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优化教学情境.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9324318 上传时间:2025-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教学情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优化教学情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课堂策略,做到减负增效  第八小学 白彩艳 创设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每个教师竭力追求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我们设想,当外在因素起着积极作用时,主体内在便存在向善发展的可能性;当内外在极佳地相结合,迸发出的潜力是惊人的。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化,作为一个积极的外在因素出现,需要实现教师生命在场,以“情”熏染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策略多变,以“趣”引领学生入戏;实现师生对话有效,体验思维与情感的高峰。这对教师来说,体验了一次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价值实现的心灵之旅;对学生来说,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无疑为之学得知识、习得技能、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赢得了切入点,这是一个双赢。在这里,本文从优化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着笔,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实现教师生命在场,以“情”熏染课堂气氛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没有投之于真情的课堂,教学难以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当教师真正融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互动。实现教师生命在场,不妨从下面两点努力: 1.展现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把学习看作一种自我实现、有意义的活动,它能够产生个人满足感和丰富个人生活。课上不妨分享教师学习过程中的看法和技巧,并提供一些学习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让学生看到一个学习同样文本的人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信息的。结合小学语文课文,联系身边生活,是引导小学生走出文本获得真知的重要桥梁。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展示出一种学者的态度,并且似乎真的对于获得的理解和掌握的运用有兴趣,那么学生也将乐于去尝试展现出这种价值。 2.以积极的方式来介绍课堂任务 当介绍课堂任务时,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很重要。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介绍相关指导行为,比如明确解决方式,列出一些例子,强调讨论资料,并且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反应。教师积极的方式将正面影响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持的态度。如果教师把学生当作积极的、试图理解学习内容的学习者来对待,那么学生将会明显地受到教师的感染与鼓舞,并努力达到教师的期望。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很形象:“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个人情感的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教师真情实感的流露并不是毫无根据地流于表面,而是来自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对文本的钻研吃透。在这基础上,教师渗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才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显得韵味十足。 二、实现教学策略多变,以“趣”引领学生入戏 小学生走进课堂,自制力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崇奇尚新的心理使之也很容易受外因的激发而集中注意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处于一种入戏的状态,是学生学好课文、掌握能力的关键,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学生被要求在一节课上做同一件事情,学生会变得厌烦。实现教学策略多变,学生的兴趣就得到了保持,甚至是提高。 1.在一节课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积极参与,并期待课堂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在一节课开始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通过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默写、背诵、练习、小组讨论、发现疑点和解决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来保持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多种教学方法中也有助于找到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如果使用同一套的教学方法过于频繁,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便会呈现低效或无效。随着时间改变教学策略,试着不要在整节课上使用同一种策略,并且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更合适的教学方式,确保课堂中每一项任务的某些东西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的元素上,实现学生求知过程的主动化。 2.采取游戏模拟等一些课堂行为 结合课文,课堂上一些娱乐和有趣的活动,能够引起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感觉这些活动本身就能够使人满意。如果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更加乐意去接受知识与挑战。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作为教师应该创设这样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偶尔做学生没有意料到的事情 还有一种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引起他们注意的策略就是做一些学生没有意料到的事情。教师很容易形成个人的教学习惯,不妨来一个转变。当学生注意教师通常继续做什么的时候,做个不同往日的举动,甚至是相反的行为。假如教师心中早已有了教学预案,不妨加入些戏剧因素,这样有新意的、充满惊喜的课堂情境是小学生喜欢看到的,并且很享受。打破惯性,偶尔不做学生以为将要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值得期待的,教学的内容是有趣而新奇的,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力投身于课堂学习中。 三、实现师生对话有效,体验思维与情感的高峰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师生面对语文文本,进行语文共享的过程。实践中一些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上的对话:比如老师为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对一些凌乱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不予及时评价,只是以“请坐”、“有没有其他声音”等语言搪塞过去,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知识上的含糊。又如一些课上学生点燃思想的火花,闪现创新的信息,老师却没有对这些信息加以重组,只是作出简单的肯定,无法引发学生的二次思考,造成宝贵的教学资源的浪费。这些形式上的对话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课堂上的有效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理想教育中,教育者必须融进教育对象之中,避免师生在精神上的分离。也就是“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对话不仅仅是教学形式,而且体现为精神上的交流对话:师生互相学习,彼此交换知识,使各自的认知得以丰富和提高;师生互相影响,共同在人格上彼此感染,进而在精神上发生积极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通过彼此间的激发,勉励,获得持续不断的学习热情并实现各自的超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学习的成员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互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各自精神发展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要实现对话有效,体验思维与情感的高峰,教师首先要在课前熟悉文本,理解文本,充分预设学生的反应和存在的问题,使自己对文本精神有充分把握,对学生问题又能应对自如。其次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交流的宽松氛围,关注学生思维动向和知识生成,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把评价机会先让给学生,他们往往带来更多的想法,而教师不妨与学生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可鼓励学生利用课后对此知识进行探究补充。 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展现出来的是充满活力而有效率的一节课。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主体的积极投入参与都体现教育生命之树常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