堂氛围。(5)能创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班级环境 。(6)注重对创新萌芽和创新过程的评价。2、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指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是发展的人、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
5、康发展。发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最好的教师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发展的人又意味着是不成熟的人,他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过错,教师就必须怀着一颗博大的爱心去关注他,牵挂他。学生与教师只有年龄、对知识掌握多与少的差别,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所以教师不能随意责骂、谴责、讽刺学生,要改变以往命令式的、生硬的教育方法,要用商量、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如你同意吗?你还有什么补充等等。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往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关爱有加,而对学习有困难、思想品质不那么端正的学生只有批评与责怪。因此上课只提问好生,给好生很多机会,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觉得压抑,
6、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其实这样的学生,他并不是天生笨蛋,只不过是这方面的潜能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只要教师给他机会,鼓励他,他是可以转化好的。 3、具有现实意义的教材观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新课程是体验课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奴仆,照本宣科,编写什么内容就教什么,教科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无视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教材,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其知识点有没有应用价值,学生愿不愿意学,切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不适合本班的学生,就可以把此教材进行整合与取舍。可从学生生活中提取教学实例,使学生
7、愿学、乐学。4、具有发展性的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要求,符合国际评价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它的功能是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生硬、粗暴、结论性的语言。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更上一层楼。对学习和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慎重,教师
8、必须用诚恳、信任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5. 具有实用性的媒体观 这里主要指要做好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整合,使其达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之功效,而非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现代媒体使用适时、适度,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但在使用时,不可用课件模拟代替一切,不能用模拟图片过早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等等。 6.具有灵活性的教法观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学有法指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等基本原则;教无定法指要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教学条件等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处于
9、激情难捺的“愤 ”、“悱”状态,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教师对教学诸要素有了清晰的把握后,在课前操作层面上,就是要认真了解学生知、情、 意、行底码,在学生“最邻近发展区”着力,提供教学支架,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与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为课堂教学提供鲜活、生动的脚本。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勇于推陈出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着力实现四个转变:要着力实现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且学生的自主学习;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且是全面发展;由重结果机械记忆向重过程的认知转变,且内化为能力;由统一规律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且个性得以张扬。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上:1
10、要积极创设多向互动的教学情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能力。互动是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媒体间动态信息交流。这些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多个维度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互动的情形中合作探究,调动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和谐发展。 2.要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与知
11、识结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过程即把知识结构转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学生获得知识并不象把物品放入容器里那样简单,而是需要自主学习,在体验、感悟中创造性学习,才能成为活的知识被内化。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故而,在教学中要积极地设疑激思,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摒弃那种将人类的间接经验简单硬灌,要让学生“模拟”人类“探究”历程,体会成功喜悦,经历较为规范的科学研究过程,将现有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课上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研究,尽量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多变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的发展
12、创造广阔的空间,呵护其原始的好奇心,激发其创造欲,点燃其思想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力灿烂和放飞理想的场所。 3.要把“有序的过程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概否定,而是一种扬弃。要寻找“接受式学习”与“研究型”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实施“有序的过程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基本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来龙去脉,相互联系,掌握相应学科知识点、线、网交织构成的知识结构,从而建构学生的个体的认知结构,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用以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4.要把“开放的活水”引入课堂教学实践中。 课堂
13、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是在三个维度上进行的,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空间、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课堂的学习空间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空间三个维度由封闭到开放到融合。具体讲,师生间成为一种同学间的资源共享的伙伴探寻关系,彼此开放自己的心理空间;教材上依据学生的经验空间进行合理的整合,其取材非常广泛不仅仅是缘于课本,还可以从网上下载,亦或从图书馆上查阅等多种方式,使之更贴近社会,关注未来,走向生活;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将更注重人本化的设计,更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感悟。让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改“牵着走”为“放开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创造,让课堂无处不在,让煦暖的阳光时时处处都照耀每个学生的心田
14、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怎样为终身学习奠基,解放学生的手、脑,给他们创造广阔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开拓创新,让师生的生命在开放多元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成长。 三、课后善于反思学者傅道春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中写道:教师要在反思中“学会教学”。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每天教学结束后,及时的进行回顾与自我评价;是教师在理念导引下,实践体验后的以反省、体悟为媒介的自我发展过程。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师日记),即如实地记录下教学中所思所悟,所得所失,后记可长可短。教学反思要借助
15、行动研究,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标、教学工具与自身方面等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将教学经验凝结升华,逐渐形成符合自身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具魅力教学风格。善于反思,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前卫的理念导引行动,源源不断地向课堂教学中注入创新的活水,使课堂中永远荡漾着时代的春风,课后及时反思提炼,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灿烂的乐园, 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参考文献:(1)傅道春.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袁振国. 当代教育法(修订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3)刘红财. 我与课改同行. 江西教师网. 2012-5-3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基【2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