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刍议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81154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刍议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刍议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刍议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刍议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刍议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刍议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湄洲二中 陈志勇 邮编:351154【内容摘要】: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由于长期学习失败造成尊严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逆反心理学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提出了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希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主题词】:学生 逆反心理 原因 对策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现象:在学校,当老师严肃地告诫同学们,某部电影或某本小说不宜观看阅读。结果,大多数同学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甚至某些平时不热衷于看电影、看小说的同学,也好奇地悄悄看过。在家里,孩子与家长“顶牛”的现象也常

2、见。家长的要求建议,被许多同学认为是对自身的限制,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反抗形式:口服心不服,我行我素;或者直接地项撞,造成不愉快气氛。这些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常见,被称为“逆返心理”,是心理上的内在反抗现象,是同学们心理发展中常见现象。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现象?如何消除这种心理状况?笔者结合平时实际,谈谈一些看法,希望对我们的心理工作有所帮助。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

3、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原因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了一种脱离成人的倾向,同时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焦虑,促使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和阻碍他们独立自我的外界作斗争,逆反心理就是其中的一种

4、作为初中学生,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范围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

5、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

6、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3、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由于经济条件的优越和教育观念的错误,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形成了惟我独尊的不良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 不如意的事或一点小小的挫折,便形成逆反心理。另外,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度要求,造成孩子巨大的精神压力。与此相反,有的学生则由于父母的离异、死亡和经济困难等原因,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与爱护,他们往往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反应冷淡,缺乏信心,也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三、消

7、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纠正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不断启发学生自己的心理力量,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引导和激励学生了解自我、改善自我,不断地调整和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成为适应环境,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为此,教师应启发、帮助、引导、激励学生,最终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2、心理教育不论用何种方式和手段,都必须以学生

8、为主体。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在接触到学生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去判断和下结论,也不能将自己个人的愿望直接变成学生的要求和渴望,而应真心诚意地与学生沟通,平等看待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坦诚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要求,才能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提出供学生采纳的建议和方法,让学生进行独立认真地思考,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3、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消极心态的特点与成因,用有效方法进行疏导。比如,学生对教师有疑惧、怨恨心理,则教师应用坦诚交谈和以诚相待的方法,使师生相互依赖;对自尊心受伤害而自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信任,激起他奋发自

9、信的心理。尤其是在转化学生逆反心理时要注意运用自信的心理。同时,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保持同体,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种“同体观”是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思维方式,它有有助于处理师生关系,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同时,由于教育者本身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也许就是教育者的昨天,教育者如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所犯错误的心情,对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得更真切些。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呜,有益于控制学生中的逆反

10、心理。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成败,防止和克服消极逆反心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在各种成败面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归因现象:许多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例如,有的学生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的失败,常常抱怨环境恶劣、题目太难、没有机会或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这种归因偏见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或心理的不相容,进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教他们学会归因和简易的自我疏

11、导方法。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分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此外,教育学生对别人也应有正确的认识,能给予公正的评价。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二) 营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民主、宽容、

12、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教师应善于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人际关系脉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逆反学生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防止逆反心理。家长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应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知识。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

13、度,有个家庭,父亲是一家公司的懂事长,母亲是一所中学的优秀教师,但是读中学的孩子总是让他们伤心,学习不好,调皮,不听话,后经过心理咨询师的诊断和咨询,发现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了错误的角色,过分的强调教育者的角色而淡化了给予孩子的爱与理解的父母的角色,过多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亲子沟通不良等等家庭教育的问题造成了还在问题,后来父母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改变教育教养方式后,孩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

14、分寸地爱。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将自己年轻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对孩子期望过高。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青少年则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几乎是一个必经心理阶段。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应有深刻的剖析,对其对学生的影响要有一分为二的认识,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合理的调适、疏导,相信学生的逆反心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参考文献1、莫雷、张卫著: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广州2、贾晓波主编:青少年心理辅导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天津3、陈家麟著: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北京4 田丰,青少年逆反心理再认识,载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1期5 转引自任亮、刘正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与教育,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