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高应变复习题.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345861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高应变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高应变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应变复习题 1、 定义:用重锤锤击桩顶,实测桩顶速度和力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对桩身完整性单竖向抗压承载能力鉴定的检测措施。 2、 措施合用范围:(1)合用检测基桩坚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2)监测预制桩打入时的桩应力和锤击能量比,为沉桩工艺和桩长选择提供参数。 3、 进行灌注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时,应具有现场实测经验和当地区相近条件下的可靠对比验证资料。 4、 对于大直径扩底桩和 Q-S 曲线具有缓变型特性的大直径灌注桩,不适宜采用本措施进行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 5、 带有普查性的完性检测,采用低应变法更为恰当。 6、 凯司法作如下假定: ①桩身质量均匀,且无明显缺陷,因此桩身阻抗恒定; ②动阻尼只存在桩端,忽视桩侧阻尼的影响; ③应力波在桩身中传播时,除土阻力影响外,没有其他原因导致能量扩散和信号的畸变; ④土体对桩的阻力只与其相对位移有关,与其位移大小无关,也即一有位移,土阻力即达极限状态。 7、 Z桩身阻抗为(密度)、c(波速)、A(截面积)的乘积,及Z=cA 8、 Jc值:纯砂0.1-0.15;粉砂0.15-0.25;粉土0.25-0.4;亚黏土0.4-07;黏土0.7-1 9、 CASE法对短桩、扩底桩、截面变化教复杂或桩身存在较严重缺陷的桩不合用,而应用Capwapc曲线拟合法或静载法处理; 10、 凯司法无量纲系数Jc定义为仅与桩端土性有关,一般遵照随土中细粒含量增长阻尼系数增大的规律。 11、 检测仪器的重要技术性能指标不应低于现行行业原则《基桩动测仪》JG/T 3055中表 1 规定的 2 级原则,且应具有保留、显示实测力与速度信号和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功能。 锤击设备宜具有稳固的导向装置;除导杆式柴油锤、振动锤外,筒式柴油锤、液压锤、蒸汽锤等具有导向装置的打桩机械都可作为锤击设备。 12、 高应变检测用重锤应材质均匀、形状对称、锤底平整。高径(宽)比不得不不小于 1,并采用铸铁或铸钢制作。 13、 当采用自由落锤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的方式实测锤机力时,重锤应整体铸造。且高径(宽)比应在 1.0~1.5 范围内。 14、 承载力检测时,锤的重量应大干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 1.0%~1.5%,混凝土桩的桩径不小于600mm或桩长不小于30m时取高值 15、 预制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应通过复打确定。 16、 桩顶面应平整,桩顶高度应满足锤击装置的规定,桩锤重心应与桩顶对中,锤击装置架立应垂直。 17、 对不能承受锤击的桩头应加固处理。 18、 2支加速度传感器和2支应变力传感器分别对称安装在距桩顶2倍桩径左右的桩测表面;对大直径桩,传感器与桩顶之间的距离可合适减小,但不得不不小于1倍桩径。 19、 波形曲线初始段F曲线与Z·V(t)曲线基本是重叠的,当不重叠时应查明:(1)地表有阻力,(2)传感器附近变截面(3)参数不合理(4)传感器位置不妥安装不好(5)受力偏心,力的任一值与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超过平均值33%为严重偏心。 20、信号的鉴别从: (1)信号的比例性,正常状况力曲线与速度曲线起始部分应重叠,若有偏离也许是:a传感器附近混凝土松散,锤击作用下混凝土产生塑性变形;b锤击严重偏心,引起信号偏离;c弹性波输入不对的。 (2)信号的一致性,同一桩不一样的锺击信号有关性一致; (3)信号的归零性,正常状况力与速度曲线尾部必须归零; (4)试验的充足性,试验与否充足观测一是贯入度;二是速度在2L/C时刻与否归零; 21、假设杆端自由,当敲击的压应力传至自由端时,杆端力为零,由力的平衡条件,从自由端反射回来的波为拉力波。 F=Fd+Fu=0 ,Fd=-Fu 因此,应力波沿细长杆传播成果为: (1)下行压力波(ν向下),遇自由端反射为上行拉力波(ν向下),端点F=0,ν加倍; (2)下行压力波(ν向下),遇固定端反射为上行压力波(ν向上),端点ν=0,F加倍; (3)下行拉力波(ν向上),遇自由端反射为上行压力波(ν向上),端点ν加倍; (4)下行拉力波(ν向上),遇固定端反射为上行拉力波(ν向下),端点ν=0。 压力回波(一般由土阻力产生)使传感器测到的F值增长,V值减小,F曲线与ZV曲线拉开,F曲线值不小于ZV曲线值。反之,拉力回波(一般由于截面忽然缩小产生)使传感器测到的F值减小,V值增大,F曲线与ZV曲线拉开,F曲线值不不小于ZV曲线值。 22、检测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背:一是时间效应,二平整对中,三是桩头加固,四是传感安装,五是桩垫10-30cm) 1 预制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应通过复打确定。 2 桩顶面应平整,桩顶高度应满足锤击装置的规定,桩锤重心应与桩顶对中,锤击装置架立应垂直。 3 对不能承受锤击的桩头应加固处理,混凝土桩的桩头应处理。附录B 4 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规定。附录F 5 桩头顶部应设置桩垫,桩垫可采用 10~30mm 厚的木板或胶合板等材料。 23、参数设定和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是采样,二是按计量检定,三是加速度传感器设定,四是测点截面,五是桩长和截面) 1 采样时间间隔宜为 50~200μs,信号采样点数不适宜少于 1024 点。 2 传感器的设定值应按计量检定成果设定。(检定成果敏捷度) 3 自由落锤安装加速度传感器测力时,力的设定值由加速度传感器设定值与重锤质量的乘积确定。 (锤重10T,敏捷度2.5mv/g,重力加速度g=9.8m/s2,力的设定值:(10*1000*9.8)/(2.5/1000)/1000=39200kN/v 4 测点处的桩截面尺寸应按实际测量确定,波速、质量密度和弹性模量应按实际状况设定。 5 测点如下桩长和截面积可采用设计文献或施工记录提供的数据作为设定值。 24桩身材料质量密度: 钢桩7.85 t/m3; 离心管桩2.55-2.60 t/m3; 混凝土预制桩 2.45~2.50 t/m3; 混凝土灌注桩2.40 t/m3 25、实测曲线拟合法所采用的力学模型宜符合下列规定 土的力学模型能反应土的实际应力应变性状,土的静阻力模型为理想弹塑性模型或考虑土体硬化或软化的双线性模型,土的动阻力模型为一般为与桩身运动速度呈正比的线性粘滞阻尼模型。(两参数;极限静阻力Ru和最大弹性位移Sq) 桩的力学模型能反应桩的实际应力性状;可采用一维杆模型,单元划分应采用等时单元(即应力波通过每个桩单元的时间相等)。 26、实测曲线拟合法分析计算时应符合: 1、所采用的力学模型应明确合理,桩和土的力学模型应能反应桩和土的实际力学性状,模型参数的取值范围应能限定; 2、拟合分析选定的参数必须在岩土工程的合理范围内; 3、曲线拟合时间长度在t1+2L/c时刻后延续时间不应不不小于20ms;对柴油锤打桩信号t1+2L/c时刻后延续时间不应不不小于30ms。 4、各单元所选用的土的最大弹性位移值S不得超过对应桩单元的最大计算位移值; 5、拟合完毕时应使土阻力响应段的计算曲线与实则曲线吻合良好,其他区段的曲线应基本吻合; 6、贯入度的计算值应与实测值靠近。 土阻力响应区指波形上展现的静阻力信息较为突出的时间段。 27、分析拟合环节 1对的选用信号,确定平均速度; 2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汇报和施工记录,假定桩和土的力学模型及参数; 3可用实测速度、力和上行波其中之一作为边界条件进行拟合。运用实测速度曲线(力、上行波、下行波)作为输入边界条件,通过波动理论方程求解,反算桩的力(速度、下行波、上行波)曲线 4假如计算曲线与实测曲线不吻合,阐明假定的模型不合理,应有针对性的调整桩模型和参数再计算。 记法(一确定速度、二是假定模型、三是运用实测反算、四是不吻合调整) 28、不一样步间段的信息: 1第一时间段(从脉冲开始到2L/c时刻)重要提供阻力分布信息。 2第二时间段(第一时间段终点为起点,区段为(tr+3)ms)重要修正桩尖阻力和总阻力(静阻力和动阻力) 3第三时间段(第一时间段终点为起点,区段为(tr +5)ms)重要修正阻力分布系数 4第四时间段(第二时间段终点为起点,区段为20ms)重要修正土的卸载性质。 分段单元侧阻增长时,使该单元及后来的计算曲线上升;增长端阻时,使2L/c后计算曲线升高,2L/c前的无影响。 桩侧阻尼增长,则土的动阻力增长,对应的土单元计算曲线升高,由此计算的2L/c时刻前计算曲线增长,使2L/c时刻的波谷减小,卸载部分计算曲线下降。 增长桩端阻尼,使计算曲线在2L/c时刻升高,对2L/c时刻前计算曲线无影响,而卸载部分会下降。(只有当应力波抵达桩端时桩端阻尼才起作用)。 桩侧和桩端的弹限减少时,引起桩侧土的迅速加载与卸载,使2L/c时刻此前的计算曲线上升;2L/c时刻后来的计算曲线下降,使计算曲线顺时针转动。 土阻尼的增长限制桩位移,使静阻力发挥速率延缓。土阻尼的增减作用与静阻力的增减作用相近,但土阻尼的作用是局部的,而静阻力随弹限的增大出现明显的滞后。阻尼增大使计算曲线趋于平缓,减少计算波形震荡。 土参数的调整次序:土阻力、弹限、smith阻尼、卸载系数、卸载水平、其他参数。优化拟合质量数(加权计算)一般不不小于5。 29、目前实测曲线拟合法所采用的模型 (1)土的静阻力模型:理想弹塑性模型、双线性模型。模型的两个重要参数:土的极限阻力Ru;土的最大弹性位移Sq (2)土的动阻力模型,采用与桩身质点运动速度成比例的线性黏滞阻尼模型。 (3)桩的单元化分采用等时单元 (4)桩单元中也考虑桩身阻尼和裂隙 30、现场检测要点 (1)试桩数量:工程总桩数的5%,并且不少于5根。省规中为5%,并不不不小于10根。 (2)充足的体止时间:砂土7天,粉土10天,非饱和黏性土15天,饱和黏性土25天,且对于泥浆护壁灌注桩宜合适延长休止时间。 (3)桩锤的选择:锤体的质量必须不小于预估单桩极限承力的1.0~1.5%,桩径不小于600mm或桩长30m的取高值 (4)锤击信号的测量:在距桩顶2倍桩径下桩侧面对称安装应变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各2支,减少锤击应力集中和锤击偏心。(安装谐振频率: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不不不小于10000Hz,工具式应变式力传感器不不不小于Hz) (5)打桩监控:预制桩打入过程中持续测量,规定仪器具有保留、显示实测力与速度信是以和信号实时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31、桩身材料弹性模量计算:E=P.c2 32混凝土桩头处理 附录B (1)先凿掉桩顶部的破碎层和软弱混凝土。 (2)顶面应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应重叠 (3)主筋应所有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上。 (4)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 3~5m 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 1.5 倍桩径范围内设置箍筋,间距不适宜不小于100mm。桩顶应设置钢筋网片 2~3 层,间距 60~100 mm。 (5)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 1~2 级,且不得低于 C30。 (6)高应变法检测的桩头测点处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截面尺寸相似。 33、传感器的安装 附录F 检测时至少应对称安装冲击力和冲击响应(质点运动速度)测量传感器各两个冲击力和响应测量可采用如下方式: 1 在桩顶下的桩侧表面分别对称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变式力传感器,直接测量桩身测点处的响应和应变,并将应变换算成冲击力。F=A*E*ε 2 在桩顶下的桩侧表面对称安装加速传感器直接测量响应,在自由落锤锤体0.5 H r处( H r为锤体高度)对称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量冲击力。 3对于桩侧测力时,传感器宜分别对称安装在距桩顶不不不小于 2D 的桩侧表面处(D 为试桩的直径或边宽);对于大直径桩,传感器与桩顶之间的距离可合适减小,但不得不不小于 1D。安装面处的材质和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相似,传感器不得安装在截面突变处附近。 4对于自由落锤测力时,对称安装在桩侧表面的加速度传感器距桩顶的距离不得不不小于 0.4 H r或 1D,并取两者高值。 传感器安装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变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的中心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同侧的应变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间的水平距离不适宜不小于 80mm。安装完毕后,传感器的中心轴应与桩中心轴保持平行。 2 各传感器的安装面材质应均匀、密实、平整,并与桩轴线平行,否则应采用磨光机将其磨平。 3 安装螺栓的钻孔应与桩侧表面垂直;安装完毕后的传感器应紧贴桩身表面,锤击时传感器不得产生滑动。安装应变式传感器时应对其初始应变值进行监视,安装后的传感器初始应变值应能保证锤击时的可测轴向变形余量为: 1) 混凝土桩应不小于±1000με;(με微应变、无量纲) 2)钢桩应不小于 ±1500με。 4 当持续锤击监测时,应将传感器连接电缆有效固定。 34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交流供电的测试系统应良好接地;检测时测试系统应处在正常状态。 2 采用自由落锤为锤击设备时,应重锤低击,最大锤击落距不适宜不小于 2.5m。 3 试验目的为确定预制桩打桩过程中的桩身应力、沉桩设备匹配能力和选择桩长时,应按照附录G试打桩与打桩监控执行。 4 检测时应及时检查采集数据的质量;每根受检桩记录的有效锤击信号应根据桩顶最大动位移、贯入度以及桩身最大拉、压应力和缺陷程度及其发展状况综合确定。 5 发现测试波形紊乱,应分析原因;桩身有明显缺陷或缺陷程度加剧,应停止检测。 35 选择工程桩的桩型、桩长和桩端持力层进行试打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打桩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 (2) 试打桩过程中,应按桩端进入的土层逐一进行测试;当持力层较厚时,应在同一土层中进行多次测试。 桩端持力层应根据试打桩成果的承载力与贯入度关系,结合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汇报综合鉴定。 36 采用试打桩鉴定桩的承载力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鉴定的承载力值应不不小于或等于试打桩时测得的桩侧和桩端静土阻力值之和与桩在地基上中的时间效应系数的乘积,并应进行复打校核。 2 复打至初打的休止时间应符合规定。 37桩身锤击应力监测 (1) 被测桩的桩型、材质应与工程桩相似 (2) 施打机械的锤型、落距和垫层材料应与工程桩施工时相似 (3) 包括锤击拉应力和压应力 38桩身锤击最大应力值的监测 (1) 桩身锤击拉应力宜在估计桩端进入软土层或桩端穿过硬土层进入软土层时测试。 (2) 桩身锤击压应力宜在桩端进入硬土层或桩周土阻力较大时测试。 39最大拉应力 深厚软土地区,打桩时侧阻和端阻小 最大拉应力一般在桩的中上部,桩愈长或锤击力持续时间愈短(锤轻)会下移。 40、最大压应力 最大压应力按近于桩端。当打桩时贯入度忽然变小或拒锤时应考虑桩端硬层对桩身压应力和放大作用。 41、桩锤最大动能能通过测定锤芯最大运动速度确定。 桩锤传递比应按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能量与桩锤额定能量的比值确定;桩锤效率应按实测桩锤最大动能与桩锤的额定能量的比值确定。 42、发现测试波形紊乱,应分析原因;桩身有明显缺陷或缺陷程度加剧,应停止检测。 承载力检测时宜实测桩的贯入度,单击贯入度宜在2-6mm之间。 43、检测承载力时选用锤击信号,宜取锤击能量较大的击次。 44、当出现下列状况之一时,高度变锤击信号不得作为承载力分析计算的根据: (1) 传感器处混凝土开裂或出现严重塑性变形使力曲线最终未归零; (2) 捶击严重偏心,两侧力信号幅值相差超过 1 倍;(两侧力信号之一与力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超过平均值的33%) (3) 触变效应的影响,预制桩在多次锤击下承载力下降;(省规无) (4) 四通道测试数据不全。(严禁使用单侧力信号替代平均力信号) 45、承载力分析计算前,应结合地质条件,设计参数,对实测波形特性进行定性检查: 1实测曲线特性反应出的桩承载性状。 2观测桩身缺陷程度和位置,持续锤击时缺陷的扩大或逐渐闭合状况。 高应变分析计算成果的可靠性取决于动测仪器、分析软件和人员素质三要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检测人员。 高应变的生命力表目前信号的可解释性(定性反应桩的承载性状及有关的动力学问题) 46、如下四种状况应采用静载法深入验证: 1桩身存在缺陷,无法鉴定桩的竖向承载力。 2桩身缺陷对水平承载力有影响。 3单击贯入度大,桩底同向反射强烈且反射峰较宽,侧阻力波、端阻力波反射弱,即波形体现出竖向承载性状明显与勘察汇报中的地质条件不符合。(拟合计算承载力比按地质汇报预估的承载力低诸多,不可主观臆断或随意提高桩土模型及参数) 4嵌岩桩桩底同向反射强烈,且在时间2L/c后无明显端阻力反射;也可采用钻芯法核验。 5触变效应的影响,预制桩在多次锤击下承载力下降。(省规中增长) 47、采用凯司法鉴定桩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只限于摩擦型中、小直径预制桩和截面较均匀的灌注桩。 2桩身材质、截面应基本均匀。 3阻尼系数Jc宜根据同条件下静载试验成果校核,或应在己获得相近条件下可靠对比资料后,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确定就Jc值,拟合计算的桩数不应少于检测总桩数的 30%,且不应少于 3 根。 4 在同一场地、地质条件相近和桩型及其截面积相似状况下, Jc值的极差不适宜不小于平均值的 30%。 Case的假设条件:①桩身等阻抗(桩身阻抗基本恒定、一维杆件)②动阻力只与桩底质点运动速度成正比(所有动阻力集中于桩端,不考虑侧阻,时间不变系统、桩底土阻力与桩端的运动速度成正比)③土阻力在时刻t2=t1+2L/C已充足发挥(静阻力模型为刚塑性体)。 对于土阻力滞后于t1+2L/c时刻明显发挥(端承桩),采用将t1延时,求承载力Rc的最大值(最大阻力RMX法); 对于土阻力先于t1+2L/c时刻发挥并导致桩中上部强烈反弹(从桩顶部向下产生土阻力卸载、中下部土阻力加载),采用土阻力赔偿提高修正的卸载法(RSU法)(长桩、摩阻力较大而荷载作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桩)。 桩尖质点速度为零,动阻力为零,RAU法合用于桩侧阻力很小、RA2法合用于桩侧阻力适中的场地;延时求承载力Rc的最小值(最小阻力RMN法)。 Case法、RMX法、RSU法的Rc值与位移无关,但充足考虑了与位移有关的土阻力发挥状况和波的传播效应(这亦是实测曲线拟合法的精髓)。 阻尼系数Jc与桩端土性有关,随土中细粒含量增长而增大。 48、凯司法鉴定单桩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注:本式合用于t1+2L/c时刻桩侧和桩端土阻力均已充足发挥的摩擦桩;只限中、小直径桩、桩长较短的摩擦桩;桩身材质均匀、截面基本均匀。 Jc凯司法阻尼系数,无量纲、 t1速度第一峰对应的时刻ms F(t1) t1时刻的锤击力kN、 V(t1) t1时刻的质点运动速度m/s Z桩身截面力学阻抗kN•s/m 50、高应变法对单桩承载力的记录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性值确实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与记录的试桩成果,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承载力记录值。 2 当极差超过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详细状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长试桩数量。 3 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性值R a应按本措施得到的单桩承载力记录值的二分之一取值。 52、桩身完整性系数β和桩身缺陷位置x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合用于截面基本均匀桩的桩顶下第一种缺陷的程度定量计算。 高应变法锤击的荷载上升时间一般不不不小于2ms,因此对浅部缺陷位置的鉴定存在盲区。无法用上式计算(尤其是锤击力波上升非常缓慢时),宜用低应变检测确定。 53、桩身完整性鉴定 Ⅰ β=1.0 Ⅲ 0.6≤β<0.8 Ⅱ 0.8≤β<1.0 Ⅳ β<0.6 54、出现下列状况之一时,桩身完整性鉴定宜按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结合实测曲线拟合法或其他检测措施综合进行: 1、桩身有扩径 2、桩身截变或多变的混凝土桩 3、力和速度曲度线在峰值附近比例失调,桩身浅部有缺陷的桩 4、锤击力上升缓慢,力和速度曲度线比例失调 5、等截面桩且缺陷深度x以上部位的土阻力Rx出现卸载回弹。 55、应力波波速与质点速度 dL=C×dt ;C2 = E /ρ C-波速 E-弹性模量 ρ-材料密度 应力波波速c是杆的材料性质的函数。其物理意义就是应力波在杆身中的传播速度。通俗地讲,“应力波波速”就是压缩区(或拉伸区)沿杆运动速度;而“质点速度”就是应力波通过时杆上质点的运动速度。 dt :受到冲击之后的微小时段 由于桩身压缩dL,桩身质点产生的微小位移δ,质点速度: v = δ/dt 则应变ε=δ/dL=(vdt)/(cdt)=v/c(质点速度和波速之比) F =EAε= v EA /C = Z v 力和速度是成比例的 应变ε=δ/dL=v/C;由于桩身压缩dL,桩身质点产生的微小位移δ,从而使质点产生速度V 在压缩区桩身应力: σ = F/A;A :为桩身截面积 56、质点速度与应力应变的关系 • 质点的速度与力的关系V = F/Z=Fc/EA • 质点的速度与应力的关系V =σc/E • 质点的速度与应变的关系V =εc 57、上、下行波总结 在下行波中,质点运动的速度方向与所受力方向一直相似,且有F↓ = Zv↓。 在上行波中,质点运动的速度方向与所受力方向一直相反,且有F↑ = -Zv ↑。 在高应变中,存在着:下行压力波、下行拉力波、上行压力波和上行拉力波四种运动形式波。 无论是下行压力波还是下行拉力波,都符合F↓= Zv↓关系; 无论是上行压力波还是上行拉力波,都符合F↑ = - Zv ↑关系。 下行力波 F↓= Z v↓ 上行力波 F↑= -Z v↑ 一般状况下,在桩身任一位置截面上量测到的质点运动速度和力都是下行波和上行波叠加的成果: v = v↓+ v↑ F = F↓+ F↑ 即:试桩时由桩侧两侧力和加速度传感器测得截面的质点运动速度Vm和力Fm V↓= (Vm+ Fm/Z)/2;V↑= (Vm- Fm/Z)/2 F↓= (Fm+ Z Vm)/2;F↑= (Fm- Z Vm)/2 • 假如已知桩上某截面实测的力Fm和速度Vm,就可以从力Fm和换算后的质点速度Zvm分别求得其下行波(等于两者之和平均值)和上行波(等于两者之差二分之一)。 58、桩端特性 ⑴当桩端为自由端时,其边界条件是受力为零。 F = F↓+ F↑=0 F↑ = -F↓ -Zv↑ = -(Zv↓) v↑ =v↓ v = v↓+ v↑= 2v↓ 应力波抵达自由端后,将产生一种幅值相似、符号相反的反射波,即入射压力波产生反射拉力波,入射拉力波产生反射压力波。在杆端由于波的叠加,使杆端质点运动速度增长一倍 ⑵当桩端为固定端时,其边界条件是速度为零。 V= V↓+V↑=0 V↑ = -V↓ -F↑/Z = -F↓/Z) F↑=F↓ F = F↓+F↑= 2F↓ 应力波抵达固定端后,将产生一种与入射波相似的反射波 ,即入射压力波产生反射压力波 ,入射拉力波产生反射拉力波。 在杆端由于波的叠加, 使端部反力增长一倍。 ⑶当桩端约束介与自由端与固定端之间时 因此,应力波沿细长杆传播的结论: 下行压力波(运动速度向下)遇自由端反射为上行拉力波(运动速度向下),端点力为零,质点速度加倍。 下行压力波(运动速度向下)遇固定端反射为上行压力波(运动速度向上),端点质点速度为零,力加倍。 下行拉力波(运动速度向上)遇自由端反射为上行压力波(运动速度向上),端点质点速度加倍。 下行拉力波(运动速度向上)遇固定端反射为上行拉力波(运动速度向下),端点质点速度为零。 应力、应变状态的变化以波的方式传播,称为应力波。 59.桩顶的最大锤击应力只与锤冲击桩顶时的初速度有关,初速度与锤下落的高度成v2=2gH。落距越高,锤击应力和偏心越在,越易击碎桩头。采用重锤或软锤垫减少锤上的高频分量。 轻锤作用力脉冲窄、作用时间短,波传播的不均匀性(桩身受力和运动的不均匀性)越明显,而实测波形中土的动阻力影响加剧,与位移有关的静阻力呈分段发挥。 重锤激发衰减缓慢的应力波,维持在最大值附近的时间较长,增大脉宽,提高峰值。桩身贯入土中的能量增长,桩周土的静阻力充足发挥。 60.贯入度的大小与桩尖刺入或桩端压密塑性变形量相对应。 贯入度大且桩身无缺陷的波形特性:2L/c处桩底反射强烈,其后的土阻力反射或桩的回弹不明显。(意昧桩端的运动加速度和速度强烈。附加土质量产生的惯性力和动阻力分别与加速度和速度成正比。) 贯入度较大时,拟合分析的承载力明显低于静载试验成果。 61.高应变成功的关键是信号质量以及信号中的信息与否充足。 高应变信号质量受传感器安装好坏、锤击偏心程度、传感器安装面混凝土与否开裂、混凝土的不均匀性非线性影响。(混凝土的非线性:随应变的增长,弹模减小,并出现塑性变形,使根据应变换算的力值偏大且力曲线尾部不归零。) 信号中的信息:动位移、贯入度和大体的土阻力的发挥。 62.高应变法锤击的荷载上升时间一般不不不小于2ms,因此对浅部缺陷位置的鉴定存在盲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