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平行线的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提出问题
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说明:在学生回答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时,可将其合理板书,以便直观地进行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印象。
2. 引入新课
发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易将它们混淆,因此,复习平行线的判定为后面性质与判定的比较做好准备。
(二)交流合作,探究发现
1. 实验与探究一:
猜一猜∠1与∠2有什么数量关系? 还有别的办法吗?
图中还有其它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去截平行线a,b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呢?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语言:∵a//b,
∴∠1=∠2.
2. 实验与探究二:
如图,已知a//b,∠2与∠3相等吗?为什么?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符号语言:∵a//b,
∴∠2=∠3.
3. 合作交流三:
如图,已知a//b,∠2与∠4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符号语言:∵a//b,
∴∠2+∠4=180°.
利用坐标纸上的直线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一对同位角∠1、∠2.
猜一猜
量一量
拼一拼
想一想
看一看
由此得出平行线的性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观察,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印象最深刻。在实验的基础上,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争论、提示,能够进行推理证明。
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独立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对定理的理解和语言的规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回答
解:∵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学生总结、表述.
由此得出平行线的性质2.
学生交流讨论并叙述。
解:∵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4=180°(邻补角的定义),
∴∠2+∠4=180°(等量代换).
学生总结、表述.
由此得出平行线的性质3.
(三)师生互动,典例示范
1. 出示例题
例1 如图,已知a//b,c//d,∠1=106°,求∠2,∠3的度数.
2. 变式训练
变式一: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
变式二:如图,已知∠3=∠4,
∠1=47°,求∠2的度数?
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只需算出所求的度数即可。
例1的变形的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通过教师指正,可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四)巩固知识,拓展提高
知识提升
1.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 AB//CD, ∠B=60°,
求∠C的度数?
由已知条件能否求得∠A的度数?
2. 已知:如图,AB ∥CD,EF分别交 AB、CD于 E、F,EG平分∠ AEF ,FH平分∠ EFD ,EG与 FH平行吗?为什么?
3. 小明在纸上画了一个角∠ A,准备去测量它的度数,因不小心将纸片撕破,只剩下如图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延长DC,FE的话,你能帮他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测出∠ A的度数?
循序渐进提高难度,提高灵活应用定理的能力,感受解决有关平行问题的关键,突破难点,并进一步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能力。
使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得以拓宽,初次接触辅助线的添加,使学生能力得以提高。
(五)梳理知识,课堂小结
1. 本节主要学习了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 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
3. 注意的问题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性质的区别。
强调:
学生畅谈收获,回顾、归纳。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由“线”定“角”;平行线的判定:由“角”定“线”。
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交流互动平台,使学生倾听别人的想法、意见、收获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六)布置作业,强化理解
布置作业
P23习题5.3第4,5题
课后完成
课后进一步巩固,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