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过程.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314101 上传时间:2025-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2、 能力目标: ⑴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⑵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一、 导入: 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v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敬)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v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v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v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题及作者) 1.解题: 先看一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从题目得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对是一篇序。序分为赠序和书序两部分。书序是书的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文章。那么是谁给谁的赠言呢?东阳是现在浙江省的一个地方。马生是姓马的一个后生。也就是宋濂给一个姓马的后生的赠言。“生”不是名字而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亲切的称呼。那么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3、过渡语:那么宋濂是怎样劝学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进入课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 央视节目朗读者的介绍: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2、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配乐) 3、 学生自读,正音,体悟语调、情感。(配乐) 4、 全班齐读。(配乐) 5、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整体感知全文。 6、过渡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现在请同学们理解词义疏通课文。 三、合作,疏通文意 1、 小组合作互动,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及句子做标注。(教师下座巡视) 2、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3、 要求学生就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4、 生翻译课文,复述内容。 5、过渡语: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是关键,分类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的记忆。现在请同学们按要求整理文言词语。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是宋濂送给马生的一篇赠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给马生呢? (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 2、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的勤苦求学?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②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a、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组袍敝衣”。 3、作者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去写太学生们的情况? (通过对比表现主旨。) 用文中原句完成表格。 4、作者想通过对比说明什么道理? 小结:通过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五、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嗜学( )②硕师( )③媵人( )④容臭( )⑤负箧(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无从致书以观( ) ②四支僵劲不能动( )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④以中有足乐者( ) 3.解释下列各句中一“以”字的用法。 ①以衾拥覆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俯身倾耳以请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① ______ _②____ ___ ③____ ___④___ ____ 4.翻译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答: 5.课外延伸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 ④恬若不见( )⑤曷不听其所为( )③依僧寺以居( ) 2、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曷不听其所为? 答: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答: 4、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