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
桃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本内容,感知文本渗透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探究,掌握词汇,了解内容及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现实不满,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内容
难点: 感知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二、 授课过程
(一)梳理思路
学生结合多媒体提供的图片,回顾文本内容,梳理文本写作思路。既做到对文本的熟悉、背诵,同时也为下面进一步分析探究文本思想做好准备。
一(1)发现桃林 (无意)------(神奇)
所见
二(2-3)进入桃源 所闻
所历
三(4-5)寻找桃源 (有意)------(虚幻)
(二)问题探究(PPT)
探究一
(结合文本设置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分享,教师补充。)
1.“忽逢”一词怎样理解?
(渔人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美景,也有生活美景)
自然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美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源人怎样对待渔人的?反映桃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4.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5.桃源人为何”皆叹惋“?
探究二
(小组小组结合分析交流,班级分享,教师补充。)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开头写道:“忘路之远近。”足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的用意是在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但结尾写道“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余?
(不多余。渲染桃花源令人向往,但不可寻。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说明桃花源本不存在,它只是作者美好愿望的寄托。)
三、 关于“世外桃源”的含义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也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四、 小结
(1)主题
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进入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串连起来。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2)写作特点
1.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4.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5.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五、随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