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负数》教学设计
王玉琴
教学目标:
1、认识正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温度,能正确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0的意义;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正负数表示温度,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
师:你们科学课中学过温度吗?
生:学过
师: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研究的内容也与温度有关。(板书:生活中的负数)先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
一张中国地图(如教材)
师:谁能当一下主持人,把这天的气温向全班同学播报一遍?
生1:南京0℃
师:0℃是什么意思?是没有温度吗?
学生:不知道或摇头
师:科学家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
生2:上海3℃
师: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它在0的上面,水银柱对准3,所以读作零上3℃(课件演示零刻度线)
师:北京呢?
生:北京零下3℃
师: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呢?
生:因为它在0刻度的下面,水银柱对准3,所以读作零下3℃。
师:上海零上3℃和北京零下3℃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假如“这”是0度(左手平摆),零下3℃应该在哪?零上3℃应该在哪?
你们说,0上面有可能出现零下温度吗?0下面有可能出现零上温度吗?
借你的话说,0的上面面都是零上温度,0的下面都是零下温度,是吧?
0度呢?是零上温度吗?是零下温度吗?(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师:理解温度了,那这三个地方的温度,你能用数学符号把它记下来吗?
预设:
生1:0 3 3
生2:0 +3 —3
生3:0 3 3
生4:0 笑脸表示零上 哭脸表示零下
︰
︰
︰
反馈交流
师:真不错,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皱起眉头说)可是这五花八门的表示方法,不利于交流啊,怎么办呢?
生:可能会说听老师的。
师:不,我们听数学家的。某某同学跟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规定,以0为界线,零上的用+来记,零下的用—来记,(板书+,-)这两种符号认识吗?不,它们在这儿表示的意义和以前不一样了。加号在这叫——正号(板书:正号),减号叫——负号(板书:负号)。如上海3℃记作+3℃,不过,平常在表示时,我们往往会省略+号,北京零下3℃记作—3℃
师:一个“+”和一个“-”就把“零上3℃”和“零下3℃”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简单的表示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特有的简单的符号美。
师:喜欢吗?
师:我们就用这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其它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吧(课件出示)
生:海口零上25℃
师:记作?
生:漠河零下20℃,师:记作——
师:这两个城市哪个地方气温高?你是怎么比的?
生:海口零上25℃是在0上面的,零下20℃是在零下面的,所以零上25℃要高点。
课件出示:拉萨和沈阳的气温
师:再来看看拉萨和沈阳的气温吧!几度?怎么表示?
生1:拉萨零下15℃,记作—15℃
生2:沈阳零下5℃,记作—5℃
师:你能说出哪个城市的气温高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二、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用正负数表示海拔
师:正负数不仅可以表示温度,还可以表示海拔。
课件出示:海平面,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
常山西峰尖比海平面高出334.4米记作:
师:这与我们前面表示温度时有什么联系吗?
生:海平面相当于0刻度线,比海平面低相当于零下,可以用-号表示,比海平面高相当于零上,可以用+号表示
师:在自己本子上记录
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
师:去掉了海平面,你还会用正负数来表示吗?在自己纸上练习,反馈
2、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能用正负数表示呢
课件出示:练习
三、寻找生活中数学原型
师:数学总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学数学就是要为生活服务,要解决生活问题的,你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见过正、负数吗?能举个例子吗?
师:王老师这儿也收集了几个例子,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电梯中的-1层,工资卡上的正负数,中巴车上的记录单
师:这儿的-1层是什么意思,工资卡上的正负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四、说正、负数;定0的位置
1、除了刚才生活中我们用这些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以外,数学里也有正数和负数表示数字的大小。如我们学过的整数7表示比0大7,可以记作+7,那么比0小7的数呢,就可以记作-7,你能跟老师一样举几个例子吗?
2、说得完吗?怎么办?用省略号表示。
3、0是正数还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点。所有负数和0比,是什么关系?0和所有的正数比,是什么关系?(板书:负数<0<正数)
4、用一个圈把所有正数圈出来,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
五、介绍历史,增强学生自豪感
1、好了,同学们,刚才通过分析和讨论,我们又认识了负数这个新朋友。其实呢,对于负数的认识,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
2、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