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第四章 秦汉,第一节 绪言,一、工艺美术与时代,政治经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多元。,重要帝王: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国力鼎盛。,两个举措:1)儒家文化:工艺美术表现礼教;2)丝绸之路:工艺美术中外交流。,神仙思想:云气纹、仙人瑞兽,追求来生,殉葬品、葬玉。,第四章 秦汉,第一节 绪言,二、生产格局,生产中心:黄河中下游,今豫、鲁与冀晋南部。,都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高档制作),蜀地:地远路险,运送困难,产品材料高贵,官府:,管理:官署-工匠,中央:隶属少府,尚方、织室(一度分为东织、细织)、东园。,地方:一些原材料充裕、手工业发达郡县,仅汉书。地理志记载便有十几处,第四章 秦汉,第一节 绪言,产品:奢侈品,多供皇家,少数出卖。,分工:分工细密,规模大,西汉元帝,齐三服官各工匠数千,耗资巨大,西汉蜀郡、广汉郡,一年耗线各五百万造金银器,少府所属三工宫、两织室一年耗线各五千万。,民间:农村:纺织,城市:作坊众多,产品齐全,部分高档产品还大量进入帝王家,部分高官显贵私人作坊规模很大,西汉张安世、东汉郭况制作的家童都有数百人。,第四章 秦汉,第一节 绪言,一、引言,材料:丝(最重要,大发展)、麻、葛、毛、棉,丝绸规格(战国北魏),“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约51924cm)。,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公元前168年稍晚):衣物58件。品种:绢、纱、绮、锦、绦。装饰:织纹、刺绣、印染。,东汉:新疆及甘肃,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叙利亚、朝鲜。,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毛织物:麻、葛、棉、通常不施装饰,西北地区见异域刻毛,汉代的丝织主要产于齐、蜀。品种有锦、绫、绮、罗、纱、绢等丝制品。,汉代的锦为“经锦”,经丝彩色显花,同一个图案,同一个色彩,形成直线排列。,汉代丝织的装饰划纹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和几何纹,以及文字装饰。,汉代的印染工艺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汉代的刺绣主要为辫绣,著名的又信期绣、长寿秀、乘云绣。,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二、著名丝绸产地。,(一)都城:咸阳、长安、洛阳,东汉:大司农属下,平准令掌管织物染色。,(二)临淄:因当地原料充足、优良、且丝织技艺高超,汉设齐三服官,为皇家织造,西汉中期,最盛。春献冠幘纵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三)襄邑(今豫东睢县):设服官,产锦绣。,“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论衡。程材篇)。,(四)成都:东汉末,蜀锦享誉,曹操遣人入蜀购锦,湘鄂江浙等有一定规模。,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三)襄邑(今豫东睢县):设服官,产锦绣。,“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论衡。程材篇)。,(四)成都:东汉末,蜀锦享誉,曹操遣人入蜀购锦,湘鄂江浙等有一定规模。,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三、著名丝绸品种,(一)素、绢、縑,纨素:洁白平纹丝织物,又称“素”、“纨”,满城汉墓玉衣里衬垫物,每平方厘米经丝200,纬丝90.素的纬丝密度大,约是经丝一半。,縑:平纹,双经丝或双纬丝织就,更致密坚实,满城汉墓玉衣左袴筒丝绸残片,每平方厘米经丝75,双股纬丝30.,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二)纱、縠,纱:组织较稀疏。马王堆1号汉墓里的素纱禅衣。连同领袖的锦边,重仅49克,结构紧密细致,孔眼均齐清晰。如此,并不靠降低经纬密度(其经纬均为厘米62根),而凭丝线的纤细,作品薄如蝉翼,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縠:因经纬加捻,且捻向、捻度不同而表面起绉,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第四章 秦汉,41素纱褝衣,(三)罗、绮、绫,罗:以绞经法织出,其孔隙为椒眼状,汉罗基本是二经绞罗或四经绞罗,若织四经绞罗组织为地纹,织二经绞罗组织委花纹,则成花罗(又称“纹罗”)。罗绮并称,概指高档丝绸。,绮:汉代平纹地上起斜纹花,无实物而有文献。,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四)锦、绦,锦:两种以上彩色四线显花的多重丝织物。,汉锦:经丝显花(经锦),二色锦或三色锦,少有超过五色。,地位:价格昂-用料、作工皆费,声誉高-丝绸高档品种,影响大-装饰最具代表性,绒圈锦花楼装置,双经织成,织物表面绒线凸起,图案立体。,绦:带状编织物,常为丝质,代表: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千金绦”,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第四章 秦汉,42 几何纹绒圈锦局部,第四章 秦汉,43“千金绦”两种(摹写图),四、印染,管理:政府鼓励染料种植,官府有染色机构。,西汉:“未央宫有暴室”,“主掖庭织作染练之署”。,东汉:大司农辖平准令,“掌知物价,主染练,作采色”。,染色的意义:审美、礼制(别等级、分贵贱)古人在正是场合的衣着常有着严格的色彩限制,与款式、质料、品种、图案一样,色彩也是别等级、分贵贱的基本标志。使用色彩的多少盒种类也因身份而不同。,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燃料:植物性为主(蓝草、栀子、红花、皂斗等),马王堆1、3号墓,丝绸颜色36种。所用燃料多为茜草、栀子和靛蓝等植物燃料,涂染的作品则使用朱砂、绢云母等矿物颜料。,印染图案: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为青、黄、赤、白、黑五种,间色则是用两种正色调和出的。染蓝色(青)主要用从马蓝等蓝草中提取靛蓝,染黄色主要用栀子等,染红紫色主要用茜草和从西域引入的红花,染黑色主要用皂豆,染白色则主要用胡粉,绢云母等矿物颜料。,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南越王墓:一套两块青铜凸花印版,马王堆1号墓:两种印花纱,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第四章 秦汉,44印花敷彩纱局部,五、刺绣,制作费工耗材,地位重要,邓皇后时“御府尚方织室,锦绣、,冰纨、绮縠”等“皆绝不作”,刘邦令商贾“毋得衣锦绣绮縠”,西汉:马王堆信期、长寿、乘云、茱萸纹、方棋纹,三种刺绣的花纹虽不尽旧同,但无论纹样还是构图,都飘逸俊秀,缭绕漫卷,大有风云流动之感,信期绣的花纹尤其细密,表现也最突出。三种刺绣都有漩涡状纹样。,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第四章 秦汉,45 烟色绢地信期绣,第四章 秦汉,46 黄绢地长寿绣,第四章 秦汉,47 黄绮地乘云绣,东汉:新疆尼雅花草、鸟、兔。,针法:辫(锁)绣居多,偶见平绣。,丝绸是最具展示性的高档服用面料,其装饰荟萃了艺术的精华,标志着时代的潮流,积极传播着新式样,对其他工艺美术门类影响巨大,从汉特别到东汉开始,这已愈发明显,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第四章 秦汉,48 铺绒绣,六、丝绸图案,品种:除印花和刺绣外,带图案的主要是锦。虽然罗、绮也会带织纹,但不仅发现数量较少,且图案种类也远不及锦丰富。,西汉(马王堆1号),几何纹:最多,菱纹为典型,常见符合菱纹(杯文),变化多,即以大菱纹居中,两侧各套一个小菱纹,形象类似耳杯,复合菱纹以粗细线条间隔表现,即严整精致,又虚实相生、浓淡相间的意趣,形象虽然单纯,变化却相当丰富。夔纹还用做轮廓,以包围对鸟等主纹。,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第四章 秦汉,49菱纹罗(局部),动物纹:不多,对鸟、凫鸟、豹、鹿、夔龙,对鸟优美秀逸,其他颇呆板。,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第四章 秦汉,410 对鸟菱纹绮花纹摹写图,植物纹:甚少,唯一可辨识的是茱萸,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第四章 秦汉,411 绢地茱萸纹绣,云气纹:线形的舒卷起伏,两汉最有代表性的纹样,成熟不晚于战国,两汉大盛,神仙思想。较少单独组成团,常串联瑞兽灵禽,增加图案动感,既分割画面,又使效果统一。,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第四章 秦汉,412 对羊纹锦局部,东汉(新疆出土物为代表):,动物纹:量大,走兽为主,常见几种动物组成图案,寄托对灵瑞吉祥的向往,走兽纹样时时生翼,受西方的格里芬影响。,人物纹:偶尔出现,吉祥语:表达对人生美满、家庭幸福、国家兴旺的期望,面貌:题材繁满紧凑。动物形象美美夸张变形,强调动态省略细节,富装饰性。,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413“永昌”锦局部,第四章 秦汉,两汉差异(马王堆西北):,品种:西汉锦少,东汉锦多,构图:西汉常为散点,东汉多为四方连续,题材:西汉动物少,禽为主,东汉动物多,兽为主,原因:时代先后、地域悬隔、民族不同,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414“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局部,第四章 秦汉,七、毛、棉织物,毛织物:,出产地:,游牧:西北、北方、西南。,农耕:汉族,织褐(粗糙),品种:罽、西域风刻毛、栽绒花毯。,刻毛:通经断纬,西北传统,至南北朝图案仍为西方样式。技术启发唐代刻丝。,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415晕 拉绒花卉纹刻毛,第四章 秦汉,棉织物:,发展:,约东汉:于西北、西南出啊先,晚于西亚、东南亚和北非,曹丕称道的鲜洁白叠(即棉布)应产自吐鲁番。,出土:楼兰遗址、民丰东汉墓:白底印蓝花。,第四章 秦汉,第二节 织绣印染,416 印花棉布,第四章 秦汉,一、引言,发展:,西汉:艺术高峰,漆器历史地位的巅峰。,东汉:中期以后,盛极而衰(陶瓷崛起),数量减少,装饰趋于简素,虽几件精细之作,已难改式微的大局。,生产格局:,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生产格局:,官:,中央:少府属下考工、右工。,地方:蜀郡、广汉郡工官(声誉高,供宫廷),分工细密,检验严格。,民:,民间:广布,偏远广州、桂平,扬州、成都最优。,发展:东汉中期前,官府新盛,而后豪强地主取代。,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精细制作:“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的议论固然夸张,但也说明了高档漆器的精细考究。,价格不菲:“木器髤者千枚,.亦比千乘之家”;“一文杯得铜杯十”,平民用器价不高昂,“赤卮五枚,直二百五十”,与“白素一丈”相当。,坚实耐用:平壤西汉墓,漆杯纪年铭相距80余年;贵州清镇,西汉漆器出土于东汉墓葬。上层大量占有:马王堆三墓-700余件,新莽初年常乐室,漆盘至少几千只。,主要出土:湘鄂川苏皖,朝鲜、蒙古。,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二、制胎与造型,制胎:,胎质:木和夹贮为主,少数以竹为胎。,主流:到西汉前期,木胎居多,以后,夹贮胎增多。,木胎:旋木胎,旋削器形,剜空内腔,多做鼎盒钟盘,常较厚重;斫木胎,刨削剜凿,多做耳杯,匜、案,亦较厚重;卷木胎,薄木片卷成,裱麻布以防开裂变形,用于奁卮等,较轻巧。,夹贮胎:后世又称“脱胎”,做法,以木或泥做内胎,以涂漆灰和麻布等裱糊,干后去内胎,在麻布壳上髤漆。颇轻巧。,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417彩绘云气纹漆案及所托杯盘,第四章 秦汉,发展,初见于战国,渐渐流行;魏晋以来,常做佛像;入清,福州以之文明。,造型:,种类:饮食器为主,又有博具、乐器、文具、兵器、家具及车舆和棺橔。,饮食器:常见鼎、钫、钟、壶、盒、卮、耳杯、盘、盂、匜、勺、匕、具杯盒等:鼎、钟、钫、耳杯等造型、体量与青铜器相仿。,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418彩绘云气纹漆鼎,第四章 秦汉,419彩绘云气纹漆钫,第四章 秦汉,优秀设计:装酒具的具杯盒、装梳妆品的多子奁;在较大的容器内,紧密防止多件小容器,节省空间、携带方便,清洁卫生,适用性极强。,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420锥画几何纹三角形漆壶,第四章 秦汉,421彩绘朱雀纹漆盒,第四章 秦汉,422彩绘云气纹双层九子漆奁,第四章 秦汉,三、技法与装饰,1、技法方面:,彩绘:,为主要手法。颜色数十种,黑、红居多。,手法:绘花形象自由,印花匀整规矩,同样以色漆做出图案的还有印花。它用蘸色漆的印模做成,图案主要为线条匀整规矩的同心圆,这种做法应出现在西汉晚期。,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锥画:,即针刻。做法:于未干透漆膜上锈刻图案。,效果:线条细若游丝,花纹纤小。,发展:西汉初期,已知最早;西汉中期,戗金(在纹路内填金箔);西汉后期,极盛。,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423 锥画漆盖罐,第四章 秦汉,金银箔贴花(金箔):,做法:器表贴附各种图形的金银箔片,涂几道与地色相同的大漆,令贴花与漆面平齐,再打磨掉金银箔上的漆。,发展:西汉早期出现,西汉中期增多,太呆金银平脱前身。,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424 银扣贴金薄云虡纹漆奁,第四章 秦汉,镶嵌:,材料:金属、玉石、牙骨、琉璃、蚌片等,效果:增添了另类材质,丰富了色彩,漆器上的镶嵌物通常形象单纯,金属、骨、蚌之类可以单独做成图案,但玉石、琉璃却更多地成为图案的一部分,甚至是并非图案所必须的点缀。,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扣:,定义:金属片包镶口沿等器物边缘。,材料:金、银、铜(常鎏金,“黄涂”)。,发展:战国出现,入汉流行。,功能:装饰,加固,耐用。,典型:蜀郡、广汉郡工官,元兴元年(105年)停止征调,蜀汉扣器减少。,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2、装饰方面,云气纹:云气纹通常纤小,姿态飘逸,不论四方连续、二方连续,布置满密的最常见。如果以灵禽瑞兽神人穿行云气,组成云虡纹,则云气纹,常呈波状,形体较大,而在那些灵禽瑞兽中,被表现较多的事龙、凤、鹿、虎、豹、鹤、朱雀等。,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425彩绘牛马纹漆扁壶,第四章 秦汉,动物纹:独立装饰,创建云虡。抽象动物纹:似几何纹。,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426彩绘凤鸟纹漆耳杯,第四章 秦汉,几何纹:同心圆、菱纹、波折纹、涡纹:器物边缘,较少作主题。形象-规矩严整;构图-二方连续。,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427 彩绘变形鸟纹漆盂,第四章 秦汉,植物纹:从形态上,能够认定的植物纹样为柿蒂,其形象单纯而美妙,颇有几何倾向。,人物纹:罕见,显示:乐舞、出行、狩猎、忠臣、孝子、列女。,神话:羽人飞天、东王工、西王母。,第四章 秦汉,第三节 漆器,一、引言,地位:淡出艺术中心,漆器芳容、瓷器出现,社会颈部,巫术衰落,无须借以沟通天地神人,切近生活,日用造作。,生产格局:,官府:,中央:少府属下考工和尚方,设在都城,造日用器、兵器等。,地方:蜀郡、广汉郡等工官,部分上供,部分销售。,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民间:,发展:战国开始铸造,两汉分布广。,平阳今陕西临汾西南,规模大,质量高,声明远扬,中央官府、皇室贵族乐购。,名匠丁媛:西汉长安人,与巧匠李菊同被誉为天下第一。,常满灯:饰以七龙五凤及芙蓉莲藕;,被中香炉:以机环运转四周,而炉体平衡,可置于被褥中,被中香炉是香囊的前驱;,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博山炉:透雕九层奇禽异兽为饰,雕镂九层而运转自如。,边远地区:,北方草原:保持装饰禽兽传统,延续到北魏,甚至更晚,云南:起源上溯到商后期,西汉制作金彩,内地与边疆、云南通北方草原联系。,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二、青铜容器,兴盛:,喜欢中期到东汉早期,近230年也是汉代青铜铸造最发达、艺术最典型的时期、官府的铸造也是最兴盛。少府组早能力很高。,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428 青铜蒜头壶,第四章 秦汉,装饰:,纹样:平面化、素面、弦纹、宽带纹、时代越晚、比例越高。,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429“馆陶家”青铜四联鼎,第四章 秦汉,技术:立体、圆雕:动物型铺首、盖钮、器足;平面,鎏金、漆绘、镶嵌(镶嵌仍常被采用。凸出器表的镶嵌主要是镶嵌美玉、绿松石、水晶、玻璃等)、错金银是平面的镶嵌。,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430漆绘人物禽兽纹青铜筒,第四章 秦汉,设计原则:适用素面、鎏金、漆绘、错金银等平面化装饰,日用器物形体合宜,还表现在日用器物形体的合宜和器体的轻薄。两汉青铜器体型的大小便同今日相差不多。轻薄的器体随处可见,还出现在皇室成员的墓葬中。,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431鎏金青铜尊,第四章 秦汉,432 错金银云纹犀尊,第四章 秦汉,三、铜灯、铜炉与铜镜,1、铜灯:,造型:豆形灯、雁足灯、行灯、吊灯、卮灯、多枝灯、辘轳灯、釭灯(设计最精妙且装饰很华丽)。,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433 青铜多枝灯,第四章 秦汉,434 青铜羊灯,第四章 秦汉,435 长信宫灯,第四章 秦汉,装饰:鎏金、错金银、镶嵌,对象:宫廷、权贵、百姓多用陶瓷质。,釭灯:漆灯体设吸烟管,能将烟气导入灯身,灯身常可贮水,以使烟气溶于水中,可降低空气污染。灯罩的罩板可以开合,以调节管线的强弱和光照的方向。釭灯有人形、牛形、鸟形、炉形等种种变异,尽管鸟兽形釭灯和雄壮、或潇洒、或写实、或夸张,凝聚了种种艺术美妙,但最受关注的还是高贵的人形釭灯,著名的长信宫釭灯曾属宫中,后转转进入中山王府。,名词解释:长信宫灯、鸟踏飞燕,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2、熏炉:,功能:香料是草本植物或树脂,“烧取其烟为香”。,装饰:鎏金、错金银等,造型:豆形、鼎形、鸟形、釭炉、行炉(带手柄)。,代表:博山炉(西汉中期开始流行),豆形,盖高而尖成山形(海上仙山),东汉炉座常呈羽人形,南方式样变化领先北方,熏香之风南方胜于北方,已知的中原博山炉更精美,水平更高、主任地位更显赫。,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437错金云纹青铜博山炉,第四章 秦汉,436鎏金银竹节柄青铜博山炉,第四章 秦汉,3、铜镜:,产地:,官府:少府尚方,广汉郡、蜀郡工官,汉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大量铜镜铸出姓氏正是铜镜高度商品化的体现。,民间:洛阳、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江夏郡鄂县,尺度:不大,直径常15厘米上下;小直径补助5厘米,很少20厘米以上。,发展:西汉早期:草叶纹镜,蟠螭纹镜,山字纹镜等都是旧有的铜镜类型,而如加衬地纹,图案的内、外区划明显的做法更令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武帝时代:装饰:地纹减少消逝,纹样转向单纯,铭文较长;草叶纹镜、星云纹镜、连弧纹镜、规矩纹镜。,王莽时代:四神、五灵代表灵禽(阴阳五行),同规纹搭配,装饰繁满,铭文繁多,注重镜缘装饰。,东汉中期:画像镜、神兽镜、纹饰突起、满密、缺少层次。,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438连弧龙纹矩形镜,第四章 秦汉,4、规矩纹镜:,定义:规矩纹既是TVL式花纹,又称“博局纹”。,发展:西汉早期出现,武帝时代流行,两汉之交极盛,东汉晚期依然。,装饰:四神、五灵、神人。,象征:天地。,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四神或四灵是重要的汉代纹样,不仅出现在铜镜上,在陶瓷器,特别是瓦当上,更是常见的装饰主题,体现着汉人的神仙思想与辟邪求福观念。,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观念:神仙思想、辟邪求福。,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五灵:四神加麟,规矩纹镜:因镜纹有规则的TW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在 这类铜镜上,一般都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所以也称规矩四神镜。该镜缘上有着复杂的装饰,常见的有锯齿纹、卷云纹或卷草纹等。镜钮为方座,对称装饰八个乳钉纹。由于方与圆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图案结构。TLV,实际上是古代六博的棋格,是汉代铜镜的一大特点,流行时间较长。,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439 鎏金规矩纹镜,第四章 秦汉,5、透光镜:,出现:西汉晚期始,特点:光线照射镜面时,在与镜面相对处,反映出镜背花纹的影像。,原理:铸造研磨时应力导致。纹饰须有一定厚度,镜缘须稍宽稍厚,无纹处应较薄。,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透光镜外形和普通的铜镜一样,发明于西汉时期。它并非真的透光,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时,镜面背面的墙面上会反映出镜背花纹的影像,故称透光镜,古人称幻镜,外国人称魔镜,外国人称魔镜。近代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在铸造和研磨时使镜面产生与背面花纹相应的曲率,产生透光效应所致。,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6、铭文:,战国见“千金”铭,汉武帝时起,较长。,内容:说明纹饰含义、或与纹饰无关、诉说相思、企求富贵、夸耀镜纹、材料、企盼家庭兴旺、国家昌盛、天下安宁;作坊、产地、姓氏。,位置:镜缘、中央。,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四、云南青铜器,作者代表:滇池滇人、滇西昆明人、滇人之作尤精。,时间:前12世纪末肇起,前6到3世纪鼎盛,西汉最佳。,功能: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饰品。,典型:贮贝器(滇人独有)、动物搏斗纹扣饰(图案同北方名族有联系)、农具、仿生兵器、铜鼓。,技术:多种,包括失蜡法。,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441纺织场景青铜贮贝器,第四章 秦汉,装饰:错金银、镶嵌、线刻、鎏金、镀锡等,器物的装饰有些凹凸不明显,如早期流行的阳线铸纹,中晚期出现的刻画和阴线的刻画和阴线铸纹。这类图案,早期一般较繁夏,中晚期的有简化的取同,甚至素面无纹。早期常见太阳纹,旋、回、齿、圆点等几何纹,牛、蛙、孔雀等动物纹,人物纹等,它们或单独组成团,或几种配合。中晚期的刻画和阴线铸纹题材较多生活气息,如狩猎、上仓、乐舞、放牧、宴饮等。但作为装饰的典型,则是圆雕和透空浮雕。前者以贮贝器为代表,后者以扣饰为代表。,第四章 秦汉,第四节 青铜器,442二豹噬野猪青铜扣饰,第四章 秦汉,一、陶瓷,(一)陶器,1、泥质灰陶,(1)由于各地的原料和制作技术不同,故泥质灰陶往往也有呈色和质地的区别。较好的器物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呈色均与稳定,质地颇坚实。日用器皿表面打磨光滑,素面者居多,以规整、刚健的造型见长,不少器物以青铜器为典范。而明器中的俑、动物和建筑模型则不仅再现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并且,一些俑形神兼备,成为雕塑史上不朽的杰作。,第四章 秦汉,第五节 其他,(2)装饰:有三种装饰引人注目,一为彩绘陶,占了很大的比例,其造型甚至装饰业是摹仿青铜礼器;一为涂漆或着色的明器;一为被马王堆汉墓谴策记录的“锡涂陶”,它们为数不多,主要是上层人物的殉葬品,器物一概摹仿青铜礼器。,2、硬陶:呈灰褐、红褐色,属日用品,材料是黏土,质地坚硬。,3、低温铅釉陶:釉较厚,绿色为多,也有黄、褐;铅为助溶剂,温度800;武帝时出现,中国北方流行,对唐三彩有影响。,第四章 秦汉,第五节 其他,443浮雕狩猎纹绿釉陶壶,第四章 秦汉,(二)原始瓷器和瓷器,原始瓷器:,釉:东汉中期以前,多施在器物上部,后多通体。,器物:虽大量仿青铜礼器,但日用容器多。,瓷器:制作方法:粉碎的瓷石制坯,杂质降低,胎体气孔更少,烧成温度1300上下,胎体致密坚实,扣击高清脆。,第四章 秦汉,第五节 其他,主产区:,浙江:浙西、浙南、浙东(上虞曹娥江流域,越窑),品种:青瓷、黑瓷、日用品、明器。,装饰:东汉瓷器胎色灰白,器物一般通体施釉,与原始瓷器比较,瓷器胎体更加坚实,釉层明显加厚,更加润泽,胎釉结合更紧密,透明度更高而吸水率更低。刻画、堆贴、堆塑是常见的装饰手法。,第四章 秦汉,第五节 其他,444 越窑青瓷长颈瓶,第四章 秦汉,二、玉器,功用:礼器、日用(容器、佩饰等)、陈设、殉葬,观念:以前,德(质地、质量)胜于符(颜色),东汉,德符并重,甚至符胜于德。,玉料:和田玉、蓝田玉、岫玉等。,生产:中央,尚方、东园,地方,诸侯国。,发展:秦,出土少,欠精美;西汉,前期不发达,沿袭战国,中期兴盛,碾琢精工;东汉,数量、艺术不及西汉。,第四章 秦汉,第五节 其他,礼器:日用、佩饰、陈设。,葬玉:玉衣(玉)、九窍塞、琀(多蝉形)、握玉(猪形等)。汉人相信玉石可令尸骨不朽,精气不泄。,代表:秦阿房宫遗址的玉高足杯;汉玉:玉舞人、玉角形杯。,第四章 秦汉,第五节 其他,445玉高足杯,第四章 秦汉,446“宜子孙”玉璧,第四章 秦汉,447玉舞人,第四章 秦汉,448玉熊,第四章 秦汉,449玉角形杯,第四章 秦汉,三、金银器,生产:,官府:尚方(盛期)支出多于地方;蜀郡、广汉郡(元帝)年各耗五百万钱。,民间:光武帝妻弟郭况家“铸冶之声,彻于都鄙”。,新技术:掐丝和焊缀小金珠、抛光。,饰物是金银器的主流。,西汉时代黄金极多,统治阶层与政府 不仅有极丰富的黄金存贮,还大量以之赏赐、馈赠。早在北宋,这个现象就引起讨论,至今日堪称发达的考古学也不能证实西汉多金。,第四章 秦汉,第五节 其他,450凸瓣纹银盒,第四章 秦汉,四、砖瓦(重要知识补充),1、画像砖:名词解释,2、瓦当:名词解释,第四章 秦汉,第五节 其他,一、风貌与其演进,风貌:,作品:战国工艺美术已经不再着力表现宗法制度、等级制度、。到两汉,造型和装饰设计中,“人”的因素继续增强,关注人世生活已成为绝对主流。表现于作品,则不仅出现了多种适用至上的设计和制作方法,还有装饰的自由活泼。至此,中国的工艺美术彻底告别了诡秘威严,摆脱了对鬼神世界的向往。,第四章 秦汉,第六节 结语,艺术特点:丰富博大是两汉工艺美术的突出特点。即令是同时代、同档次的作品,形象也可以极其写实,又可以相当夸张;装饰可以极其华丽,还可以相当平朴;构图可以极其满密,也可以相当疏朗;造型可以极其雄硕,也可以相当纤巧;器物面貌可以极其雄强,也可以相当秀逸。虽提供的是一个林林总总、变化万千的世界,但灵动瑰奇是时代典型的特征。作品常常充满了运动感,洋溢着蓬勃向上的力量。,第四章 秦汉,第六节 结语,装饰:对纹样神韵乃至形象的完美表现的追求是汉代装饰的主旋律,产品越高贵。但这还要受到技术的限制,典型的是锦纹,景观其中的动物形象往往并不写实,显得古拙甚至滞涩,不过,这却是经线起花的技术使然,并非汉人有意为之,否则,青铜器、漆器、玉器中那些令人赞叹的写实作品的出现就无法解说。,差异:北方雄健,南方清秀。,演进:汉初六七十年-新风孕育期,存留以秦、楚文化为代表战国面貌。,汉武帝时代-新风确立期,国力鼎盛,灵动瑰奇风格逐渐确立。,公元99年章帝故去-新风衰落,灵动瑰奇风格渐渐淡化,第四章 秦汉,第六节 结语,二、传承与影响,传承:,造型:博山炉、耳杯。,装饰:云气纹、四神纹、规矩镜,技术:金银箔贴花-唐金银平脱;锥画-宋元戗金银;夹贮胎-延续到清;瓷器:瓷器发明,尽管东汉的瓷器制作还谈不上精致,艺术也难说精彩,但优良的品质使之在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其持续发展终于造就了中国瓷器艺术和技术的辉煌。,第四章 秦汉,第六节 结语,影响:双向影响,西传:丝绸传播中国物质文化、精神文明。,东渐:刻毛启发刻丝。,第四章 秦汉,第六节 结语,三、重点知识补充,秦汉时期工艺美术特点,第四章 秦汉,第六节 结语,谢谢观看,稻壳儿Docer 出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