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乐以天下学案定稿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276201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以天下学案定稿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乐以天下学案定稿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编写人 :岑溪一中 郑燕红 【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对比手法在议论文说理中的作用。 3、品评语句,把握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难点】领悟孟子阐述“与民同乐”的道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课前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解决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2、 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3、课文研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 思考:主旨:“与民同乐”的内涵? 合作探究(2): 思考: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向齐王阐述了“与民同乐,则王矣。”的道理。 三、 学以致用: 参照示例:以“宽容”为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的论证段落,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 示例: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语段的基本构成:观点句。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分析句。反面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四、拓展延伸:说说孟子的“忧乐”思想在现代有什么现实意义?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编写人 :岑溪一中 郑燕红 【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对比手法在议论文说理中的作用。 3、品评语句,把握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难点】领悟孟子阐述“与民同乐”的道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课前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1) 王语暴( ) (2)庶几( )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 (4)直好世俗之乐( ) (5)举首蹙頞( ) (6)羽旄之美(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 。好: 。) ② 王变乎色曰(色: 。)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 。)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 ”,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 ”,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 ”, 。)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 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 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活用为 词, 。)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 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 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 ①宾语前置句: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③被动句:     6、 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7、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文字分别记录了孟子与   、孟子与  的两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提出了论题: 第二次谈话得出的结论是: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2、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3、课文研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 思考:如何理解主旨“与民同乐”的内涵?文中哪些语句具体诠释了这种思想? 合作探究(2): 思考:结合课文,谈谈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向齐王阐述了“与民同乐,则王矣。”的道理? 三、学以致用: 以“宽容”为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的论证段落,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 示例: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语段的基本构成:观点句。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分析句。反面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四、拓展延伸:说说孟子的“忧乐”思想在现代有什么现实意义?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编写人 :岑溪一中 郑燕红 【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对比手法在议论文说理中的作用。 3、品评语句,把握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难点】领悟孟子阐述“与民同乐”的道理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课前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2) 王语暴( ) (2)庶几( )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 (4)直好世俗之乐( ) (5)举首蹙頞( ) (6)羽旄之美(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 。好: 。) ② 王变乎色曰(色: 。)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 。)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 ”,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 ”,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 ”, 。)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 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 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活用为 词, 。)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 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 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 ①宾语前置句: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③被动句:     7、 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7、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文字分别记录了孟子与   、孟子与  的两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提出了论题: 第二次谈话得出的结论是: 二、课文研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 思考:如何理解主旨“与民同乐”的内涵?文中哪些语句具体诠释了这种思想? 合作探究(2): 思考:结合课文,谈谈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向齐王阐述了“与民同乐,则王矣。”的道理? 三、 学以致用: 以“宽容”为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的论证段落,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 示例: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语段的基本构成:观点句。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分析句。反面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四、 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说说孟子的“忧乐”思想在现代有什么现实意义? ,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编写人 :岑溪一中 郑燕红 【学习目标】1、诵读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对比手法在议论文说理中的作用。 3、品评语句,把握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主预习 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3) 王语暴( ) (2)庶几( )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 (4)直好世俗之乐( ) (5)举首蹙頞( ) (6)羽旄之美(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 。好: 。) ② 王变乎色曰(色: 。)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 。)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 ”,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 ”,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 ”, 。) 4、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 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 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 。)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 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 5、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8、 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7、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文字分别记录了孟子与   、孟子与  的两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提出了论题: 第二次谈话得出的结论是: 二、教学过程。 3、 导入 4、 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3、课文研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 思考:主旨:“与民同乐”的内涵? 合作探究(2): 思考:孟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向齐王阐述了“与民同乐,则王矣。”的道理。 四、 学以致用:以“沉稳从无欲中来”为论点写一个议论文的论证段落,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手法。 示例: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语段的基本构成:观点句。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分析句。反面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合作探究(3):拓展延伸:说说孟子的“忧乐”思想在现代有什么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