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议构建思想政治高效课堂
政治组:蔡艳
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作为
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关键、最直接、最生动的途径与平台,如何健全教学准备、强化教学情境设计、丰富教学做法、活化教材知识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潜能,从而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面体现“三位一体”的要素,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思想政治教学的高效课堂,对此,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与广大同仁进行探讨。
一、将功夫下在上课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
教育者经常用一句俗话来勉励自己,那就是要给人一瓢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一语道出教学的自我储备需要,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上课之前的备课。作为教师来说,你“给”学生的那“一瓢水”,到底是浑浊还是清澈、到底是甘甜还是苦涩、到底是引人入味还是让人闻味掩鼻,这都来自于你自己所准备的那“一桶水”的质量,可见,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就是体现在教师的良好备课质量中。因此,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就必然要将功夫下在上课前,扎扎实实备好课。而对教师们来说,备课是上课之前的一个广泛要求和常识,但如何才能确保你所准备的东西能有针对性地激发课堂活力,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本人认为应该要做到“一本二发”,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一个总体理念,立足两方面出发点,扎实做好备课工作。
(一)从回应学生阶段性心理特征出发,课前要“读透”学生
高中学生的心理正处在青少年与成年转换的关键阶段,往往正是彰显个性的时期,更注重本我的渴望和思考。新课程强化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学生,弘扬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在课前所做的教学设计要要回应学生的这一阶段性心理特征。如果说一个班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书的话,那么教师就是一个读者,要认真研究每一本书的“写作”风格和“行文”特点,要善于了解分析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学习需要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要“读透”学生。在备课中,要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每一项内容做好教学预期,既要做到在“教”的过程中包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在“学”的布置中放松学生的自由度,要力求在突出学生个性的要求中传导学识。尤其是面对文理交叉教学这样的局面,更要注重文理科生不同的要求进行有区别对待的课堂教学。1405、1406班理科生的风格特征要求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点的全面和层面,无需深入。1412、1413、1414文科班的教学,课堂上除了要全面把握好知识点,还应适当地拓展、挖掘教学资源。
(二)从关注学生的体验出发,设计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的引导情境
体验是在感性基础上有效接受理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很多知识往往只是处于一种外在强化灌输的境地,认识感生疏、接受感淡薄,而注重体验可以有效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知识情境。比如,我在讲道德冲突时,创设情境,去银行自动取款机取钱,无意间按了“井”字键,发现钞票会源源不断地吐出来,对此,大家会怎么做呢?敢不敢,能不能拿?学生们在激烈的反响的同时也能够深刻的理解道德冲突产生的因素及面对道德冲突应秉持的理智态度。
二、实施开放性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主要环节
传统的教学,大多只是将固有知识、定性理念等进行硬性灌输,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了无生趣。要怎么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枯燥无味”的教学知识呢?因此,要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只有实施开放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始终凝聚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内,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率。
(一)开放“教的思维”,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与“学”的结合更加紧密,新课标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从而构建知识、健全人格、健康成长。采取体验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正是开放“教的思维”的最直接注解。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听得见、看得着、摸得到、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创造情境体验、换位体验、事件再现体验、模拟体验等教学方法,尽可能把思想政治课中抽象的知识附加到本原的事实中去,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去模拟实践、探究事实、发现问题、归纳结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不妨跟学生分享自己换季买衣物能打很低的折扣,夏天买电磁炉,冬天买空调,超市逛晚市买第二天的菜品等等。
而研究性学习是由教师“教”学生通过研究的办法去“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明确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堂课都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看书学习,独立完成配套练习中课前预习的5道题,并弄清本堂课大方向的问题。教材每个单元都设计有综合探究,也是让学生自行解决。
(二)开放“学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能力目标要求的重中之重。而思维是创造的核心,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转变“学”的单一思维方式,注意渗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比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等,都是立足于对学生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对课堂教学的成效而言尤为重要。对于高中生而言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地回答是与否,正确与错误。要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角度研究问题必须具备多项思维。例如,请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有关知识,评析“人格满分比高考满分更重要”的观点。对这样的观点,可以肯定其合理性,也可以否认其不和理性(片面)。面对这样的观点,就需要学生打开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作答。
(三)开放“课的思维”,以活化教材知识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上一堂课都必然要依据本节课、本科目的教材,教材就是“课”的根本。而新课改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上显然就应该大胆开放思维,不能再将“课”局限在教材的固定时限、单一科目的内容要求上,也就是既要做到“课在课外”又要做到“课在课中”。
“课在课外”是指不单单将教学要求局限于课程本身内容的讲授分析上,而是要注意将教材所讲观点与课堂之外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分析讲授。要把“政治课堂”与“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将教材知识用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培养。例如讲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联系习主席作出的“一带一路”时政要闻来讨论。
“课在课中”指的是所教所学不仅仅依赖于本科目本课程的知识供给,同时也要注意其它学科课程的知识渗透交叉综合运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运用进一步常态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大学科”的观念,要善于借助学科知识之间的交集,引导学生更全面更精准地领会本科目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主旨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与能力。例如。例如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时,就需要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历史事实来说话。此外,哲学中的很多原理来源于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三、努力构建和谐政治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首先,情绪是构建和谐政治课堂的精神因素。它包括政治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情绪的好坏具有感染性。老师和颜悦色,充满激情,会使教室的气氛为之一振。教师情绪又好比调味品,情绪高涨,味浓才会使学生乐意接受所学的内容,并有助于其消化和吸收。学生的学习情绪具有鼓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点燃其学习的火焰,它既会使老师的授课情绪更加热烈,还会使本来情绪低落而学生遭受“热浪”的裹携也高涨起来,使课堂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对此,本人有深刻的体会。在上《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内容时,一堂课在1413班完成不了教学内容,客观原因是教学内容太抽象,加之课堂气氛沉闷,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任务式地授课。同样的内容到其他班上时,我调整了状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地讲课,顿时发现学生积极活跃多了,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其次。纪律是构建和谐政治课堂的环境因素。令人身心舒畅的课堂环境、学生遵守纪律对于高质量的教学势必不可少的。一个和谐的政治课堂必须具有良好的纪律。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授课,撒手不管纪律,任凭学生睡觉、吵闹,没有纪律制约的课堂教学,最终只会变成教师强制性地单独行动。一个和谐的政治课堂应该是通过良好的情绪和纪律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做好教学延伸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高效的课堂除了有充分的前提准备和方法各异、引人入胜的讲授环节之外,做好教学延伸反思(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小结在内)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是再次明确本课堂教学的内容主线。即使风筝飞得再高再远,线却始终攥在人的手上。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条主线或者说是主题,教学形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信马由缰,但在变化和活跃之中必然要紧紧围绕课程主题,一堂课能让人始终明白要教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才能称得上是高效。
二是简要点评分析课堂教学反映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小结性的课堂收尾点评,再一次摆出问题、再一次评议解决思路和方法,不失为对本节课教学核心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提炼的聪明做法。
三是精心布置针对性、指向性的课后知识训练和作业要求。高效课堂的“高效”最终要体现在教学成果的成功转化上。因此,要针对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和进一步明确课后的知识运用训练和作业要求,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消化好、巩固好、运用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