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育要“突围”,两点须“突破”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 马 跃
时下的教育,已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说之前曾披露的八大“潜规则”让国人指责,单就之前被大喊特喊的“素质教育”,几近因提得麻木了而变得已让人“爱理不理”了。这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牵涉到整个国家的教育大政方针问题,更有社会习俗、观念问题等。这些年来也没有停滞对教育的“改革”,甚至有的声势还很大,但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或者说还是没有抓到“点子”上。既然在这积弱很深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就当“束手就擒”了呢?当然不是!那我们当梳理一下,从中区分出“经验”,更当找出“教训”,好为下一阶段少走“弯路”。本人认为,就现在的教育态势,要想“突围”,须有两个方面的“突破”。
一、转变观念为长远目标
教育之所以现在被捆缚得步履维艰,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被国人的“观念”束缚着。这其中包括多方面的因素。
1.家长的观念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这本带着“爱心”,最后演变成为极度的“私心”,并且还振振有词:“我不想这样,是社会逼我这样!”更有甚者,有的家长竟直言不讳地讲:“我只管我的孩子享有的权利,其它的我不考虑!”缺失了最起码的同情心与公平正义性。假如都不让步,哪最后结果会怎样呢?两败俱伤,并走入恶性循环中,我们现在就处于这种状态。
2.领导的观念
教育的评价如何才能公正?看来这个比登天还难。君不见,每当高考、中考揭榜之时,各种宣传报道都是“升学率”“状元榜”等,这不是不可,但在这个本来已“炙手可热”的局面下,该到遏止一下的时候了。还有大会小会上强调不给“排名”,但每一年不都还从“小道消息”中传出各校的名次吗? “升学率”“考试成绩”当然也属“质量”当中的一种,不可不要,但要看如何要。我们知道,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只是看该在何种“形势”下使用何种“形式”——在教育教学涣散的环境中,拿“成绩”“升学”为 “抓手”,不失为一种良方;但对于已出现“过度”的环境中,当该放一放、松一松神经了。领导的观念当先行,才能给下面留一点“空间”,也才能引导着下面走向健康。
3.学校的观念
学校担负着教育任务的主体,一个学校的理念决定着它的教育方向和培养的结果。而学校往往又受制于上级的压力与家长、社会舆论的影响,假如仅仅受制于这些,往往会失去自己的特色,即使能求得一时的肯定,但未来发展的空间也会受到限制。所以,一个学校的发展,最终将从“升学质量”转为“自身特色”,这不矛盾。
世俗是一股洪流,一旦给搅进去了,就如入漩涡一样不能自拔。而这世俗又是被人的观念所牢牢牵引着。所以,要想改变,必须让思想“松绑”,让观念“更新”。要想解决尔今的教育问题,必须要从这个“根子”上想办法。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并不能因为艰难而就回避或放弃,否则,永远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变革!现在之所以“不正常”,就是因为在世俗中只听到一种声音,让这个社会显得极不对称,极不均衡——一种没有理智的只重分数竞争,没有理智地追求升学率。我们的政府,当勇于充分利用我们的宣传工具去宣传,去引导;特别还有我们的学校,不单单只是教育孩子,也当担负起对家长进行培训、改变的责任,这一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这项工作很难一时见效,但坚持下去绝对有效,这可以说是一种“长远战略”。
二、降低难度为当务之急
假如说引导、改变国人的观念是“长远之计”的话,那降低现在中小学教育的难度,可就成为“当务之急”,这应该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教材难度
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的难度、深度,比美国中小学要难得多,深得多,所以在国际的奥赛中,中国的学生摘金夺银让美国眼馋。我不知这是中国学生的荣耀,还是中国学生的辛酸。据同行们介绍,现在初中数学教材更是难教、难学;还有化学,两个月学下来,学生还常“摸门不着”;而政治、历史虽已开卷,但那种综合、概括、论述的难度,比闭卷考试的难度还要大很多。还有如初中开设的科目一下子比小学增加了一倍,让小学生进入初中极不适应,中小学的“过渡难”至今解决不掉。这些因素由来已久,可没人去注意它,虽然教材改革也进行过多次,但可以说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牵涉整个教育的“框架”“体系”问题。比如,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每一学科的体系设置如何做到上下衔接,如何更合理、科学,如何尽量把难度后移或删繁就简,对有些科目的要求标准降低等等。可以说,教材难度不降下来,课业负担就不可能减下来,同样,想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就不具备前提条件了——没有了“时间”与“心情”的保证。
2.英语难度
本人一直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持疑问态度,因为总觉得我们开设这门语言学科的目的定位不明。我们现在是从小学,甚至也可以说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而且还是“必修课”,而且在中考中的分值与“国语”等同——全民学英语。可以说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的。假如在过去五六十年代因为外语人才的紧缺而催生出这种国情在情理之中,但现在简直是成了一种“畸形”态势——我们的国语倒成了“鸡肋”。这里暂且不讨论其渊源、不论证其价值的有无及多少等,只就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学习负担来说,学英语耗去了他们几乎一半的时间与精力,不仅这样,课外还要参加“补习班”,最后可能还要因这一科拖他们的“后腿”。试想想,这些学生还有一个从容的心态与充足的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吗?还有可能去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吗?
中国的教育常被人戏说是“颠倒的教育”,也就是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多少能力,应该是边玩边说才对,可我们是高难度地“硬塞”,而真正到了大学阶段,有能力有条件需要去认真“专攻术业”时,却是那么放松与放任。再说了,在中小学阶段那么“累死累活”地所学的知识,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有好多人能用上?又有好多能真正有用?这个“成本浪费”又有谁去算过?即使有些知识有连贯性,需要掌握,为何不能暂时“后移”一下,非要以“扼杀童年”的方式出现呢?“减负”不只是少布置作业,假如难度超常,哪怕只布置一题,也会让学生畏惧,也会生厌。
要想解决基础教育问题,这两点必须首先攻克。
作者简介:
马跃,安徽省“特级教师”,合肥市首批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包河区“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曾12次获得县(区)级及以上表彰奖励,并被授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曾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200篇,辅导学生作文发表(获奖)60余篇(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