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易误知识点100例 1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不要误以为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的产生,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是中国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表现,不要误以为奴隶制度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社会倒退。衡量历史现象的进步与否,其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看它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应该抛开这一主要标准,只用伦理道德观念去衡量。 3商汤伐桀和武王
2、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不要误以为凡是剥削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都不值得肯定。其实剥削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同样也有进步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不可以简单地套用“狗咬狗”之类的话来做“一言以蔽之”的评说。 4“春秋无义战”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目的的非正义性而做出的价值判断,不要误以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根本没有客观进步性。春秋争霸使渚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诸侯国国君争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3、5秦统一中国的主要障碍是东方六国,不要误以为统一的全过程就是灭六国。而忽视了秦南征越族和北击匈奴也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一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用“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概念进行判断,秦对匈奴的出击和对越族的征服行动自然也应包括在统一进程之内。 6汉代的治国思想历经演变,不要误以为其治国思想自始至终是儒家的一统天下。西汉一朝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政策,经历了由汉初的宽松放任到西汉中期加强控制的演变过程,其治国思想也经历了由多元到一元的演变。汉初的治国思想对道家黄老之术、儒家孔孟的“仁政”等各家学说兼采并用,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为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
4、想才取得了统治地位。 7汉、唐等朝封建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其统治的长治久安,不要误以为他们真的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往往是在长期战乱之后,社会经济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所以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是一个明智的封建统治者的不二选择,因为老百姓实在太穷,根本无“油水”可榨。当然,谁也不能据此否定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进步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确实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8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重要条件,不要误以为张骞通西域就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丝绸之路干路的终点在欧洲的大秦,支路的终点在南
5、亚和中亚。而张骞的行踪的终点则在西域各国,所以,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 9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标志着区域性局部统一的实现,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不要误以为三国鼎立局面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之间的割据混战,也早就使得东汉这个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名存实亡。 lO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不要据此误以为隋朝在历史上毫无建树。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混乱局面,在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创新方面也多有建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为唐朝的长期稳定和繁
6、荣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所以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个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朝代。 1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不要误以为其仅仅是加强了皇权。自唐太宗开始,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增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提高了行政效率,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臻于完善。宋、明、清等朝皇权较之与唐朝的集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皇权的空前集中,却使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反面,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12贞观之治名垂千古,主要是由于在此期间国家政局稳定和阶级矛盾缓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不要误以为此时的唐朝社会经济已出现繁荣。实际上贞观年间唐朝的
7、社会经济远未到繁荣的程度,仅仅是从凋敝状态中初步恢复,贞观之治只是政治上的“清明之治”。 13北宋仅仅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不要误以为其是与汉、隋、唐、元、明、清等并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旧史家习惯地将宋与汉、唐、元、明、清等朝并称,这其实是汉族正统观念作用的结果。北宋政权存在期间,在和原来唐朝版图相当的地域范围内,与北宋并列的政权先后还有辽、西夏、大理、金等等,北宋远不是一个封建大一统政权。 14宋元文化高度繁荣,不要误以为隋唐文化已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在科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科技成就的成熟和外传,
8、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与隋唐文化的贡献相比毫不逊色。 15戚继光、郑成功等这些在反对外族入侵斗争中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杰出历史人物才是民族英雄,不要误以为岳飞、文天祥等也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词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均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佳作,曾鼓舞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但岳飞和文天祥是在反对国内少数民族贵族掠夺战争中维护了汉族人民利益的英雄人物,尽管其事迹感人、贡献巨大,但不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 16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在继续发展,不要误以为明清经济与隋唐、宋元相比陷入停滞。甚至发生倒退。实际上,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
9、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前代。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已经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遭到了封建制度的顽固遏制而得不到迅速发展,明清经济未能从整体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因此与西方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明清经济日益落伍。 17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必然产物,不要误以为其只是进步思想家个人努力探索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已是当时社会上的客观现实。在明清社会中的早期资产阶级尽管当时远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但只要他们存在,必然就会有他们自己的代言人。因而在当时,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必然的,假如没有黄宗羲等
10、人,也会有其他人来充当这一角色。 18元、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统一得到较长时间巩固,不要误以为国家分裂的因素已经根本消除。其实只要具有分散性的封建经济依然存在,中央集权一旦遭到削弱,分裂的因素就会潜滋暗长。反观中国近代社会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具有分散性的封建经济的存在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19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走进了死胡同,不要误以为它是科举制度的新发展。八股取士确实是明朝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而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进行的进一步改造。然而,这一改造虽然说使科举制的形式更加完备,但由于其命题范围的狭窄、答卷文体的死板和对考生答题思路的严格限制,使得科举制原有的生命
11、力消失殆尽,隋唐以来曾经在历史上起过推动作用的科举制在明清时期最终走入了死胡同。 20明清时期闭关政策的特点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要误以为闭关政策下没有任何对外交往。事实上,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交往活动并没有被完全禁绝,只是由于受到了封建政府的严格限制而大为减少,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对英正当贸易方面处于出超地位了。 2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不要误以为主要矛盾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
12、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2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没有承继关系,不要误以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对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继承和发展。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中国工场手工业的生存状态骤然恶化从而纷纷破产。后来投资于新式工业的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大多为官僚、地主、商人,而鲜有原先的手工业者。 23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正义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不要误以为它具有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力量是农民知识分子,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它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纲领,主要目标是谋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具有空想色彩的“人间天国”,这违背了
13、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不具有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性。 24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不要误以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一样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纯属封建的清政府国有,其产品不面向市场销售,直接凋拨给清军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因而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而洋务派民用工业有商人参股,以盈利为目的,产品面向市场销售,显然具备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2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不要误以为其完全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力对比差距并不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双方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而告终,完全在于清政
14、府的腐败无能。 2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同样具有思想解放作用。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尽管有进步作用,但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所以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所以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7光绪帝仍是一个封建帝王,不要误以为他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光绪帝支持维新派变法,既有不想做亡国之君的一面,又有与慈禧争权的一面,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再者,他在
15、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法令措施,基本上也没有突破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层面。因此光绪皇帝所代表的至多是开明地主的利益,而非资产阶级的利益。 28中国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是保国会,不要误以为是兴中会或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建立虽早,但规模太小,仅是个秘密小团体,而同盟会的建立又在保国会之后。保国会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有自己公认的领袖和较完备的组织系统,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最终奋斗目标,初步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29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不要误以为是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条款,但巨额赔款以及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控制
16、清政府、奴役中国人民的苛刻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显然,辛丑条约的危害比中日马关条约要严重得多。 30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不要误以为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使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他们强烈要求进一步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这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清政府的反动与腐朽则是促进民主革命高潮到来的客观因素。 31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要误以为是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共和制从形式上看虽
17、说建立了起来,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对广大中国人民来说仍遥不可及。因为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32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不要误以为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以及对袁世凯的扶植。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妥协、退让,虽然是因政治经验的不足、未看清袁世凯的面目,但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正由于如此,才使得它具有妥协性的一面。 33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准备和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要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
1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迅速走上了下坡路,就从反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34新文化运动之“新”,在于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不要误以为是由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其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35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依据是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不要误以为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已成为
19、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确实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也的确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它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五四运动期问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觉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先进和坚实可靠的新的领导力量,这才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所在。 3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要误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是苏俄和共产国际对中国“输出革命”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必然产物,是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必然
20、要求。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仅仅是推动其产生的外在因素,最多只是起了个“助产士”的作用。 37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不要误以为只是由于孙中山、中国共产党或共产国际的正确决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当时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认清了这一现实,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即以国共合作的形式共同领导国民革命,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使命。 381924-1927年的中国国民党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
21、阶级革命联盟。也就是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不要误以为它仍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尽管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期内,中国国民党的领导权主要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手中,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普通劳动者的加入,已大大改变了国共合作前国民党的阶级构成,这时的中国国民党已成为各革命阶级联合的、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 39国民大革命之所以“大”,主要是由于人民群众被空前广泛地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了革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前所未有地打击,不要误以为只是由于革命规模的空前巨大。与近代前期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相比,国民大革命历时不算最长,波及的地域范围也不算最广。但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在革命中发挥了前所
22、未有的巨大作用,使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这才是国民大革命之“大”的内涵所在。 40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不要误以为其根本原因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是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也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 4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是文家市决策,不要误以为其关键是中共“八七会议”。尽管“八七会议”已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
23、装斗争仍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而毛泽东在湖南省浏阳文家市作出的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的决策才真正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走向了农村,并扎根于农村,因而它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打开革命新局面的关键。 42土地革命中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是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不要误以为此时已建立起土地公有制。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明确规定,土地革命的目标是“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与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是一致的。即使在建国以后的土地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也仍然是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否则后来就不需要再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了。 43毛泽
24、东之所以能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是由于“枪杆子”和“笔杆子”的完美结合,不要误以为仅靠“枪杆子”就开辟了一条通向革命胜利的道路。“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说“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但毛泽东领导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斗争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中,经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反复,才找到了这条通向革命成功的胜利之路。火热的革命实践和冷静的理论思考是井冈山道路形成的两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44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不要误以为毛泽东此后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尽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事实上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25、但此时党的负责人是张闻天,直到1945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才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 45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中,只有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不要误以为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的行程均为二万五千里。习惯上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统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但实际上在参加长征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团诸部,只有红一方面军的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其他红军部队的行程都不足这一里程。 46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标志是华北事变,不要误以为其标志是九一八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九-A事变后,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中,国内阶级矛盾的地位开始下降,而中日民族
26、矛盾的地位开始上升。到华北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47瓦窑堡会议上确定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不要误以为确定的已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方针。瓦窑堡会议是在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召开的。但此时的蒋介石仍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所以瓦窑堡会议后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政策,经历了由“反蒋抗日”、“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较长时间的调整过程。因为当时就提出进行国共第
27、二次合作,条件还远未成熟。 48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不要误以为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此后,国共两党结束了大规模的内战,进入为合作抗日进行准备的阶段。而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则标志着这一准备工作的完成,国共两党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正式开始了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合作。 49抗日战争中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政府军队消极抗战的含义是不主动收复失地、积极寻机歼敌,不要误以为是国民政府军队的将士不再英勇抗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爱国官兵浴血抗战的人物和事迹并不少见,如被誉为“全国军人楷模”的张自忠
28、将军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三次长沙会战和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等,都可以说是气吞山河、彪炳史册。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是消极应战而不是积极求战,是满足于守住现有控制区域而不是去主动反攻收复失地,这些都是其消极抗日心态的真实反映。 50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维持八年之久,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野心。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不要误以为只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正确。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未放弃灭亡中国的梦想,中日民族矛盾始终处于最主要的地位,其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因而也始终不得消解,这才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抗战
29、中始终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 51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不要误以为内战完全可以避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抗战胜利后,其始终不肯放弃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妄图重新恢复其对全中国的黑暗统治。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为中国人民尽可能争取光明的前途,实现民主是其最基本的要求。此时的国共双方虽不是势均力敌,但双方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抗战前相比已大大缩小;双方分歧的巨大和矛盾的尖锐决定了内战的爆发绝非偶然。 52新中国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不要误以为是恢复经济或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权立足未稳,巩固政权是首当其冲的
30、任务。站稳脚跟后,才有可能去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而恢复经济的工作从属于巩固政权这一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工作尽管说为后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准备了重要条件,但目的却不是为了在此时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为奠定经济基础以巩固人民政权。 53三大改造的失误不仅在于其后期的速度过快、工作过粗,还在于过分强调公有制的高比例。当时的中国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此,必须有不同层次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而片面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水平一致的规律。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少措施,如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等,正是为了弥补三大改造中的这一失误。 54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31、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不要误以为只是自然灾害或苏联的背信弃义。正如刘少奇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所总结的那样,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而这“七分人祸”主要就是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反右倾”运动等“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 55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在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不要误以为他的错误仍在于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是十分必要的,其错误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阶级斗争严重的程度,导致了阶级斗争的扩大化。而“文化大革命”则与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相似,凭空制造了根本就不存在的阶级斗争,从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灾
32、难性后果。 56拨乱反正工作完成的标志是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要误以为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开始了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但“文革”长达十年之久,冤假错案的纠正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组织工作的拨乱反正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工作也非短期内所能完成。所以,直到1981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拨乱反正的工作才基本完成。 57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要误以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根本目
33、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渐明确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措施。前者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即已提出,而后者则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才明确。 58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不要误以为仅仅是由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功不可没。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几乎是与此同时,英国在与阿根廷处理马尔维纳斯群岛领土争端时采用的战争方式,也从反面
34、说明了这一点。 59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要误以为其与港澳问题一样属于外交领域的国际事务。台湾问题的产生在于1949年国民党因在内战中惨败而退守台湾,造成了海峡两岸相互隔绝的状态,这与近代史上英国强占香港和古代史上葡萄牙利用清朝国力衰落乘机对澳门进行殖民统治是大不相同的。虽然台湾问题的复杂性是由于国际敌对势力或明或暗地干涉中国内政,但这并不能改变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的性质。 6020世纪70年代美国采取主动步骤改善中美关系,这是出于其全球战略调整的需要,不要误以为仅仅是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尽管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取得的突破,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认识到必须采
35、用新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但迫使其与中国改善关系的真正原因,却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力不从心,迫切需要尽快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摆脱出来,以保住它与苏联争夺的战略重点欧洲。而要做到这一点,美国就必须首先改善中美关系,因为美国此时对越南的侵略遭到了受中国人民大力援助的越南人民的顽强抵抗。 61整体世界形成的开端是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的开端和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不要误以为是18一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经济开放性和扩张性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同时也是以世界市场为媒介的整体世界形成的开端。而1819世纪中期的工业
36、革命,则是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6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不要误以为是天文学领域的革命。“天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一书,对教会在自然领域的权威发起了挑战,但其阐述的“日心说”也不完全科学,所以仅被视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而牛顿力学体系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概括,因此它才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6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和结束的的标志分别是新议会的召开和“光荣革命”。不要误以为是内战的爆发和权利法案的颁布。新议会召开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要求限制王权,而国王则拼命维护其专制权力。由此资本主义和封建主
37、义的矛盾斗争公开化,资产阶级革命事实上已经开始。“光荣革命”结束,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贵族达成妥协,新政权稳定地建立了起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资产阶级革命基本结束。而权利法案则是为英国资产阶级政权的运作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它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开始形成的标志。 64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不要误以为是三级会议的召开。法国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革命阵营构成的最大不同点是法国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各阶层与人民结成联盟,人民将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所以,通常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作为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 65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帝国。不要误以为是封建军
38、事帝国。拿破仑当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他颁布的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其君主政体适应了法国资产阶级建立稳定秩序的需要。从本质上讲,这种军事帝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实现形式。 66第一部“人权宣言”是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不要误以为是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颁布在先,最早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法国的人权宣言之所以名声更大,一是由于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二是由于它原本的名称就是人权宣言;三是由于它比美国独立宣言更为系统全面;四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更在于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将它带到了世界各地。 6
39、7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是1783年英美和约的签订,不要误以为是独立宣言的发表或约克镇战役的胜利。独立宣言的发表是美国建国的标志,约克镇战役的胜利是独立战争战事基本结束的标志。而在约克镇战役结束后,英军残余和北美大陆军之间仍有一些零星的战斗,此后的斗争实际上主要转移到谈判桌上。直至1783年英美和约签订,美国独立战争才最终取得胜利。教材上的大事年表,也明确标出美国独立战争的起讫年代是17751883年。 68第一部最为系统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不要误以为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或法国(1791年宪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时,启蒙运动刚刚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40、因此尽管权利法案具有宪法的性质和作用,但其完整性、系统性以及反封建的内涵与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还有较大距离。而美国1787年宪法则吸收了欧洲启蒙思想中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成果,其形式和内容都趋于成熟,比法国1791年宪法又早四年左右产生,显然它才是最早的且最为系统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69拉美独立运动是早产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不要误以为是旧式民族解放运动。独立前的拉美,其宗主国西班牙、葡萄牙的经济相对落后,对拉美殖民地进行的主要是封建殖民统治,因而拉美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非常微弱,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在条件并不成熟。如果不是美、法革命的推动,拉美独立运动是不可能在18世纪晚期爆发的。因此,
41、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尽管形式上建立了共和国,但革命却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完成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的任务。 70最早的国际工人组织是共产主义者同盟,不要误以为是第一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于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推动下,流亡英国的德、法等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恩格斯为其成立大会起草的宣言共产党宣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其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71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乃至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正处于上升时期。不要误以为是革命与反革命力量对比的悬殊。法国和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1871年前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着社
42、会生产力的发展,故此时在法国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 72美国内战中的革命对象种植园主是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不要误以为是奴隶主阶级。独立战争前,北美英属殖民地的种植园经济与西属拉美的封建大种植园经济明显不同,前者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参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称种植园主阶级是“把自己的生产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基础上的资产阶级”。由于有着共同的利益,种植园主阶级与北美资产阶级的其他阶层在独立战争时结成同盟,共同领导了革命。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种植园经济却日益成为制约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种植园主阶级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
43、命即美国内战中革命的对象。 73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中下级武士,不要误以为是资产阶级。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虽有发展,但资产阶级尚未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无法承担领导社会变革的重任。而原为封建统治支柱的中下级武士,由于经济状况的恶化,不得不和工商业资产阶级接近,或者也经营工商业,因而他们与资产阶级有了共同的利益,在反封建斗争时结成了同盟。由于中下级武士的社会地位、号召力和政治经验,弥补了日本资产阶级的不足,故而充当了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 74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才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作用,不要误以为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作用在其开始时就具有双重性。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
44、列强的殖民侵略只具有野蛮的掠夺性,并不具有破坏落后地区原有经济体系、政治制度以及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的作用。而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生产力大大超出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国家。正因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资本主义列强才增强了改造世界的能力,其殖民侵略的作用才具有了双重性。 75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要误以为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也随之兴起并发展。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还远未完善,还有容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空间,为工
45、业革命迅速发展开辟道路、扫除障碍,仍是当时社会政治的主要课题。因此,适应这一需要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仍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76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大大加强,不要误以为是被削弱。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被迫调整殖民统治策略,改变此前由东印度公司代行统治权的做法,由英国政府直接对印度人民进行殖民统治,并放弃了吞并印度封建王公土地的政策且对其进行笼络。可见,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控制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 77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之后。不要误以为是186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但19
46、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才问世。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应开始于1870年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之后。 7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富强的帝国主义国家是英国,不要误以为是美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英国拥有庞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庞大的廉价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家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英镑仍是世界货币,伦敦仍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英国则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此时的美国尽管工业实力雄厚,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7919世纪晚期,美国开始步入殖民国家的行
47、列,不要误以为是19世纪早期。殖民国家是指进行殖民侵略并拥有殖民地的国家。美国尽管在19世纪初就开始了殖民活动,但由于其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后才拥有殖民地,所以19世纪晚期它才步入殖民国家的行列。 80第二国际中各国政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或组织,不要误以为它们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二国际中各国政党大多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并不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热衷于试图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多数党,在现行社会制度下进行政治改良。 8119世纪晚期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是法德矛盾,不要误以为是英德矛盾。19世纪晚期,由于在普法战争中结怨,法国苦心孤诣地立
48、志复仇,而德国则千方百计防止法国东山再起。1882年的德奥意同盟和1892年的法俄军事协定,就是德法矛盾的产物和体现。而随着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英国发展的相对缓慢,两国在殖民地和世界市场方面争夺日益激烈,所以至20世纪初英德矛盾开始成为欧洲列强间的主要矛盾。此间,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就是明证。 8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是欧洲。不要误以为仅是欧洲西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事发生于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战事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可见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只是在参战国中实力较强的英法、德奥之间对阵的欧洲西线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作用,西线是欧洲战场中的主要战线。 8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