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万泉中学“四标”课堂导学案(语文) 审阅:史振泰
主备人:郭雪梅 授课人:王增鹏 文喜平 张伟 高晓霞 日期:
新闻两则(第2课时)
一、 课前展示
请使用锐不可当 歼灭 控制 溃退,毫无斗志 等词语写一段关于战争的话。
二、学习目标(树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过程】
检查预习
1、“新闻”阅读方法总结: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标明句号)
标题:
导语:
主体:
3、在文中画出主体部分的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学标+解标)
一、自主学习
1、探究新闻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2、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标明句号划分层次。
二、问题探究
1、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四、当堂检测(检标)
品析两则新闻的语言
1、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2、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①②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2)“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