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修复的是故居 保护的是文化
——从《崔焘故居上院修缮工程报告》首发说开去
位于户部山上的崔焘故居(又名崔家大院)是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户部山大院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
从历史沿革上讲,它是崔家明清两代翰林故居,历经崔氏家族20余代的经营,先有下院,后有上院,最后形成客屋院;从文物价值上讲,它是徐州目前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古代官邸,其中崔家下院的祠堂、上院的大客厅、客屋院的大殿都属于上乘之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水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风格上讲,它承南袭北,体现了“五省通衢”的徐州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兼容并蓄;从布局上讲,它有着传统四合院的严谨结构,同时又因势修造,不拘一格,对后世为避水灾而修筑在户部山上的民居产生深远影响,并构成户部山古民居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鲜明特色;从修缮上讲,修旧如旧的崔焘故居上院体现了传统古名居修缮的一种方向。
前世
因势而建的智慧结晶
400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山东濮州人,翰林崔海因不满皇帝昏庸,奸臣严嵩乱政,毅然辞去北直隶(今北京)苑平府尹之职,隐居徐州,结庐南山(今户部山)。这就是崔家大院的雏形,比天启年间主办漕运的徐州户部公司为避黄河泛滥移至南山早了60多年。
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有13人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其中以清道光年间的崔炘、崔焘兄弟两人最为出名。林则徐被罢官后,崔炘受到株连,后以老母病重为由得以还乡。崔焘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草拟圣旨诏书),后历任河南通许县知县、郑州知州、安徽怀庆知府等职,为政简宽,放赈救灾,深受百姓爱戴。
现在我们看到的崔家大院,便是崔焘奉旨在故乡旧居上扩建而成的,由崔家下院、崔家上院和客屋院三大部分组成。崔家下院坐落在彭城路和崔家巷交会处,沿崔家巷迤逦而上是崔家上院,崔家大院北侧分布着客屋院。每座大院都有房屋100余间,共计320余间,几乎覆盖了户部山的半个西坡。
从茅屋草舍到深宅大院,崔家大院历经百年沧桑,留下诸多耐人品读的经典之处。在崔家大院的建筑群中,鸳鸯楼便是这样一处凝聚了古人过人之情和超人之智的建筑。其分上下两层,利用山坡的落差建造,不设楼梯,朝向相背,楼前后各自开门,通往前后高低不同的院内地面,既解决了山体落差大所造成的空间序位的突出变化,又解决了多进四合院地坪落差大所造成的两院过渡困难,还充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种巧妙的设计,直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实证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岁月的风剥雨蚀,加上年久失修,这座古民居一度险情不断,破损严重。为了让崔家大院不致就此湮没、消失,相关部门对其的修缮、保护从未间断:1999年,户部山进行拆迁改造,崔焘故居由徐州市中房公司负责拆迁;2002年,市政府决定将崔焘故居交由市文化局负责保护管理和使用;2003年,市文化局维修了崔焘故居沿街的25间房屋;2005年,市政府决定,依法维修崔焘故居,并责成文化主管部门抓紧安排实施,此次维修工程的范围为崔焘故居上院;2005年10月,江苏省文物局批准了崔焘故居保护维修及环境整治方案;2006年11月15日,崔焘故居上院维修工程开始施工;2008年5月6日,维修工程全部竣工。
延承
“泥瓦匠”的十载情缘
提到崔家大院的修复,不得不提的一人,便是自谦为“民间泥瓦匠”的孙统义。孙统义是徐州正源古建园林研究所所长,从17岁起,就开始从事建筑行业,潜心研究古民居营造工艺,并曾申请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古民居传统营造工艺”。在他修缮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渗透在那些建筑中的中国文化精髓。
与他接手的其它古建筑修缮工程相比,崔家大院的修缮算不上一帆风顺。商业的介入、资金的困难、素材的缺乏、得不到支持等等因素,使得这项工程历经10年之久。在孙统义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自强不息”,他说:“在文物修缮的过程中,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克服种种困难,把这些建筑重新保护起来。”他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才能在崔家大院修缮工程中坚持下来。
早在2000年,孙统义所在的徐州正源古建园林研究所就将崔家大院的现状进行了勘测,并绘制成图。到2006年正式动工,期间有6年的时间,孙统义把工作和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研究崔焘故居上。
“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必须做到‘最小干预’。”孙统义介绍说,“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不断地、深入地研究当时的文化、建筑特色。不改变原状,是古建修缮复原最基本的原则,原状就是文物原来的样子,这和现状有本质的区别。”
为了这个原则,孙统义吃了不少“亏”。孙统义说,在崔家大院荒废时,院子里的踏步石被拆运到一些小房子里做基础使用,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认定后物归原位。即使这样,安装完成后,在做进一步的核对时,仍发现有三块基本相似的踏步石安错了位置,他们不得不再次进行更换;石材厂加工的踏步石进到工地后,他发现这些踏步石与原踏步石工艺不对,只能要求厂家按原工艺进行返工。“像这样类似的返工,共花了200多个工日,虽然费工费时,但最重要的是,要对历史负责。”孙统义说。
崔焘故居上院历经几百年,自1999年就处于无人居住、无人维修的闲置状态,这给修缮工作带来不便。孙统义说,严密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是修复古建筑的基础,它可以避免施工人员随心所欲,但绝对照图施工,有时也是违背科学的,因为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新的情况,图纸给不出答案,“比如崔家上院的影壁和谢恩坊早年被破坏,我们据崔家后人的回忆和知情者的描述绘制了图纸,但在施工中没有发现地基遗址,后经多次现场分析,才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了这两处的墙基” 。
当然,修缮的过程中也不乏惊喜。2000年的一天,施工人员拂去崔焘故居上院大客厅前廊月梁上的灰尘,“尘封”下的大漆和彩绘让大家惊呆了,特别是大梁下部木雕上金色和大红的底色,让现场的人感到震撼。经过专家论证,彩绘复原被添加进了保护维修方案。这项复原工作可以说是徐州挖掘、继承古民居彩绘工艺迈出的第一步,是崔焘故居上院优美韵律里的一个重要音符。
今生
修旧如旧重放光彩
8月3日,在一个雨后的早晨,记者来到崔焘故居。站在这座重新焕发新生的古建筑前,记者似乎又回到了400多年前,隐约能听到院墙外户部山上鼎沸的人声。
从崔焘故居下院功名楼沿崔家巷向上走,有一段约20米的院墙,是根据上体坡度和崔家巷的走势砌筑的,走过时,会有很响的回声。过了这段“回音壁”,继续上行20米就到了上院的一过邸。一过邸大门为崔家大院的偏门。进门来,对面是一座影壁,字堂中间镶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字堂上角各有一只砖雕卷草龙图案。
影壁向东有三间倒座房,倒座房东头有一座三层小楼,上得更楼三层,崔家上院内外一览无余。更楼所在位置按崔焘故居上院小环境讲,属巽位,巽为生气,紫气东来大吉,而且,高于周边房屋的小更楼增加了上院的气势,使崔焘故居上院显得生气勃勃。
在影壁西面有一条岔路口,谢恩坊位于向北的路上。谢恩坊是一座两柱单楼牌坊,谢恩坊前有一块“谢恩石”。从谢恩坊向西是上院最辉煌的建筑部分,大客厅、鸳鸯楼、雕花腰廊皆是徐州古民居中的精华之作。
穿过谢恩坊到二过邸大门下站定,回头可看到一过邸、谢恩坊、二过邸在一条东南方向的斜线上,这条斜线所指正是“紫气东来”的方向。二过邸中部三分之二处有四扇遮门,挡住了进入二进院的视线。遮门两边的腰板上雕刻的八种图案(暗八仙)和裙板上雕刻的牡丹、月季、菊花、梅花分别代表八位仙人和春夏秋冬四季,做工精湛的木雕给生硬的遮门增加了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打开遮门东侧的一扇进入二进院,一切都是那么静悄悄。二进院是一方形院落,由东堂屋三间、大东屋三间和东偏房两间组成。偏房后面有一门可通小花园。二进院和二进西跨院中部有一腰廊把两院分开。穿过腰廊到二进西跨院,院里有堂屋三间、鸳鸯楼五间和腰廊三间。二进院西跨院和二进院把窄长的院落一分为二,过渡非常自然。院北侧有一门楼称三过邸,出了三过邸向西拐就到了四过邸,可通下院。
对于修缮后的崔家大院,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的中国著名古建学家罗哲文先生给予如是评价:“徐州历史悠久,这几年我多次来徐州,看到徐州发展很快。徐州地上的东西较少,地下较多,所以应更加重视地上建筑。崔焘故居上院的修复,是依文物法,把修缮工作当成文化建设来做,反映了地方特色,应把这个工程作为典范推广。”
“崔家上院修缮工程,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独具匠心,做足了土地的文章,使有限的空间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从古建专家的一致评价中,不难看出,崔家大院的修缮为传统民居修缮提供了一种样本,体现了一种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