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习作取向的阅读教学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43649 上传时间:2025-03-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习作取向的阅读教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习作取向的阅读教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教育学会论文小学语文学科(专业) 基于习作取向的阅读教学研究 中泰中心小学 冯建芬 摘 要 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性质,阅读和习作正是此性质的体现。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总是借助各种方式从字词句篇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进行的指导,力图学生能很好地感知、掌握文本带来的“语言运用”。而在作文教学中却深感无从下手,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现象层出不穷。阅读和习作出现“脱离”,这有悖于语文的根本。针对以上,本文以阅读教学为平台,分别从题眼入手,揣摩文章表达中心;整体感知,理清表达顺序;重点研读,体会作者表达方法;迁移运用,拓展习作的情感要素四方面进行了在阅读教学进行习作指导的方法。通过长期的研究,学生的习作兴趣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文章也更加明确、具体,并附有真情实感。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习作取向 语言文字运用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它包括系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语言。书面语言通常表现为对文本的阅读以及习作。前者重在积累、理解、体悟和感受,后者重在表达、创造和交流。然,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难” “难作文”成为了众多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如何寻找一个师生常态习作平台,全面提高学生习作热度和习作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为了找准这个载体,我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如利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的综合素材进行开放式的写作教学;利用校外的资源进行过程式的习作教学;利用课外的文章读物进行影响性的习作教学;利用跟踪个性指导式的习作教学等等。期间,收到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以上众多的方法中形成了一个“共识”——习作教学和课文的阅读教学被分成了语文学习的两大块,硬生生地把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功用缩减了。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中习得作者谴词造句、布局某篇的知识,领悟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重要目标,这正与习作教学中的立意、构思、选材、起草不谋而合。于是,我开始新的思考,努力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教学的素材,把本为一体的“语言文字运用”两大块即:阅读与写作联系在一起,形成阅读为习作奠基,习作为阅读提升。 一、题眼入手,揣摩文章表达中心 有的学生在平时的思维非常的活跃,课堂上的问题能够对答如流,可遇到作文就抓耳挠腮,或者是随便胡乱的造一通交上来完成所谓的任务。其流利性和准确则可想而知,更不要谈美文和创意了。学生对习作为什么感到头痛和无奈?其实在某种的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对习作的要求或命题习作的要领把握不住。他不懂得从何处入手,该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联系在一起。因此,抓住习作的题眼分析是提高学生习作的根本。 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我总是不放过一些比较独特的课文题目。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让学生来抓一抓该题目的中心词。然后,围绕着这个中心词,设身处地的想想,要是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呢?请你把想写的内容说一说。当然,在交流的时候,我及时的评价,给学生以最快的反馈。这样以后才进入课文的教学。如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首先我出示了课题,让学生齐读后问:“在这个课题中,你觉得哪个词最重要?”“美丽”“百年”学生读后思考了一下。“你猜猜看,文章会写些什么呢?”“百年的美丽,时间这么长,我想是一件稀士珍宝吧,它那美丽的颜色和光环让世人久久不能忘怀,它那精美的构造和年代的久远让人们发觉远古。反正是对人们有用的东西。”“一位美丽的女孩,她长得非常的美丽,倾国倾城,像古代的四大美女一样,她们的没跨越了百年,乃至千年。”“或许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一种美德,就像我们的孔子所流传下来的文化一样,一直被后人所景仰和学习。”……然后我直间引出:“那么,课文到底写了什么呢?同学们猜到了吗?让我们打开课文来读一读吧。”课文的引入非常的自然,不仅使本课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结合在了一起,有了一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种种的推测使得学生围绕着“百年”和“美丽”进行了多中习作素材的收集,他们的各种回答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学生课外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激发了他们对这些素材的提炼和利用,然后通过这一课文题目构建的平台进行了口语成章交流,自然而然地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习作教学。我很庆幸这样的设计,如果,我离开课文的题目引入而单独的进行有关“百年美丽”的习作,那对学生来说似乎不那么的顺畅和理所当然,那对于完成这样“大”的习作的困难度也将更高。 可以这样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审题是成功习作开端。选择最基础的,最现成的,最变幻多端的课文题目训练学生的习作审题,是打开习作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二、整体感知,理清表达顺序 学生在初学习作时往往是把整个内容写成一个段落。虽然在他们的心里,所描述的每件事或所讲的每个物体都是按一定的次序来的,可在表达的显象中却是模糊一片,甚至到了高年级也不能很好的把握。这就是文章的思路紊乱所造成的后果。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与理清课文思路教学非常的相仿,在教学中,我们何不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互为使用呢? 1、利用分段训练习作思路 通常,在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我都很重视文章段落的划分,往往把这一教学要点放在第一课时之中,让学生首先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他们按不同的内容块进行段落的设置。这样,即解决了课文教学的任务,也提供了理清思路,分清块落的训练平台。 如《藏戏》,它是六下的一篇略读课文,针对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主阅读和分析能力这一特点,我先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然后问:“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藏戏的呢?”从课文内容选取入手,进行内容板块地提炼。能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其实已经理清了文章的段落了。学生说:“从藏戏的来源,藏戏的面具,藏戏的演出来写的。”然后我顺势又问:“文章中哪几段是写了来源,哪几段是写了面具,哪几段又是写了演出呢?请同学们划一划段落。”这样一来,文章的段落安排,作者的写作思路很快地显露出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以习作提纲的形式在作业本中归纳出来。“其实,刚才同学们所划分的文章段落就是作者写作的提纲,因此,我们的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你们列好的提纲进行有序的分段描写,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不会那么的杂乱无章了。 2、利用标题训练习作思路 分段是阅读教学中基本要求,也是训练习作思路最基础、最常见的方法。然而,学生的习作不仅仅需要条理清楚,更需要文美,有创意。因此,利用小标题的形式来训练学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提升了习作思路这一要求,因为,它除清晰外,还要有字词的规定,有语言精练的要求。这种训练,我往往是用在习作水平比较好的学生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小标题的设立就是一篇小文章的形成,它要大于段落的划分。 这样的训练,在我们日常教学的教材中也有出现。如六下《各具特色的民居》,文章写了“客家民居”和 “傣家竹楼”的特点。在文章的布局上,利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两块内容清楚地划分了出来,让学生在第一视觉上感知到了文章思路的安排,清晰而突出。而且,在标题的设置上都用了四个字,使文章也有整体感。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读后,说说同样介绍地方特色的文章,与《藏戏》比,在段落的表达和划分上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个更清楚一些?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很自然的注意到了小标题,也明白了有小标题的好处。“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变为自己所用。”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的习作中来。 这是小标题明显出现的文章,当然,课文中也有不出现,但隐含在其中的“小标题”,这更需要有能力的学生来进行体验了,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能合理的利用或指导,那么,对于学生思路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如五下的《再见了,亲人》《将相和》等文章就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小标题的训练。就拿《将相和》来说,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的品质。在文章的段落划分中,就可以以这三个故事的名称进行。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多种方式读后,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然后,结合课后的问答题: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进行训练。刚开始学生的小标题意见很多,但是,标题的字数较长,有的学生好象是在说主要内容了,这违背了小标题的要求。于是,我以“完璧归赵”为例,规定要用四字词语,并能提炼内容的。这样一来,虽学生没有刚才那么活跃,但与小标题的要求与规格越来越近了,概括能力和提炼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此外,我就小标题的在习作中的形式也向学生介绍了:可以是带序号的,这种通常是用在篇幅很长的文章中,有便于读者的阅读;可以不带序号,但是标题与正文要空出一行,这种可以用在一般的文章之中。小标题一般都写在文章的居中位置等等。通过小标题的训练,我发现学生不仅对课文段落的划分变得有兴趣和熟练了,不在害怕。而且对习作中的板块划分也更清晰了,小标题在习作中运用越来越多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部费工夫啊!” 三、重点研读,体会作者表达方法 我们通常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有优美的词句组成的,或是运用了精彩的词组来表情达意,或是运用了绝妙的修辞来生动形象的描绘。是的,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样的运用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熏陶。但是,我在这里所要阐述的是课文中看似普通的用词所体现的作用和用意。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适时、适当的运用词语,那么给文章带来的效果将是另一番天地。在日常的课文讲解和阅读教学中,我很重视这方面的挖掘,用意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的内涵理解来体会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提升自己阅读分析的能力。用意之二就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地用词,精确的表达,在以后自己的习作中能推敲用词,以便使文章更精、更集中,更达意。 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抓住了“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句话展开教学。首先请学生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你读出了什么?“父亲受到了严重的拷打,我是从‘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看出来的。有可能父亲的眼镜被敌人甩巴掌的时候打掉了,乱蓬蓬的头发是被敌人拷打的时候折磨成这样的。”“我看到了父亲是非常坚强的。我从‘平静’看出来的,虽然受到的酷刑,但父亲仍旧很平和,看得出他对革命的坚定与不屈。”“我觉得父亲是爱我们的,而且他是以身作则的。我从‘慈祥’看出来的。”……学生的回答紧紧围绕着本句话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了深一层次的挖掘和体会,使得文章的教学很快的突破了难点和重点。于是,我利用这样佳时,说:“作者对李大钊那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一些普通的描写外貌的词语来剖析的,让我们活生生地感受到了。这就告诉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可以利用适当的词语,准确的进行表达和设置同样可以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接下来,我又顺水推舟,让学生模仿上面的写法进行了熟悉人物的片段描写训练,使得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感知、渗透和尝试后得以掌握。 我们经常觉得学生的文章不够细腻或深刻,往往大话很多,真情很少。通过对课文字词的挖掘教学,并把其渗透到习作中来,发现,学生读文意的把握和表达精要多了。 四、迁移运用,拓展习作的情感要素 众观语文课文后面的题目,很多是可以为习作服务的。他们从课文的文本出 发,以文本为模板,或让学生展开想象,或让学生仔细观察阐述要点,或让学生发表自己观点进行辩论,或让学生学着课文模仿练笔。其涉及的范围广泛,涉及的体裁多样,是我们习作教学的一个绝佳平台。当然,最重要的是,在热乎乎地文章情感激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释放内心的感想或情感,那还不是趁手可得吗?何愁调动不起他们的习作热情呢? 1、 故事复述,激起口语习作热情 习作不一定只单单的书面表达。口语训练和有条理的表述也是习作的一种外 在表现。它同样要经过思路的整理,阐述内容的收集和精确语句的组合。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流利性和准确性要高于书面习作。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是不能忽视它的。而复述课文是提高口语习作的一种有效的做法。通常在比较长的课文后面后故事性较浓的课文后面有这样的练习。如:《草船借箭》一文,课后的第2小题“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里很好的进行了一次习作教学。第一,“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对习作顺序的教学,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表达,同时也告诉学生写事的文章一般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第二,“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在了解了课文之后,读一诸葛亮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他们的内心对主人公的向往是那么的有激情和神圣,在这样情感地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故事的复述真实趁热打铁呀,他们高兴都来不及,还哪来的一筹莫展啊。 课文的讲演和复述真正做到了以情感激发情感的作用。只不过后者的爆发要比前者更激烈、更多采。 2、 综合体验,漾起多面习作激情 学生的习作水平的提高依仗与学生习作的多练和多写。这是一个所有老师默 认的真理。我们通常是利用日记、周记等形式来激励学生的。可是,如果学生由于不感兴趣而任务性地去记,那么不但不能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标,而且还会打击和抹杀学生习作的动力与欲望。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让学生富有饱满热情地去积极习作呢?其实,课文后的综合性活动句给我们的习作教学带来了良机。它通过学生课后的体验和参与,围绕着一个切实可行的主题进行符合学生当下心态和欲望的习作训练。这样的练习,不论在次数上还是在情感激发上都能不知不觉地达到教师教学的目的,或许超出教师预设目标。 如六下的《同学录》、《毕业赠言》等文章,起出现在六下临近学生毕业之既用意之一考虑到了此时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时的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老师有着很多的话要说,有很多的情感要发泄出来。这样的表露就是一种真实习作的形成和显现过程。于是,我也在教学完这两篇文章之后,让学生在感知和掌握毕业赠言的形式、规则、语言组合的基础上,请他们给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写上赠言。当然,我还给予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班级三十多为同学进行三十多篇的赠言训练。不但大大超过了一般文章的训练量,而且也使得他们对这种文体从感知到感受,从感受到感悟,从感悟到一种真情地抒发。 在以上的引入后,我展开了一些列“毕业作文”的拓展教学。如《给母校的一封建议信》、《给老师的一封信》、《班级的万花筒》等等。其中《班级的万花筒》还涉及到:班级的介绍、感谢师恩、我最好的朋友、我们的荣誉等等。总之,这样的一次体验下来,全班同学写的文章要大于任何一个学期的规定习作次数,学生习作所涉及的体裁要多于任何一个学期特定训练的范围,学生完成的时间要快于任何一次单独的作文练习,然而,学生习作的激情却大大高于任何一次习作。这样的结果恰恰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向往的,它的实现,我仅仅是利用了课文后面的问题,并稍稍拓展后达成的。 这样的教学让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欣喜万分。 我们都在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进行着这样或那样的考虑,甚至想方设法地另僻捷径以求高效。其实,好好地利用我们的教材,细细地分析我们的课文,深深地拓展我们的课后问题,就回发现,原来提高习作教学离我们是那么的近,那么的有效。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2页——第23页。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