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五上第 五 单元 课题 16 黄山奇松 第 2 教时 总第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少直小学 施莉华设计
教学
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2.背诵课文,珍藏黄山松的奇特。
3.仿照课文,描写黄山松的奇特。
教学
重点
图文对照,合作探究,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黄山奇松的表现手法,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课前
准备
学情
分析
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
一、品读感悟我先行
1.课文中含有 “饱经风霜”的句子:
2.课外书中含有“饱经风霜”的句子:
⑴
⑵
3.试着用“饱经风霜”这个词写一句话。
二、读写结合我准备
收集课外有关黄山奇松的资料,赏赏图片,读读语句,用一段文字分别写下其中的三种松树。(下面图片仅供参考)
团结松 探海松 卧龙松
﹙ ﹚松:
﹙ ﹚松:
﹙ ﹚松:
1.本课语言优美,展示了黄山松的神奇,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指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
2.检测生词
师报词,生默写。
美誉 陡崖 屹立 卧
3.师生校对
【设计意图:简单的听写有效地复习了第一课时比较难写的生字,为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
4.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更是情有独钟。
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5.出示目标1
二、品读感悟
(一)整体感知: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述了黄山松的奇?
(二)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黄山松的“奇”
1.提示任务1
任务提示1:
第一步:自由读读第2自然段;
第二步:想一想黄山奇松“奇”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词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阅读体会。
2.自主学习
3.交流共享
来交流交流,按照作者的描写顺序,先说说迎客松奇在哪里?
【预设1】“姿态优美”。
教师提升:优美的姿态让人称奇。
【预设2】“枝干遒劲”。
(1)比较图画。柳树的枝干,细长柔软。而松树的枝干——
(2)理解朗读。看来,这样的枝干也让人称奇,一起读读这个词。
【预设3】“饱经风霜”。
(1)视频感受:袁老师也去过黄山,看到这个词语,我不由得想到了有关迎客松的介绍。
迎客松位于黄山玉屏峰东侧、文殊院之上,海拔800米处。破石而生,已有 1300年的历史了。松名始见于民国《黄山指南》。迎客松身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一枝斜伸,似展臂迎客。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她的形象制作的。
(2)说话感悟:迎客松一直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处生活了将近13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会经受多少风霜啊!
面对狂风肆虐,迎客松
面对积雪压枝,迎客松
面对暴雨突袭,迎客松
……
(3)教师小结:同学们,迎客松成长过程中承受了多少艰辛与磨难!这就叫——饱经风霜,谁来读好这个词。
(4)朗读理解:多么神奇的松树啊!它生命的承受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来读。
(5)造句应用:饱经风霜除了形容这棵树之外还可以用在许多地方,你能用它来说句话吗?
【预设4】“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1)看图表演:请同学们斜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像不像主人的手臂? 正因为它独特的姿态才有了“迎客松”这一富有情意的名字。
(2)过渡引读:正是因为这样,迎客松拥有了很高的地位。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了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设计意图:在初读感知主要意思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扣住既绘形又传神的关键词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准确、具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轻松、顺利、高效地理解作者渗透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4.激情朗读:不是普普通通一棵松,包涵了多么丰富的内在!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5.总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的方法感受了黄山迎客松的奇,现在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文字,感受他们的“奇”。
6.提示任务2
任务提示2:
用心默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用“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的方法体会它们的奇。
7.交流感受
8.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在文本里走个来回,并主动积极地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总结方法,及时点拨提升,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其中互有差异的具体事物——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等奇特的具体特点。】
(三)二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构思的“妙”。
1.整体朗读:现在让我们拿起书读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这三棵松树的奇特,谁愿意来读读迎客松的句子的?谁愿意读陪客松的,送客松呢?老师也想读,我就读开头的第一第二句话吧。
2.表达方法:作者选取了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松树,按迎、陪、送的顺序有条理地写出黄山松的奇。
学习目标2: 背诵课文,珍藏黄山松的奇特。
3.出示目标2:
4.提示背诵:试着背背这一自然段
(1)学生自背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迎客→陪客→送客,这是依循游客登山观赏、流连光景、依依惜别的一般顺序安排的,先后尽致,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对轻松背诵也有妙处。】
(四)三读第三自然段,感受黄山松的奇。
1.提示任务3
任务提示3:
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2.学生交流
3.领悟详略:寥寥几笔勾勒了众多黄山松的姿态,和第二自然段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4.写法指导:写景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详略得当的方法,突出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使文章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不仅需要感悟出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
5.图片拓展:想看看这些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瞧: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图片”。边出示,边说明“黑虎松”“团结松”……
6.出示目标3
学习目标3: 仿照课文,描写黄山松的奇特。
请你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松树,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的写法,为黄山添上神奇的一笔。
7.任务提示4
任务提示4:
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的写法,描写另外一棵黄山松。
( )松 ,如同(好像) 。
8.自主仿写
9.交流共享
【设计意图:仿写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指着目标)我们品读课文,背诵了第2自然段,又进行了仿写,真切地感受到了黄山松的奇特。难怪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让我们把如此神奇的黄山松牢记心底,一起读课题。
四、检测完善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课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1.造句:
饱经风霜……
2.仿写:
( )松
,如同(好像)
。
3.迎客松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必不可少,根据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设计习题,提高练习的效能,及时反馈和检测。】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