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列》
三、解答题
1.已知数列{}中,在直线y=x上,其中n=1,2,3….
(1)令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
⑶ 设的前n项和,是否存在实数,使得数列为等差数列?若存在,试求出.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
解:(I)由已知得
又
是以为首项,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II)由(I)知,
将以上各式相加得:
(III)解法一:
存在,使数列是等差数列.
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是常数即
又
当且仅当,即时,数列为等差数列.
解法二:
存在,使数列是等差数列.
由(I)、(II)知,
又
当且仅当时,数列是等差数列.
2.已知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公比不等于1,数列对任意正整数n,均有:成立,又。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
(Ⅱ)在数列中依次取出第1项,第2项,第4项,第8项,……,第项,……,组成一个新数列,求数列的前n项和;
(Ⅲ)当时,比较与的大小。
解:(I)设公比为
代入得
即 ∵,∴,∴
∴是等差数列 =2 ∴
(Ⅱ)
(3) 时,时,
猜测时,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1)时,(已证)
(2)假设时不等式成立,即
时,
又
∴
即时,不等式成立。
由(1)(2)知,当时,
3.已知数列的前项和和通项满足.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 求证:;
(Ⅲ)设函数,,求.
解:(Ⅰ)当时 ,
∴,由得
∴数列是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Ⅱ)证法1: 由得 ,∴
∴
〔证法2:由(Ⅰ)知,∴
,∴ 即
(Ⅲ) =
= ∵
∴=
4.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前项和为,,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证:
解:(1)等差数列中,公差
(2)
.
5.如图,是曲线上的个点,点在轴的正半轴上,是正三角形(是坐标原点) .
(Ⅰ) 写出;
y
x
O
A0
P1
P2
P3
A1
A2
A3
(Ⅱ)求出点的横坐标关于的表达式;
(Ⅲ)设,若对任意正整数,当时,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Ⅰ) .
(Ⅱ)依题意,则,
在正三角形中,有 ..
,
, ①
同理可得 . ②
①-②并变形得 ,
, .
∴数列是以为首项,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
.
.
(Ⅲ)解法1 :∵,
∴.
.
∴当时,上式恒为负值, ∴当时,,
∴数列是递减数列. 的最大值为.
若对任意正整数,当时,不等式恒成立,则不等式在时恒成立,即不等式在时恒成立.
设,则且,
∴ 解之,得 或, 即的取值范围是.
解法2:∵,
设,则 .
当时,,在是增函数. ∴数列是递减数列.
的最大值为.
6.已知数列{}的前项和,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设,且,求.
解:(Ⅰ)∵Sn=n2+2n ∴当时,
当n=1时,a1=S1=3, ,满足上式, 故
(Ⅱ)∵, ∴
∴ ∴
7.已知函数,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轴的交点为,其中为正实数.
(1)用表示;
(2),若,试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若数列的前项和,记数列的前项和,求。
解:(1)由题可得,所以在曲线上点处的切线方程为
,即
令,得,即
由题意得,所以
(2)因为,所以
即,
所以数列为等比数列故
(3)当时,
当时,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①
①的 ②
①②得 故
8.定义一种运算*,满足(为非零实常数)
(1)对任意给定的k,设,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并求k=2时,该数列的前10项和;
(2)对任意给定的n,设,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并求出此时该数列前10项的和;
(3)设,试求数列的前n项和.
解:(1)∵ ,又 ∴
所以,所以, 所以数列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当时,,所以
(2)∵ ,又 ∴ 故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当时, 当时,
(3)∵ ∴ ,而 ∴
所以①
当时,
当时,②
①-②得
所以
9.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n=1,2,3…)数列中,,点在直线上。
(1)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
(2)记,求满足的最大正整数n。
解:(1)∵ ∴ 当时,
即 ∵ ∴ 即数列是等比数列
∵ ∴ 即 ∴
∵ 点在直线上 ∴ ∴
即数列是等差数列,又 ∴
(2) ①
∴ ②
①-②得
即 ∴
∵ 即 于是
又由于当时,, 当时,
故满足条件最大的正整数n为4
10.在等差数列中,首项,数列满足
(I)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II)求
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 ,
由,解得d=1.
(2)由(1)得
设,
则
两式相减得
.
11.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
(1)求q的值;
(2)若与的等差中项为18,满足,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 (1) :当时,,
当时,.
是等差数列, ,
(2)解:, 又,,
又得.
,,即是等比数列
所以数列的前项和
12.数列的前项和记为,,.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有最大值,且,又成等比数列,求.
解:(1)由,可得,
两式相减得,又∴,
故是首项为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2)设的公差为,由得,于是,
故可设,又,
由题意可得,解得,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有最大值,∴,
∴.
13.设是公比大于1的等比数列,为数列的前项和.已知,且构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令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1)由已知得 解得.设数列的公比为,
由,可得.又,可知,
即,解得. 由题意得. .
故数列的通项为.
(2)由于 由(1)得
=
14.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
(Ⅰ)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Ⅱ)设求使不等式 成立的正整数 的取值范围.
解:(I)由,则.
两式相减得. 即.
又时,.∴数列是首项为4,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Ⅱ)由(I)知.∴
①当为偶数时,,
∴原不等式可化为,即. 故不存在合条件的.
②当为奇数时,.
原不等式可化为,所以,
又m为奇数,所以m=1,3,5…………
15.设数列的前项和为,点在直线上,为常数,.
(Ⅰ)求;
(Ⅱ)若数列的公比,数列满足,求证:为等差数列,并求;
(III)设数列满足,为数列的前项和,且存在实数满足,,求的最大值.
解:(Ⅰ)由题设, ①
由①,时,②
①②得,
(Ⅱ)由(Ⅰ)知
化简得: 为等差数列,
(III)由(Ⅱ)知 为数列的前项和,因为,
所以是递增的, 所以要满足,,
所以的最大值是
16.数列
(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
解:(1)由题意知:是等比数列
(2)由(1)知数列以是a2-a1=3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 故a2-a1=3·20,所以a3-a2=3·21,a4-a3=3·22,
所以
(3)
17.我们用部分自然数构造如下的数表:用(i、j为正整数),使;每行中的其余各数分别等于其“肩膀”上的两个数之和(第一、二行除外,如图),设第n(n为正整数)行中各数之和为b。
(1)试写出的关系(无需证明);
(2)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数列中是否存在不同的三项恰好成等差数列?若
存在求出p,q,r的关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
可见:;;;, …………2分
猜测:(或或) …………4分
(2)由(1) , 所以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即
(3)若数列中存在不同的三项恰好成等差数列,不妨设,显然,是递增数列,则
即,于是
由且知,,
∴等式的左边为偶数,右边为奇数,不成立,故数列中不存在不同的三项恰好成等差数列.
18.已知等比数列中,分别是某等差数列的第5项,第3项,第2项,且,公比;
(1)求 (2)设,求数列的前n项和。
【解】(Ⅰ)依题意得
(Ⅱ)
又
19.已知数列(I)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II)设Tn为数列,求m的最小值。
【解】(I)由题意知
(II)
的最小值为10。
20.设数列{an}的各项都是正数,且对任意n∈N*,都有a13+a23+a33+…+an3=Sn2,其中Sn为数例{an}的前n项和.
(1)求证:an2=2Sn-a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3)设bn=3n+(-1)n-1λ·2an(λ为非零整数,n∈N*),试确定λ的值,使得对任意n∈N*,都有bn+1>bn成立.
解:(1)由已知,当n=1时,a13=a12, 又∵a1>0,∴a1=1.
当n≥2时,a13+a23+a33+…+an3=Sn2① a13+a23+a33+…+an-13=Sn-12②
由①②得,an3=(Sn-Sn-1)(Sn-Sa-1)(Sa+Sa-1)=an(Sn+Sn-1).
∵an>0,∴an2=Sn+Sn-1, 又Sn-1=Sa-aa,∴an2=2Sn-an.
当n=1时,a1=1适合上式. ∴an2=2Sn-an.
(2)由(1)知,an2=2Sn-an,③ 当n≥2时,an-12=2Sn-1-an-1,④
由③④得,an2-an-12=2(Sn-Sn-1)-an+an-1=an+an-1.
∵an+an-1>0,∴an-an-1=1,数列{an}是等差数列,首项为1,公差为1. ∴an=n.
(3)∵an=n.,∴bn=3n+(-1)n-1λ·2n. 要使bn+1>bn恒成立,
bn+1-bn=3n+1-3n+(-1)nλ·2n+1-(-1)n-1λ·2n=2×3n-3λ(-1)n-1·2n>0恒成立,
即(-1)n-1λ<()n-1恒成立.
ⅰ。当n为奇数时,即λ<()n-1恒成立.又()n-1的最小值为1.∴λ<1.
ⅱ。当n为偶数时,即λ>-()恒成立,又-()n-1的最大值为-,∴λ>-.
即-<λ<1,又λ≠0,λ为整数,∴λ=-1,使得对任意n∈N*,都有bn+1<bn.
21.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数列的前n项和是,且.
(Ⅰ)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 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Ⅲ) 记,求的前n项和.
解: (Ⅰ)设的公差为,则:,,
∵,,∴, ∴.∴.
(Ⅱ)当时,,由,得.
当时,,,∴,即.
∴. ∴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Ⅲ)由(2)可知:. ∴.
∴.
∴.
∴
∴
22.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an+1=2Sn(n∈N*).
(1)求数列{an}的通项an; (2)求数列{nan}的前n项和Tn.
解:(Ⅰ),,.又,
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当时,,
(Ⅱ),当时,;
当时,,…………①
,………………………②
得:
.
. 又也满足上式,
.
23.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3=5,S15=225.
(1)求数列{an}的通项an;
(2)设bn=+2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解:(Ⅰ)设等差数列{an}首项为a1,公差为d,由题意,得
解得 ∴an=2n-1
(Ⅱ),
∴
=
24.设数列满足当时,.
(Ⅰ)求证:数列为等差数列;
(Ⅱ)试问是否是数列中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解:(1)根据题意及递推关系有,取倒数得:,即
所以数列是首项为5,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2)由(1)得:,
又.所以是数列中的项,是第11项.
25.数列满足.
(1)求的值;
(2)是否存在一个实数,使得,且数列为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实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Ⅰ)由得
(Ⅱ)假设存在实数t ,使得为等差数列. 则
为等差数列.
(Ⅲ)由(Ⅰ)、(Ⅱ)知:
26.已知数列中,,其前项和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为非零整数,),试确定的值,使得对任意,都有成立.
解:(1)由已知,(,), 即(,),且.∴数列是以为首项,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2)∵,∴,要使恒成立,
∴恒成立,∴恒成立,∴恒成立.
(ⅰ)当为奇数时,即恒成立,当且仅当时,有最小值为1,∴.
(ⅱ)当为偶数时,即恒成立,当且仅当时,有最大值,∴.
即,又为非零整数,则.综上所述,存在,使得对任意,都有.
27.是上的函数,对于任意和实数,都有,且
(1)求的值; (2)令,求证:为等差数列;(3)求的通项公式。
解:(1)令;再令
(2) 令代入已知得:
# (3)。
28.已知分别以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满足
(1)若,且存在正整数,使得,求证:;
(2)若,且数列的前项和满足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在(2)的条件下,令,问不等式是否对恒成立?请说明理由。
解:(1),推出是成立的,由均值不等式既得。
(2)
。
(3)
当时,恒成立;当时,恒成立;
当时,恒成立。所以对任意的正整数,不等式恒成立。
29.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公差为b,等比数列的首项为b,公比为a,其中a,b都是大于1的正整数,且.
(1)求a的值;(2)若对于任意的,总存在,使得成立,求b的值;
(3)令,问数列中是否存在连续三项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成等比数列的连续三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由已知,得.由,得.
因a,b都为大于1的正整数,故a≥2.又,故b≥3.再由,得 .
由,故,即.由b≥3,故,解得.
于是,根据,可得
(2)由,对于任意的,均存在,使得,则.
又,由数的整除性,得b是5的约数.故,b=5. 所以b=5时,存在正自然数满足题意.
(3)设数列中,成等比数列,由,,
得.化简,得.(※)
当时,时,等式(※)成立,而,不成立. 当时,时,等式(※)成立.
当时,,这与b≥3矛盾.这时等式(※)不成立.
综上所述,当时,不存在连续三项成等比数列;当时,数列中的第二、三、四项成等比数列,这三项依次是18,30,50.
30.设数列的前项和为,且,其中;
(1)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2)设数列的公比,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记,记,求数列的前项和为;
解:(1)由,
相减得:,∴,∴数列是等比数列
(2),∴,
∴是首项为,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
(3)时,,∴,
∴, ①
②
②-①得:,
∴,
所以:
31.已知数列中,且点在直线上.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函数求函数的最小值;
(3)设表示数列的前项和。试问:是否存在关于的整式,使得
对于一切不小于2的自然数恒成立?
若存在,写出的解析式,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解:(1)由点P在直线上,即,
且,数列{}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同样满足,所以
(2)
-
所以是单调递增,故的最小值是
(3),可得,
,
……
,n≥2
故存在关于n的整式g(x)=n,使得对于一切不小于2的自然数n恒成立
32.已知函数,数列满足对于一切有,且.数列满足,设.
(Ⅰ)求证:数列为等比数列,并指出公比;
(Ⅱ)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Ⅲ)若(为常数),求数列从第几项起,后面的项都满足.
解(Ⅰ)
故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3.
(Ⅱ)
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公差为 loga3的等差数列. 又
又=1+3,且
(Ⅲ)
假设第项后有
即第项后,于是原命题等价于
故数列从项起满足.
33.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
(Ⅰ)求数列通项公式;
(Ⅱ)若,,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并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Ⅰ)n≥2时,.n=1时,,适合上式,
∴.
(Ⅱ),.即.
∴数列是首项为4、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Tn==.
34.已知数列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数列是公比为的(q∈R)的等比数列,
若函数,且,,,
(1)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对一切,都有成立,求
解:(1)数列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且
数列是公比为的(q∈R)的等比数列 ,且,,
(2) ,
设
综上
35.在正项数列中,令.
(Ⅰ)若是首项为25,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求;
(Ⅱ)若(为正常数)对正整数恒成立,求证为等差数列;
(Ⅲ)给定正整数,正实数,对于满足的所有等差数列,
求的最大值.
解:(Ⅰ)解:由题意得,,所以=
(Ⅱ)证:令,,则=1
所以=(1),=(2),
(2)—(1),得—=,
化简得(3)
(4),(4)—(3)得
在(3)中令,得,从而为等差数列
(Ⅲ)记,公差为,则=
则,
则,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
36.在等差数列中,,.
(Ⅰ)求数列的通项;(Ⅱ)令,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
(Ⅲ)求数列的前项和.
解:(Ⅰ)由,得方程组,
解得
(Ⅱ)由(Ⅰ)得,
是首项是4,公比的等比数列。
(Ⅲ) 由 得:
相减可得:
37.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若且.
(Ⅰ)求证是等差数列,并求出的表达式;
(Ⅱ) 若,求证.
解:(I)证明:∵ ∴当n≥2时,an = Sn – Sn – 1
又 ∴,
若Sn = 0,则an = 0,∴a1 = 0与a1 =矛盾! ∴Sn≠0,Sn – 1≠0.
∴即 又.∴{}是首项为2,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2)解:由(I)知数列{}是等差数列.∴即
∴当 又当
∴
(III)证明:由(II)知
∴
38.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并且满足,(n∈N*).
(Ⅰ)求,,;(Ⅱ)猜想{}的通项公式,并加以证明;
(Ⅲ)设,,且,证明:≤.
解:(Ⅰ)分别令,2,3,得
∵,∴,,
(Ⅱ)证法一:猜想:,由 ①
可知,当≥2时, ②
①-②,得 ,即.
1)当时,,∵,∴;
2)假设当(≥2)时,.
那么当时,,
∵,≥2,∴, ∴.
这就是说,当时也成立,∴(≥2). 显然时,也适合.故对于n∈N*,均有
证法二:猜想:,1)当时,成立;
2)假设当时,. 那么当时,.
∴,
∴
(以下同证法一)
(Ⅲ)证法一:要证≤,
只要证≤,
即≤, 将代入,得≤,
即要证≤,即≤1. ∵,,且,∴≤,
即≤,故≤1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且,∴≤
当且仅当时取“”号. ∴≤ ②
当且仅当时取“”号. ①+②,得
()≤,当且仅当时取“”号.
∴≤
证法三:可先证≤. ∵,
,≥, ∴≥,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令,,即得
≤,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39.已知二次函数同时满足:①不等式 ≤0的解集有且只有一个元素;②在定义域内存在,使得不等式成立,设数列{}的前项和.
(Ⅰ)求函数的表达式;(Ⅱ)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Ⅲ)设各项均不为0的数列{}中,所有满足的整数的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变号数,令(),求数列{}的变号数.
解:(Ⅰ)∵不等式≤0的解集有且只有一个元素 ∴ 解得或
当时,函数在递增,不满足条件②
当时,函数在(0,2)上递减,满足条件②
综上得,即
(Ⅱ)由(Ⅰ)知 当时,
当≥2时== ∴
(Ⅲ)由题设可得∵,,∴,都满足 ∵当≥3时,
即当≥3时,数列{}递增,∵,由,
可知满足 ∴数列{}的变号数为3.
40.已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设,数列.(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的前n项和Sn.
解:(1)由题意知, ,又,故
(2)由(1)知,
于是
两式相减,得
41.已知等差数列和正项等比数列,,.
⑴求、;⑵对,试比较、的大小;
⑶设的前项和为,是否存在常数、,使恒成立?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⑴由,得-------1分 由且得
所以,
⑵显然,时,;时,,,
时,
-------6分
因为、,所以时,
⑶
恒成立,则有
,解得,
,
所以,当,时,恒成立
42.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数列满足: ,且数列的前n项和为.
(1)求的值; (2)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3)抽去数列中的第1项,第4项,第7项,……,第3n-2项,……余下的项顺序不变,组成一个新数列,若的前n项和为,求证:.
解:(1)由题意得: ;
当n=1时,则有: 解得: ;
当n=2时,则有: ,即,解得: ;
(2) 由 ① 得:
②
② - ①得: ,
即: 即:;
,由知: 数列是以4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3)由(2)知: ,即
当n≥2时, 对n=1也成立, 即(n
数列为,它的奇数项组成以4为首项、公比为8的等比数列;偶数项组成以8为首项、公比为8的等比数列;
当n=2k-1 时,
当n=2k 时,
.
43.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满足,记数列的前n项和为Tn,试证明:恒成立。
解:(1)设等差数列
所以d=3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当n≥2时,
∴数列是等比数列,首项
恒成立
44.已知数列中,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
(3)设是否存在最大的整数m,使得对任意,均有成立?若存在,求出m,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 (2)
(3)由(1)可得
则
由Tn为关于n的增函数,故,于是欲使恒成立
则 ∴存在最大的整数m=7满足题意
45.已知数列满足:,且
(Ⅰ)求; (Ⅱ)求证数列为等比数列并求其通项公式;
(Ⅲ)(理)求和S2n+1=
(文)求和
解:(Ⅰ)
(Ⅱ)当
∴ ∴
(理)(Ⅲ)∵
∴
(文)(Ⅲ)∵ ∴=
46.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的等比中项。
(1)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2)若的前n项和为Tn,求Tn。
解:(1)由题意,
当
即
即 是等差数列
(2)
① ②
①—②得
47.{an}为等差数列,且,为数列{}的前n项和,设
(1)比较f(n)与f(n+1)的大小;
(2)若,在x∈[a,b]且对任意n>1,n∈N*恒成立,求实数a、b满足的条件。
解:(1)an=n,f(n+1)- f(n)=S2(n+1)- Sn+1-[ S2n- Sn]= S2(n+1)- S2n- (Sn+1-Sn)= a2n+2+ a2n+1-an+1
=-=>0 ∴f(n+1)> f(n)
(2)由上知:{ f(n)}为递增数列,只须log2x<12 f(2)成立,f(2)= S4-S2=
∴log2x<7, ∴0<x<128, ∴0<a<b<128
48.若公比为c的等比数列{an}的首项a1=1,且满足an=,n=3,4,5,…
(1)求c的值;
(2)设bn=n·an求数列{bn}的前项和Sn .
解:(1)2a3 =a2+a1,c=1,c=-,(2)①当c=1时,an=1,bn=n·an=n,Sn=
②当c=-时,an=(-)n-1,bn=n·an=n(-)n-1,
Sn= 1·(-)1-1+2·(-)2-1+3·(-)3-1+…+n·(-)n-1
-Sn= 1·(-)2-1+2·(-)3-1+…+(n-1)·(-)n-1+ n·(-)n
相减得;Sn=-(+)·(-)n
49.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设,求数列的前n项和;
(Ⅲ)设,证明:.
解:(Ⅰ)(1) (2)
(2)-(1)得: ,所以 (3分)
(Ⅱ) (3)
(4)
(3)-(4)得:
50.已知数列满足
(1)求
(2)设的通项公式;
(3)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1) 证明:
(2)
(3)当时,有
而
51.设a>2,给定数列
求证:(1),且 (2)如果。
证明:(1)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n=1时,
假设当时命题成立,即
当
即 综上对一切
当>2时, …
(2)因为>2,所以
故
由此可得
52.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点在直线上,其中.令,且,(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的前n项和
解:(1)∵,∴. ∴().
∴(). ∴().
∴().∴数列等比,公比,首项,
而,且,∴. ∴. ∴.
(2), ①
∴2. ②
①-②得 -,
∴.
53.设正数数列的前项和为,且对任意的,是和的等差中项.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在集合,,且中,是否存在正整数,使得不等式对一切满足的正整数都成立?若存在,则这样的正整数共有多少个?并求出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整数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由题意得, ①, 当时,,解得,
当时,有 ②,①式减去②式得,
于是,,,
因为,所以,
所以数列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所以的通项公式为().
(2)设存在满足条件的正整数,则,,,
又,,…,,,,…,,
所以,,…,均满足条件,它们组成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设共有个满足条件的正整数,则,解得.
所以,中满足条件的正整数存在,共有个,的最小值为.
(3)设,即,……(15分),
则
,其极限存在,且
.
注:(为非零常数),(为非零常数),
(为非零常数,)等都能使存在.
按学生给出的答案酌情给分,写出数列正确通项公式的得3分,求出极限再得3分.
54.观察数列:
①;②正整数依次被4除所得余数构成的数列;
③
(1)对以上这些数列所共有的周期特征,请你类比周期函数的定义,为这类数列下一个周期数列的定义:对于数列,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则称数列是以为周期的周期数列;
(2)若数列满足为的前项和,且,证明为周期数列,并求;
(3)若数列的首项,且,判断数列是否为周期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 存在正整数;
(2)证明:由
所以数列是以为周期的周期数
由
于是 又
所以,
(3)当=0时,是周期数列,因为此时为常数列,所以对任意给定的正整数及任意正整数,都有,符合周期数列的定义.
当时,是递增数列,不是周期数列.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①当时,因为
所以,
且 所以
②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
则即 所以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根据①、②可知,是递增数列,不是周期数列.
55.如图是一个具有行列的数表,第一行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第一列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其它空格按照“任意一格的数是它上面一格的数与它左边一格的数之和”的规则填写。设表示第行第列的数.
1
q
q2
┅
qn-1
1+d
1+2d
┅
1+(n-1)d
(1)求的表达式;
(2)第二行能否构成等比数列?若能,求出满足的条件;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请根据这张数表提出一个与问题(2)相类似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和解决(根据所提问题的难度及解答情况评分).
解:(Ⅰ)
(Ⅱ)若成等比数列,则成等比数列,
,整理,得
此时, ,成等比数列,此时,
(Ⅲ)(以下根据提出问题的难易及解答情况给分)问题①:第2行能否成等差数列?研究:若成等差数列,则成等差数列,
解得,,此时,=,
,成等差数列,此时,
问题②:第2列能否成等差数列?研究略;问题③:第2列能否成等比数列?
问题④:第3行能否成等差数列?
56.已知二次函数对任意满足,且图像经过点及坐标原点.
(1)求函数的解析式;
(2)设数列前项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对(2)中,设为数列前项和,试问:是否存在关于的整式,使得对于一切不小于的自然数恒成立?若存在,写出的解析式,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Ⅰ) (Ⅱ)
(Ⅲ),设存在满足条件的.
当,解得.
当,解得.
猜想:.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1)当时,由上述可知,结论成立,
(2)假设当时,结论成立,即成立,
则时,左边=
即时,结论也成立;根据(1)(2)可知,对时,结论成立.
因此,存在满足条件.
57.已知:.若数列使得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的通项;
(2)设,若的前项和为,求.
解:(1)
(2) ,①
,②
②-①,整理,得
58.设数列的图象上。
(1)求的表达式;
(2)设使得不等式
都成立?若存在,求出a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将数列{}依次按1项,2项循环地分为,
…,分别计算各个括号内各数之和,设由这些和按原来括号的前后顺序构成的数列为的值;
(4)如果将数列{}依次按1项,2项,3项,…,项循环;分别计算各个括号内各数之和,设由这些和按原来括号的前后顺序构成的数列为,提出同(3)类似的问题((3)应当作为特例),并进行研究,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
(2)
设
故
要使不等式
(3)数列依次按1项, 2项循环地分为(2),(4,6),(8),(10,12);(14),(16,18);(20),…,每一次循环记为一组。由于每一个循环含有2个括号,故b100是第50组中第2个括号内各数之和。
由分组规律知,的等差数列。
所以
(4)当n是m的整数倍时,求的值。
数列依次按1项、2项、3项,…,m项循环地分为(2),(4,6),(8,10,12),…,第m组,第2m组,…,第组的第1个 数,第2个数,…,第m个数分别组成一个等差数列,其首项分别为
则第m组、第2m组,…,第km组,…的各数之和也组成一个等差数列,其公差为
第m组的m个数之和为
当
58.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为正整数).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记.若对任意正整数,恒成立,求实数的最大值.
[解] (1), ① 当时,. ②
由 ① - ②,得. .
又 ,,解得 .
数列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为正整数).
(2)由(1)知,,.
由题意可知,对于任意的正整数,恒有,解得 .
数列单调递增, 当时,数列中的最小项为,
必有,即实数的最大值为.
59.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组对角线长为的正方形,
其对角线依次放置在轴上(相邻顶点重合). 设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点的坐标为.
(1)当时,证明: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在(1)的条件下,证明:所有顶点均落在抛物线上;
(3)为使所有顶点均落在抛物线上,求与之间所应满足的关系式.
[证明]
(1)由题意可知,,
. ,
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由题意可知,顶点的横坐标,
顶点的纵坐标. 对任意正整数,点的坐标满足方程,
所有顶点均落在抛物线上.
(3)[解法一] 由题意可知,顶点的横、纵坐标分别是
消去,可得 . 为使得所有顶点均落在抛物线上,则有 解之,得 . 所应满足的关系式是:.
[解法二] 点的坐标为 点在抛物线上,
. 又点的坐标为 且点也在抛物线上, ,把点代入抛物线方程,解得 .
因此,, 抛物线方程为.
又
所有顶点落在抛物线上.
所应满足的关系式是:.
60.在数列中,对任意,有,且,在个1与第个l之间恰有个2,即1,2,1,2,2,1,…
(1)第10个1是的第几项?第个1呢?
(2)求
(3)设表示的前项和,是否存在正整数,使或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在第10个1之前有1+2+…+29-1=511个2.所以第10个1是511+10=521项
61.设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 , .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求证: .
解:⑴由条件得: ∴ ∵ ∴ ∴为等比数列∴
⑵由 得 又 ∴ ⑶∵
(或由即),∴为递增数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