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桃花源记》教案.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45846 上传时间:2025-03-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 桃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本内容,感知文本渗透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探究,掌握词汇,了解内容及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现实不满,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内容 难点: 感知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二、 授课过程 (一)梳理思路 学生结合多媒体提供的图片,回顾文本内容,梳理文本写作思路。既做到对文本的熟悉、背诵,同时也为下面进一步分析探究文本思想做好准备。 一(1)发现桃林 (无意)------(神奇) 所见 二(2-3)进入桃源 所闻 所历 三(4-5)寻找桃源 (有意)------(虚幻) (二)问题探究(PPT) 探究一 (结合文本设置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分享,教师补充。) 1.“忽逢”一词怎样理解? (渔人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美景,也有生活美景) 自然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美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源人怎样对待渔人的?反映桃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4.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5.桃源人为何”皆叹惋“? 探究二 (小组小组结合分析交流,班级分享,教师补充。)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开头写道:“忘路之远近。”足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的用意是在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但结尾写道“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余? (不多余。渲染桃花源令人向往,但不可寻。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说明桃花源本不存在,它只是作者美好愿望的寄托。) 三、 关于“世外桃源”的含义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也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四、 小结 (1)主题 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进入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串连起来。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写作特点 1.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4.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5.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五、随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