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是推进教学、促进教师业务提高的重要举措,是落实课程指导纲要、深化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本着突出学科特点,评价目标明确、具体,评价方法科学简便,具有可操作性,并突出“以评促发展”的思想,特制定如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所预期的教学目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性,应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为着眼点,应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应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相关知识的渗透。
1.教学目标要明确、全面
所谓明确,就是要具有很强的教学指向性,具有明确的预期教学目的。所谓全面,就是要能很好的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的多维性,即教学目标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学生情感及道德品质的教育,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与整合等。
2.教学目标要具体
教学目标具体,也就是所预期的目标要条理清晰,紧扣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表达要准确,具有可操作性。
3.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学生能将获得的操作技能迁移到实际问题情景中,并能在不同的情景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因此对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应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老师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应注意“导”与“练”的分配和把握;
2.要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善于创设情景,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生活的联系;
3.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和相互渗透,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与整合,使教学表现出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等特点。
三、教学过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应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鼓励跨学科活动,突出实践性、操作性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1.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并能很好的驾驭教材;
2.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具体得当,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教学内容;
3.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思维积极、主动;
4.对知识的讲授要严谨、科学;
5.能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重点,善于处理难点;
6.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教学层次清晰,教学环节把握得当;
8.能体现出多学科整合的特点,并注意对学生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的熏陶;
9.教师的“导”与学生的“练”要安排合理,小学信息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的自主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也是对教学过程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科的知识特点,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1.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所谓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是要体现与教学内容的高度统一,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表现为理论、技能操作等多方面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符合这此特点。
2.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有利于课堂情境构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教学活动的选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开发富有童趣的活动主题,保护和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技术领域的好奇心,因此课堂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应使课堂始终保持活跃的氛围。
3.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方面要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
五、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素养的具体体现,它包括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教态等各个方面。
1.对教学组织要有序,体现出较好的组织能力;
2.要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具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表现出较好的机敏性;
3.语言严谨、教态亲切,教师的语言在体现科学严谨性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教态端庄自然。
六、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因此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有着必然的联系。
1.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2.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3.课堂效率高,学生负担适度。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表
所在学校: 任课教师: 授课题目
评价
项目
评 价 指 标
权重
评价结果
A
B
C
D
教学
目标
1.教学目标明确、全面,要能体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具有多维性特点;
2.教学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设计上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3.要能体现以学为主的思想,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10
9
|
10
8
6
|
7
教学内容
1.正确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注意“导”与“练”的分配;
2.创造性的开发教材,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设计要合理;
3.注意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渗透与整合,对教学应实现多维度的开发。
20
18
|
20
17
14
|
16
教学过程
与
方法
1.课堂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注意情境构建;
2.教学方法得当,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
3.对知识的讲授科学、严谨;
4.能准确把握重点,善于处理难点;
5.“导”、“练”、“问”安排合理,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开发其创造思维的能力;
6.发扬教学民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和谐;
7.要实现对教学的多维度开发,实现多角度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
8.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真实有效;
9.有利于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0
36
|
40
35
30
|
34
教师素质
1.教学组织有序,创设情境合理;
2.知识讲授严谨科学,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3.教态端庄、语言把握得当,具有感染力。
10
9
|
8
8
7
|
6
教学效果
1.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
2.课堂气氛的和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课堂效率高,学生负担适度
20
18
|
20
17
14
|
16
综合评价
总分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