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设计者
戚福军
课题
利用浮力测密度专题
学习目标
使用一种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量筒、刻度尺),利用浮力测密度。
学习重点
使用一种测量工具——量筒测密度.
教材及学情分析: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根据实验原理ρ=m/v,显然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量筒,但近年来为了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卷者在测量密度的实验中大多通过变换测量工具来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现根据各省市的中考试题总结测量物质密度的一些特殊方法。
学习过程:
一、使用一种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测密度.
1. 双提法测固体密度
器材:弹簧测力计、小石块、盛水的烧杯、细线
浩宸和小妮同学是同一个小组的,他们一起合作,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步骤:(1)用细线将石块系好,挂在_______________下,在空气中测出_____________;
(2)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将石块浸没在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三提法测液体密度(ρ物>ρ优酸乳,ρ物>ρ水)
吱吱同学最爱喝优酸乳,她想知道优酸乳的密度 ,于是在家独自做实验。
器材:烧杯、水、优酸乳、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
步骤:(1)用细线将石块系好,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在空气中测出石块的重力为G;
(2)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将石块浸没在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吊着石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二、使用一种测量工具——量筒测密度.
1.测固体密度(可漂可沉)
智心同学爱捏橡皮泥,不但会捏成空心船形的,还会捏成实心球体,……总之是出神入化,技术好高超啊!学习物理后,他还能测橡皮泥的密度呢!器材很简单:量筒、水、橡皮泥
步骤:(1)在量杯中放入适量的水, 记下液面所对的刻度为V1;
(2)把橡皮泥捏成__________,放入量筒的水中________,记下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橡皮泥捏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下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如果把待测的物体换成小木块、小铁块、和苹果块,怎么测出它们的密度呢?
2、测液体的密度(两次漂浮)
林禹和冬曲在厨房看到一桶色拉油,想知道色拉油的密度有多大,于是找来一个量筒和正方体小积木块。
器材:水、量筒、烧杯、色拉油、小木块 (ρ木< ρ水 ,ρ木< ρ色拉油 )
步骤:(1)量筒中装适量的水,记下此时液面所对的刻度为V1;
(2)使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记下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量筒中水倒净,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木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由于很难在生活中找到量筒,所以有时在考题中,量筒可以用柱形杯和刻度尺代替。
三、使用一种测量工具--—刻度尺测密度.
1.测固体的密度(密度小于水)单漂法
文文同学学习物理进步很快,她只用一把刻度尺和盛水的烧杯,就测出了正方体木块(ρ物<ρ水且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密度。她是怎么做的呢?
实验步骤:
(1)用刻度尺测出木块的边长为h1;
(2)将木块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刻度尺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h2
表达式:______________
2.测较多液体密度(双漂法)
成成的爸爸买了一箱“六个核桃”,成成用第一瓶做了个实验,轻而易举地测出“六个核桃”的密度。
器材:刻度尺,正方体木块(ρ物<ρ水且ρ物<ρ饮料,形状规则),“六个核桃”,水,两个烧杯.
实验步骤:
(1)使木块__________在水面上,用刻度尺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1
(2)使木块__________在“六个核桃”液面上,用刻度尺测出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
表达式:_____________
作业:测少量液体的密度(利用漂浮测)
看到妈妈买的一小瓶少量的“橄榄油”,小慧儿想测一下“橄榄油”的密度,家中只有以下物品:足量的水,圆形水盆,刻度尺,一个能在水中竖直漂浮的、圆柱形薄壁平底质量不计的玻璃瓶,请你帮助她设计一种实验方法,测出“橄榄油”的密度,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橄榄油密度表达式:
实验步骤:
表达式:_____________
拓展:圆柱形薄壁平底玻璃瓶质量如果不能忽略呢?
教学
笔记
三、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