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精品学案
【学习指导】
《沁园春·长沙》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与高一新生刚刚进入高中生活,开始高中学习的时间节点亲密相连,与高中生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时间段紧密相连。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紧紧围绕“青春”的主题,将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入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索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中,号召生命的崭新活力。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体现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注意领会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素养目的】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从写景的角度理解有关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在意象选择上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学习措施】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关键词语,点拨学生理清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的作品:他(毛泽东)的作品,给老式的诗词开辟了一种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体现艺术。 他还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确实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知人论世
1.理解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2.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此时也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步,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基本确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3.理解文体知识
⑴定义:词,又称 ,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 ”或“ ”,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因此又称为“ ”。
⑵特点:词有 ,句有 ,字有 。每首词均有一种曲词名称,叫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 ”就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⑶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重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重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课时有关。
⑷词的分类:①按字数的多少分 (58字以内)、 (59—90字)、 (90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单调词不分段;双调词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很少见。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斥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三、初读课文
1.字词正音
百舸( ) 怅( )寥廓( )
峥嵘( )方遒( ) 浪遏( )
2.朗诵技巧指导:
l 节拍:是由义脉联络决定的。
①四字句,二二式。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但“橘子洲头”,则需三一式,即橘子洲/头
②五字句,一四式。如:恰/同学少年(不可读成:恰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
③七字句,二五式。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是“以……为粪土”,前后关系不可破坏)
④七字句,四三式。如:万类霜天/竞自由
⑤八字句,三二三式。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l 重音:
①领起性重读:看、怅、问、恰。
②强调性重读:红、尽、碧、争、击、翔、竞、主、峥嵘、挥斥、激扬、粪土、击、遏。
l 呼应:
上片“看”字领起的七句,下片“恰”字引起的七句,一气对应,渐快渐高,“竞自由”、“万户侯”须收缩有力。
任务:根据指导,边读边标划整首词的节拍和重音。
四、文本研究
Ø 思索1.在朗诵的基础上,请学生们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
思索2.请同学们齐读上阙“看”领起的七句,看看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大美体目前哪里,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⑴一种“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⑵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次序有什么特色?
⑶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佳?为何?
Ø 思索3.品读诗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Ø 思索4.试概括上片重要内容。
Ø 思索5.请同学们齐读下阙“恰”字引起的七句,说说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同学少年”的精神风貌怎样?
Ø 思索6.总结下阕是怎样回答“谁主沉浮”问题的?
Ø 思索7.试概括下片重要内容。
五、技法点拨—巧用对比
【技法指导】在景物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把感情蕴含于景物之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通过景物抒情可以到达景生情,情生景的效果,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彰显出作者伟大的胸怀。这样的写法能使文章含而不露,深切感人。这首诗的景,富有吞吐古今的伟大气魄,写到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水中的小鱼,竭力地体现出一种要冲破牢笼的力量。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把自己的伟大的救国救民的胸怀体现的淋漓尽致。重要体现为如下两方面:
六、明晰主旨
试概括本词的主旨。
七、素材积累
毛泽东名句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2)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忆秦娥·娄山关》
(3)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4)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7)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10)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八、作业
课下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交流自己想到的景、情、人、事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