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程总结
u 景观、风景、空间、场所、领域、
景观
1、景观的含义
“景观”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词,它有三重尺度意义上的理解:
(1) 作为视觉美学上的概念,与“风景”同义
(2)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 各种成分的综合体;
(3)景观生态学上的理解,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有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2风景
3空间(Space):空间是由正空间的实体与负空间的;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去体会空间的存在。
空间的概念,在园林学中称为“布局”。园治一书:“园林巧于因、借,精于体宜”。清朝沈宗骞:“布局之际,务须变换,交接之处务须明显;有变换则无
§ 在园林环境中,外部空间或庭园空间是主体空间,此外.还有厅堂轩馆等内部空间或建筑空间.以及亭廊树等”灰”空间或过渡空间。不同性质的空间穿插、组合,造成园林空间的丰富变化。
4场所(Place)是以空间为载体,以人的行为为内容,以事物为媒介的非严格限定的空间区域
场所与空间概念相比有两点不同:
一,人是在场所之内的,场所是人的栖息地,场所中的人就是“到场”(present,being,存在);而空间强调的是人的外部视觉对象。
二,场所是由更大环境环绕着的,这里说的环境就是文脉,就是特定的历史、文化与意义;而空间概念表达了对环境及历史的漠视。
5领域(Domain)—— 源于生物学的概念,是个体、群体使用和独占的一个区域界线,还包含了关于空间问题的心理概念,代表了占有者的态度和区域占有者的准备状态。
§ 空间是通过人的生理感受来限定的;
§ 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来限定的;
§ 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
u 地形、园林建筑、视阈、视距、开敞空间、直线型空间、组合线型空间
u
u 观赏点 动态观赏、静态观赏、风景视线、导游线(4)
1观赏点 游人所在位置称为观赏点或视点。
2动态观赏
3静态观赏
4风景视线 观赏点与景点间的视线称为风景视线。
5导游线
u 借景、障景、对景、框景、透景、漏景、
u 城市公园空间规模、
城市公园的空间规模是一种度量关系,是指为满足社区内城市居民游憩活动需求及各种游憩设施所需的土地或休憩空间的大小。
u 景观规划的“三元素”理论
视觉的景观形象,环境的生态绿化,大众的行为心理。
u 人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构成(三类)及与环境品质的关系
u 景观环境设计的三个层次
u 影响空间特性的三个因素
u 景观规划的三种类型
向自然复归,向历史复归,高消费与高情感的逸乐取向
u 风景展开的过程中的三段式处理。
三段式:序景—起景—发展—转折—高潮—
转折—收缩—结景—尾景。
u 景观的构成因素、影响因素、限制因素
影响:水文地质,地理要素,区位,空间尺度,社会文化,城市的历史,人的精神,人的素质,科学,技术水平,城市经济
限制——建筑(构筑物)的造型,质感,色彩,和空间形态: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区域:空间的构成和连续,自然与人造物的城市轮廓线,天际线
位置选择恰当
进行不同年龄段分区,
注意安全性
符合儿童行为心理特征
u 景观设计要素的分类及作用
地形地貌 规划设计的起点
植物要素 建筑要素
它们与地形共同构成了大多数景观的主要结构和空间
铺装 构筑物
用以完善设计,装饰和美化外部空间,密布地形、建筑等的不足
水 在许多景观中作为装饰和点缀的主要形式
u 地形的分类、各类地形的基本特征
地形——是地貌的近意词,泛指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即:地表的外观。
按空间尺度可以将其分为:
区域范围:山区、丘陵、草原、平原、高原、盆地等,一般称为“大地形”;
园林空间范围:平坦地形、土丘、台地、斜坡、凹地等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平面变化的地形, 通常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 的“微地形”:沙丘上微弱的起伏 或波纹或道路与场地上不同质地的变化。
1、 平坦地形 指任何土地的基础面理论上应在视觉上与水平面相平行。
它是所有地形中最简洁、最稳定的地形。这种地形具有了平和、静态的特征,
它缺乏三维的空间感和私密性,人的视线可以一览无余地延伸很远,有助于达到整体构图的统一协调感。
这种地形可以让设计有多个发展方向。
2、凸地形
§ 土丘、丘陵、山峦和小山峰。
§ 凸地形是一种正向实体,同时也是一个负向的、被填充的空间。
§ 与平坦地形相比较:
1、是所有地形中最具力量,代表权力的因素,它还具有动态感和行进感。
2、占有一定的垂直面,往往成为某一区域的地标或 制高点,起着控制视线、引导视线的作用。
§ 凸地形还有助于发挥动态水景的作用。
§ 对外部环境中的小气候具有明显调节作用的地形要素。
与平坦地形相比较,它是所有地形中最具力量,代表权力的因素,它还具有动态感和行进感。
占有一定的垂直面,成为某一区域的地标或制高点,起着控制视线、引导视线的作用。
凸地形具有明显的视线外向性和开阔的视野,在其它的设计要素的布置中,每一个要素应与最适合的地形特征相呼应。
3. 山脊
§ 它总体上呈线状,凸地形的“深化”的变体。
§ 与凸地形相似,可以限定室外空间的边界。
§ 山脊的独特之处:
1、具有的导向性和动势感。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脊
地具有摄取视线并沿其长度引导视线的能力。
2、被用来转换视线在一系列空间中的位置,或将视
线引向某一特殊焦点。
§ 从功能的角度分析,各种方式的运动都以平行
与脊线或直接位于脊线最为便利。
4. 凹地形
基本特性:
1、具有内向性和防止外界干扰的空间,通常给人一
种分割感、封闭感和私密感。
2、理想的表演场地,周围的坡地是良好的观众席。
3、比较潮湿,是天然的排水区,同时也是创造湿地
景观或水景的最佳地段。
5. 谷地
§ 综合了凹地形与脊地的某些特征。
§ 与凹地相同,它是环境中的低地,是一个实体空间,在其中可以进行多种活动。
§ 与脊地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样具有方向性,这一特性,使其非常适合景观中的任何运动。
§ 两者之间的差别:谷地是典型的敏感生态和水文地
域。因此,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进行开发活动时,
将建设安排在较高的坡地,并使各部分呈线状布
局,保留低处为农业、娱乐、景观或资源保护地。
u 建筑群体所构成的空间类型及空间的基本特征
1.中心开敞空间
中心空间是整个环境的“空间枢纽”,与凹地形具有相同的特性,在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是主要的聚集点。
§ 这类空间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其中心部位的空旷性
2. 定向开敞空间
§ 在某些特定的空间需要向某些方向留出开口,以便充分利用空间外的景色。种类空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口不宜过大,另外,种类看见具有流动性,空间内的所有因素在组织时要时刻保持其方向性。
3. 直线型空间
§ 此类空间相对狭长、笔直,空间的两端均有开口,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空间的任何一个端点,使其成为重要的观赏位置。
4. 组合直线型空间
u 中国传统园林中园林建筑的功能与作用
u 特殊的单体建筑在环境中定位的基本思路或方法
u 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功能与作用
植物的功能作用表现为:
1、构成室外空间;
2、遮挡不利景观的物体;
3、在景观中导向;
4、调节光照和风速;
5、护坡和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6、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环境的生态质量;
7、充当景观中的视觉焦点;
8、统一建筑物的观赏效果。
u 园林植物个体特征的差异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u 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入外来树种,
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在保证树种能够存活的前提下,选择有观赏价值的树种。
速生树与慢生树结合、
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当地适生种类;
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元,进行树种选择和搭配。
植物种类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当地适生种类;
二、林下植物应具有耐阴性,其根系发展不得影响乔木根系的生长;
三、垂直绿化的攀缘植物依照墙体附着情况确定;
四、具有相应抗性的种类;
五、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六、改善栽植地条件后可以正常生长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种类。
u 场地铺装设计的基本原则
统一性原则
同步设计原则
主从对比的原则
有目的文化的原则
u 铺装材料选择的注意事项
应注意避免发生的错误
§ 不合理:
不同的材料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变化
§ 不合理的:
极不调和的材
料直接相邻
u 合理的:
不同的材料被水平高度的变化分隔
u 合理的:
在两种不调和
的材料之间加
入天然材料
u 台阶与坡道的异同点
同:在园林中,台阶和坡道可以帮助人们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完成从地平面上某一高度迈向另一高度的运动。
这两种结构都具有坚硬、永久性的表层,从而使人们能按其结构方式或以一定的倾斜度上、下移动。
台阶与坡道的利弊比较
台阶能帮助人们在斜坡上保持稳定性:台阶由一系列水平面构成,这些平面使人感到“脚踏实地”。当出现水平高度变化时,人们仍能保持平衡感。
台阶在完成一垂直高度变化时,它们只需要相对短的水平距离:当高度一定时,要完成这一高度变化,台阶所需的水平距离大大小于坡道。
坡道是使人们在地面上进行高度转化的又一种重要方法。一种无障碍设计,几乎允许各种行人自由穿行于景观之中。
坡道的缺点:需要比较长的水平距离来保持坡度的变化。从视觉上分析,相对较长的斜面容易给人留下不悦目或不协调的感觉。
u 外部环境中台阶的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台阶与坡道设计细则
§ 踏面与升面的设计决定行人步伐。两者间的比例关系是确保台阶的舒适度和安全感的关键。设计时须记住:
一、空间比较宽阔,容易使物体看起来较小,所以室外台阶比室内的台阶,在尺寸上应大一点。
二、不同的气候因素,会直响到安全问题。例如鼠雪和冰等因素人们在室外行走比室内行走更危险。因室外的台阶应做得较宽阔而且平缓。
1、无扶手、护墙等保护设施时,两平台之间的升面高度之和不大于122cm;
2、有保护设施时,两平台之间的升面高度之和不超过183cm。
§ 踏步的平面设计:必须尽可能使踏步的位置与运动方向保持垂直,才能正确地引导游人的游览方向。
垂带墙
介于台阶和相邻斜坡之间,具有挡土墙的安全作用,同时又是台阶的镶边,兼具强化视线引导的作用。
u 墙体和栅栏的功能作用及区别
扶栏:帮助人在运动时保持平衡的构件
墙体和栅栏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表示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属,安全防护私密性。
墙体和栅栏在环境中构成坚硬的垂直面,使其在环境设计中又具有了许多其它作用和视觉功能。
与墙体相比,栅栏只起划分空间的边界、限制人行动的作用,但不能控制视线的出入
墙体在环境中可以限制和封闭空间;屏障视线;起隔离作用;
调节小气候
控制视线、创造观赏情趣
u 休息设施布置的原则与方法
在广场空间中人主要停留在有依托的区域或相对精致的小空间里,对场地边缘有休息设施的地方尤其青睐。
方法:直线型排列,u字形布置,座椅背对墙面,树木和花架下布置座椅。
u 水景的类型及景观特征
水体因压力而向上喷,形成各种各样的喷泉、涌泉、喷雾……总称“喷水” ;
水体因重力而下跌,高程突变,形成各种各样的瀑布、水帘……总称“跌水” ;
水体因重力而流动,形成各种各样溪流,旋涡……总称“流水” ;
水面自然,不受重力及压力影响,称“池水” 或“湖水”。
喷水、跌水、流水皆为“动水”,有声音,活泼跳跃、易成为视觉焦点;
池水、湖水无风时一平如镜,微风时阵阵涟漪,平和安详,
u 规则式水池与自然式水塘在设计中的应用
自然式水池能从视觉上将不同的景观联系和统一起来,划分岸上的次空间,使水面变得曲折幽深,创造了神秘感。
u 风景观赏的基本形式
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
u 景观空间中的游览路线与交通线的区别
导游路线一般宜曲不宜直,曲的路线比直的路线富于感染力。
在较小的园林绿地中,一条导游线路即可解决问题。一般可为环形,避免重复,但要注意小中见大,路线宜迂回占边,即向外围靠、拉长线路。为了引起游兴,道路宜有变化。
u 视阈、视距与景物高度和宽度的关系
大型景物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3倍
小型景物约为3倍
合适视距约为景物宽度的1.2倍
如景物高度大于宽度时则按宽度、高度的数值进行综合考虑,一般平视静观的情况下: 水平视角不超45°,垂直视角不超过30°
u 景观展示
空间展示程序空间展示程序与导游线、风景视线的安排有密切的关系。有起景,高潮,结景的空间,又有空间的过渡,
空间主从分明,开闭适当,大小相宜,并富有韵律节奏。
u 序列空间的类型
w 序列空间的类型
序列空间有:
功能序列、结构序列、空间序列,
情感序列(或称艺术序列)
w 按空间组合形式可分为:
短序、长序、平直序列、垂直序列、
简单序列、复杂序列。
u 景观空间中突出主景的几种方式
为了强调主景的崇高伟大,常把视距安排在主景高度的一倍以内,不让有后退的余地,运用错觉感到景象高大,这是一种艺术处理上的经济手法之一。
w 外部环境中的景点、景区,在展开风景的过程中,要有起承转合,通常可分为起景、高潮、结景三段式处理。其中又以高潮为主景,起和结为陪衬和烘托主景而设。也可将高潮和结景合为一体,成为两段式的处理。
w 将三段式、两段式展开,则有下列的处理方式:
二段式:序景—起景—转折—高潮(结景)—
尾景。
二、各类景观规划设计导则
u 城市公园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工作程序
公园规划的主要内容
w 公园规划的前期基础工作
1.规划范围的划定
2.制定工作计划
3.基础资料收集
w 4. 设计条件调查 外部条件 自然环境(气象,地形,地质,土壤,水系,生 物,景观) 人文环境(地区特征,历史文物,文化背景,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社会经济环境(城市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经济现状,交通方法)
内部条件 规划用地现状(现状图,现状观察记录)
w 定性与定量调查
w 公园规划阶段
1. 研究.分析.确立规划标准与原则
2. 公园规划的制订
公园规划 公园的开 公园建设 公园建设的
设计方案 发方式 投资预算 环境影响
3. 方案的评审. 修改. 选定
专家评审--市民评议(公示) –方案选定--提出修改意见
w 规划实施阶段
1. 公园规划的实施与建设
规划的深化设计 ---- 方案的改进与修正 ---- 现场设计
2. 规划实施后的评价和改进
建设过程 ---- 发现问题 ---- 方案的修正与改进
使用过程 ---- 发现问题 ---- 方案的改正与完善
u 功能分区与景色分区
u 公园设计规范:环境容量与设施配置、经济技术指标
城市公园的游憩设施
w 城市公园视其规模性质及活动需求,其基本游憩设施与项目应包括下列几项:
① 点景设施; ② 休憩设施
③ 游戏设施; ④ 公用服务设
⑤ 运动康乐设施; ⑥ 社交设施
⑦ 管理设施
⑧ 其他经营主管部门核准者
u 城市广场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按性质划分广场的类型,大体上有:
宗教广场、 市政广场、 纪念广场、 交通广场、
商业广场、市民休息娱乐广场
u 街道景观的构成与基本特征
街景是由街道两侧的垂直景观和路幅范围内的水平景观所组成:
1、垂直景观——包括建筑、围墙、出入口、
店招、电话亭、路标、路引、灯具、绿化、
岗亭、站亭、钟塔、广告牌,以及移动的
行人和车辆等;
2、水平景观——包括路面及其交通指示符号、
人行道、路缘、草坪、低小树丛等
3、动态景观为汽车和人,而静态的景观首推
商业广告。
u 城市滨水带的环境特征
城市滨水带的环境特征
§ 城市滨水区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和人工子系统的交错带,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敏感度。
§ 水中的生物和水边的绿色植物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调节城市环境的物理特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明显的作用。
u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原则
住区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 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应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
1、分析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
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
3、最大限度地利用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观场地。
4、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首先就需要这种大手笔的景观环境规划构思。
5、开敞空间与半开敞空间并重;
6、立体化的空间处理。例如,底层架空,用作公共活动场所,以提供充足的户外公共活动场地。
一、安全原则
居住的安全需求可以说是人类仅次于吃饭、睡觉等的第二位基本需求,包括个人私生活不受侵犯,避免人身和财产擅受伤害和损失等。
二、方便原则
居住环境的方便程度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内外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服务方式的方便程度。
三、舒适原则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主要体现在安静的氛围、充足的阳光、洁净的空气、优美的环境.
u 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布置要点
游戏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儿童游戏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的要求:
1、室内外的各种使用设施、游戏器械和设备应结构坚固、耐用,并避免构造上的硬棱角;
2、尺度应与儿童的人体尺度相适应;
3、造型、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4、根据条件和需要设置游戏的管理监护设施。
二、机动游乐设施及游艺机,应符合《游艺机和游乐设施安全标准》(GB 8408)的规定;
三、戏水池最深处的水深不得超过0.35m,池壁装饰材料应平整、光滑且不易脱落,池底应有防滑措施;
四、儿童游戏场内应设置坐凳及避雨、庇荫等休憩设施;
五、宜设置饮水器、洗手池。
第7.6.5条 游戏场地面
一、场内园路应平整,路缘不得采用锐利的边石;
二、地表高差应采用缓坡过渡,不宜采用山石和挡土墙;
三、游戏器械下的场地地面宜采用耐磨、有柔性、不扬尘的材料铺装。
三、综合分析与运用
u 游览路线与交通线的区别
u 如何利用地形、铺装组织园路交通并控制游览的节奏
u 以实例分析比较平视、俯视、仰视三种景观类型,分析视景点与景点之间视线关系的变化特征
u 以校区为例分析大学校园中,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需求与校园环境的关系
u 选取你所熟悉的2-3城市公园进行分析比较,试找出公园规划设计的某些规律。
u 根据所给设计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公园的功能定位、设计主题
u 根据所提供的地形图进行场地分析与设计元素的布置
u 根据所提供的设计总图,从功能、空间、道路交通、视线等方面展开分析,并进行绿化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