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项目编号
GJ- -0106
设计阶段
T
出版状态
A
版 次
0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
四期工程
集装箱码头
Ⅱ标段
技术规格书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 国·上 海
11月
审 定: 黄明毅
审 核: 顾祥奎
校 核: 王晓晖
编 制: 陆敏
目录
1.设计依据和标准 1
2.工程概况及范围 3
3.设计条件 4
4.结构型式 15
5.施工技术要求 17
6.耐久性设计 24
7.其它注意事项 28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
集装箱码头Ⅱ标段技术规格书
1.设计依据和标准
1.1设计依据
(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9月)及相关批文;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初步设计》(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10月)及相关批文;
(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西港区前期工程水上试桩工程的基桩试验报告》 (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8月);
(4) 《洋山深水港区西港区码头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勘察工程公司, 7月);
(5)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码头补勘岩土工程勘察说明》(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8月) ;
(6)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 系缆墩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8月) ;
(7) 本工程区域水深地形测图( 5月) ;
(8) 波浪水文、 泥沙分析报告等相关资料。
(9) 设计过程中, 建设单位有关设计要求的来往文件。
1.2标准、 规范
(1) 《海港总体设计规范》( JTS 165- )
(2) 《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S 151- )
(3) 《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S 167-1- )
(4) 《港口工程荷载规范》(JTS 144-1- )
(5) 《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 146- )
(6) 《水运工程钢结构设计规范》(JTS 152- )
(7)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 147-1- )
(8) 《海港水文规范》(JTS 145-2- )
(9) 《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S 167-4- )
(10) 《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275- )
(11) 《海港工程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S153-3- )
(12) 《铝—锌—铟系合金牺牲阳极》( GB/T 4948- )
(13) 《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试验方法》( GB/T 17848-1999)
(14) 《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 )
(15) 其它有关国家、 行业的规范、 标准
2.工程概况及范围
2.1工程概况
拟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位于小洋山岛链最西端, 颗珠山汊道以西, 与洋山二期工程相邻。四期工程利用规划岸线2770m, 共建设7个5~7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及配套工作船码头。本工程集装箱码头长2350m, 宽37m, 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码头设计的主要靠泊船型为5~7万吨级集装箱船, 水工结构按照靠泊15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在集装箱码头东端布置一座系缆墩( 23m×14m) , 采用高桩墩式结构。码头与系缆墩之间以钢引桥连接, 钢引桥长28.5m, 宽2.92m, 采用实腹式结构。
2.2招标范围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集装箱码头分两个标段分别进行施工招标, Ⅰ标段范围包括距离码头西端1432m至2350m的集装箱码头(包含码头与承台之间的简支板)、 系缆墩和连接码头与系缆墩的钢引桥; Ⅱ标段范围包括距离码头西端0m至1432m的集装箱码头(包含码头与承台之间的简支板)和西端防撞桩。
本次招标工程范围为Ⅱ标段。
3.设计条件
3.1自然条件
3.1.1设计水位(小洋山理论最低潮面)
设计高水位: 4.51 m
设计低水位: 0.53 m
极端高水位: 5.71 m
极端低水位: -0.47 m
3.1.2 设计高程:
集装箱码头顶面高程为7.60m。
码头前沿设计泥面高程: -14.50( 远期挖泥至-17.0m) 。
3.1.3 设计波浪和潮流:
( 1) 设计波浪
工程海域以风浪为主, 涌浪出现频率较小, 大风大浪相伴而生, 受风速、 风区长度、 水深、 大风历时等限制, 本区波高、 周期总体均较小。常浪向为S~SSE向和N~NW向, 出现频率分别为15.5%和20.6%。强浪向集中在W~NNW、 S~SE向。无浪天气占每年总日数的39.6%, 0.6m以上H1/10波高出现频率为9.3%, 集中在WNW~N向, 占72.2%。
本工程设计波浪要素见下表。
四期工程南岸五十年一遇设计波要素一览表 表3.1-1
波高
波向
水位
H1%
( m)
H5%
( m)
H13%
( m)
T
( s)
L
( m)
C
( m/s)
SE~S
极端高水位
3.54
2.92
2.46
7.3
74.0
10.1
设计高水位
3.47
2.86
2.41
7.2
71.0
9.8
设计低水位
3.26
2.69
2.28
6.9
62.0
9.0
极端低水位
3.12
2.59
2.2
6.7
58.0
8.6
SSW~WSW
极端高水位
3.54
2.92
2.46
8.3
90.0
10.8
设计高水位
3.4
2.8
2.36
8.0
83.0
10.3
设计低水位
2.77
2.3
1.94
6.9
61.0
8.9
极端低水位
2.29
1.89
1.59
6.4
54.0
8.4
(2) 设计潮流
洋山海域潮流类型属规则半日浅海潮流性质, 潮流运动呈典型往复流形态。四期工程码头前沿设计流速见下表。
码头前沿设计流速 表3.1-2
点位
涨潮
落潮
流速( m/s)
流向( °)
流速( m/s)
流向( °)
BW1
1.8
276
1.9
114
BW2
1.8
286
1.8
111
BW3
1.8
284
2.0
114
图3.1-1 本工程设计流速点位示意图
3.1.4地形、 地质条件
(1) 地形
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位于小乌龟岛~大乌龟岛~颗珠山~蒋公柱岛所处的海域。大、 小乌龟岛、 颗珠山岛、 蒋公柱岛呈东西向发育。所在岛屿及东端小洋山岛(港区)为一系列面积狭小的岛屿, 呈鸡爪型地貌。大乌龟岛、 颗珠山岛和小洋山等岛屿基岩岩性较单一, 为燕山早期花岗岩, 以中粒钾长花岗岩为主, 在颗珠山北支中部还发育有花岗斑岩。另外在大乌龟岛尾部有较大的细晶岩脉侵入, 大乌龟岛头颈部和颗珠山东侧海湾内还发育有花岗闪长岩捕虏体。各岛岩石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以高角度剪节理为主。
码头区域海底泥面平坦, 泥面标高一般为-8.0~-11.0m, 东段靠近颗珠山区域泥面标高较高, 一般为-4.0~-7.0m。
(2)工程区域地基土层分布
根据勘察报告, 工程区域可分为基岩深埋区和基岩浅埋区。基岩深埋区上层普遍分布厚度较大的Ⅲ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和 Ⅲ1-2层淤泥质粘土, 其叠加厚度一般可达20~36m,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2, 工程地质性质差, 为高含水量、 高压缩性、 高灵敏性软土, 构成工程区域不良地基土层, 必须对该软土层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 以减小场地的差异沉降和总体沉降, 并确保接岸结构稳定安全。软土层下方分布着广泛的Ⅳ4层粉细砂, 密实, 局部中密, 厚度普遍在30m以上,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30~>50击, 局部16~26击, 工程地质性质好, 埋藏深度适中, 能够作为桩基的持力层。
基岩浅埋区的基岩顶板标高一般为-12.0~-47.0m, 岩面起伏较大, 且岩面上以软土层为主, Ⅳ、 Ⅴ两个大层分布不稳定, 厚度薄且变化大, 一般小于5.0m, 局部地段甚至缺失。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区域土层划分为六个大层及相应亚层。各岩、 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详述如下:
Ⅰ1-1黄灰色吹填砂( KC)
饱和, 松散。砂质较纯, 颗粒匀, 含贝壳碎片及编织袋碎片等, 局部夹少量淤泥。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6~9击。
Ⅰ1-0 抛填石( KC)
杂色, 松散, 块体坚硬。成份为花岗岩, 呈不规则棱角状, 为人工抛填形成, 多为小碎石, 块径一般为2.0~8.0cm。
Ⅰ1 灰黄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QR)
饱和, 流塑。土质不均匀, 切面较光滑, 含少量有机质、 砂眼及贝壳碎片, 夹粉砂薄层, 局部为淤泥或淤泥混粉细砂, 局部粉细砂夹层较多, 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该土层是受港区施工影响, 新近淤积形成的土层, 土质极软, 钻具自沉。该层在勘察区分布不稳定( 零星分布) , 一般直接出露于海底,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击。
Ⅰ1t 灰黄~灰色粉细砂( QR)
饱和, 松散。砂质不纯, 颗粒匀, 含少量腐植物和云母, 夹少量粘性土薄层, 单层厚0.2~0.5cm, 局部夹较多淤泥质粘性土层, 近粉细砂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5击, 个别6~9击。
Ⅱ1 灰黄色粉质粘土夹粉砂( Q4)
饱和, 流塑~软塑。土质不均匀, 切面较粗糙, 近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砂, 局部为粉质粘土或粘质粉土, 摇震略见反应, 干强度中~低, 韧性中~低。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区域西段750m范围内, 其它区域也有零星分布,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3击。
Ⅱ2 灰黄~灰色砂质粉土( Q4)
饱和, 松散。土质不均匀, 含少量云母及贝壳碎片, 摇震反应迅速, 干强度低, 韧性低, 局部为粉砂夹粘性土或粘质粉土。该层在拟建区域分布较少,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6击, 个别8~10击。
Ⅱ3 灰黄~灰色粉细砂
饱和, 松散。含云母、 贝壳碎片及少量腐植物, 夹粘性土微薄层, 局部粉土含量较高, 为砂质粉土。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区浅表部, 实测标贯击数一般为2~7击。
Ⅲ1-1 灰黄~灰色淤泥( Q4)
饱和, 流塑。土质均匀, 切面光滑, 有粘腻感, 含少量贝壳碎片及腐殖物, 夹少量粉细砂微薄层, 局部含粉砂小团块, 摇震见反应, 干强度高, 韧性高。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在Ⅲ层中, 与Ⅲ1-2灰色淤泥质粘土以及Ⅲ2灰黄~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层为水平相变关系。顶板标高一般为-3.16m~-30.45m, 厚度一般为1.5m~9.3m, 平均层厚5.7m。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击。
Ⅲ1-2 灰黄~灰色淤泥质粘土( Q4)
饱和, 流塑~软塑。土质均匀, 切面光滑, 含少量黑色有机质、 贝壳碎片及腐殖物, 偶见灰白色泥钙质结核, 夹少量粉细砂微薄层, 单层厚度0.1~0.2cm, 局部夹粉细砂偏多, 近淤泥质粘土夹粉细砂, 摇震见反应, 干强度高, 韧性高。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 局部相变为Ⅲ1-1灰黄~灰色淤泥。埋藏较深时局部土性变为粘土。该层在拟建区内分布广泛, 厚度大, 顶板标高一般为-8.93m~-32.60m, 厚度较厚, 一般为1.5m~24.3m, 平均层厚11.9m。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2击。
Ⅲ2 灰黄~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Q4)
饱和, 流塑~软塑。土质稍均匀, 切面稍粗糙, 含少量砂眼、 腐殖物及贝壳碎片, 夹少量粉细砂微薄层, 单层厚0.1~0.3cm, 局部混较多粉砂或粉砂夹层较多, 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夹或混粉砂, 摇震见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局部区段底部为粉质粘土。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分布广泛, 厚度大, 局部相变为Ⅲ1-2灰黄~灰色淤泥质粘土, 层中常见Ⅲ3灰黄~灰色粉细砂夹粘性土透镜体。该层顶板标高一般为-2.13m~-35.20m, 厚度较厚, 一般为1.5m~21.2m, 平均层厚7.9m。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3击。
Ⅲ3 灰黄~灰色粉细砂夹粘性土( Q4)
饱和, 松散, 局部稍密。颗粒不均匀, 以粉细砂为主, 偶混中粗砂, 含少量腐植物及贝壳碎片, 夹较多粘性土薄层, 局部以粉细砂为主, 摇震反应中等。该土层分布较少, 一般以透镜体状分布于Ⅲ层中, 实测标贯击数一般为3~9击, 局部10~14击。
Ⅲ4 杂色中粗砂( Q4)
饱和, 稍密, 局部中密。粒不匀, 混少量粘性土, 具摇震反应。该土层在拟建场地内分布很少, 本次仅见于XT243钻孔, 顶板标高为-16.25m, 厚度为1.3m。
Ⅳ1-1 灰绿~灰黄色粉质粘土( Q3)
局部褐黄、 褐灰、 灰色, 可塑偏硬~硬塑, 局部近可塑状。土质较均匀, 切面稍粗糙, 有油脂光泽, 含少量氧化锈斑, 偶混少量小砾石和胶结块。底部粉土含量高或夹粉细砂微薄层, 局部近粘质粉土。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分布较少, 主要分布于拟建区域西段1000m范围内, 其它区域也有零星分布, 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0~21击。
Ⅳ1-2 灰~灰黄色粉质粘土( Q3)
局部褐黄、 灰绿色, 饱和, 软塑~可塑。土质较均匀, 切面较光滑, 含少量氧化晕斑和黑色腐植物, 夹少量粉细砂薄层, 局部粉土含量高。无摇震反应, 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等。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3~9击。
Ⅳ3 灰绿~灰黄色粉质粘土混砂砾( Q3)
饱和, 可塑偏硬~硬塑。含大量石英颗粒和小砾石, 无摇震反应, 局部为砾石混粉质粘土。
Ⅳ4 灰~灰黄色粉细砂( Q3)
饱和, 密实, 局部为中密状。砂质纯, 颗粒均匀, 含云母碎片, 偶夹粉质粘土微薄层, 局部粉质粘土夹层较多, 土性为粉细砂夹粉质粘土。局部层中发育有透镜体Ⅳ4t, 土性为灰色粉质粘土夹粉细砂。该层在拟建场地内分布广泛, 仅在基岩浅埋区缺失。顶板标高一般为-27.82m~-42.90m, 厚度未揭穿, 已经揭露厚度30~40m, 近岛或基岩发育处变薄, 甚至缺失。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30~>50击, 局部16~26击。
Ⅳ4t 灰色粉质粘土夹粉细砂( Q3)
饱和, 可塑~可塑偏硬。土质不均匀, 切面较粗糙, 含少量贝壳碎片, 一部分为粉质粘土, 夹少量粉细砂薄层, 大部分夹较多粉细砂薄层或混粉细砂, 粉细砂含量一般为20~40%, 局部近粉细砂夹粉质粘土。该层呈透镜体状发育在Ⅳ4灰~灰黄色粉细砂层中, 由于部分钻孔中该层埋藏较深, 可能影响基桩布置和桩长的选择, 应引起设计的重视。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0~25击。
Ⅳ5 杂色中粗砂( Q3)
饱和, 稍密~中密。成份以石英、 长石为主, 混少量粘性土。该层在拟建区内分布不稳定, 一般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
Ⅴ2 杂色粉质粘土( Q3)
颜色以灰黄、 灰绿、 褐黄色为主, 饱和, 硬塑。土质稍均匀, 切面粗糙, 含氧化晕斑, 混较多小碎砾与砂颗粒, 偶含小碎石, 局部粉土含量较高, 近粘质粉土, 摇震无反应, 韧性中等, 干强度中等。顶板标高一般为-12.88m~-74.45m, 厚度未揭穿。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为17~33击。
Ⅴ3 灰绿~褐黄色粘性土混砂砾( Q3)
饱和, 硬塑。土质不均匀, 切面粗糙, 含氧化晕斑, 混较多小砾石及石英、 长石颗粒, 含量约10~20%, 粒径一般1~3mm, 最大5~7mm。局部砂砾含量高, 近砂砾混粘性土。无摇震反应。厚度一般为0.5m~4.0m。实测标贯击数一般为21~37击, 局部大于50击。
Ⅴ3t 杂色砂砾混粘性土( Q3)
饱和, 密实。土质不均匀, 颗粒不均匀, 粒径一般2~6mm, 个别为小碎石, 粒径为1.0~1.5cm。混较多粘性土, 粘性土含量一般为10~30%。该层一般呈透镜体状零星分布在Ⅴ3 灰绿~褐黄色粘性土混砂砾层中, 实测标贯击数一般为23~38击, 局部大于50击。
Ⅵ1-1 花岗岩强风化层( γ52( 3) )
杂色, 以灰黄、 浅灰白为主, 偶有浅灰绿色, 饱和~稍湿, 较硬~硬。原岩结构可辨, 矿物成分已严重风化变异, 见铁锰质渲染。局部风化程度很高, 已风化成粘性土混砂砾状, 近全风化层, 局部区域风化程度较弱, 结构清晰, 但岩芯用手掰或小锤轻击即呈碎块或砂土状, 底部趋坚硬, 呈碎块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 大锤明显反弹, 合金钻具钻进困难。该层顶板起伏大, 标高一般为-5.59m~-73.50m, 厚度一般为0.2m~2.0m, XT185处较厚, 达7.0m。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一般大于或远远大于50击。
Ⅵ2-1 花岗岩中等风化层( γ52( 3) )
颜色以浅肉红色和浅灰白色为主, 偶有浅灰绿色, 坚硬。全晶质中粗粒结构, 块状结构, 玻璃光泽, 见正长石、 石英、 黑云母等矿物。一般上部节理裂隙较发育, 沿裂隙面风化较明显, 并见褐色铁锰质渲染现象, 岩芯较破碎, RQD为30~50%不等, 局部近碎石状强风化层。向下风化程度渐减弱, 节理裂隙不甚发育, 节理面偶见褐色铁锰质浸染现象, 岩石断面新鲜, 岩芯较完整, RQD为70%以上。该层顶板起伏大, 标高一般为-7.85m( XT244) ~-70.59m( XT151) , 厚度未揭穿。花岗岩中等风化层饱和密度平均值为2.59 g/cm3, 中等风化层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frk为107.8 MPa, 属坚硬岩。
有关的地质剖面图详见设计图纸。
(3)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设计参数推荐值等
拟建工程区域各单元体土层的浅部地基土承载力估算表见表3.1-3, 桩基设计参数推荐值表见表3.1-4,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汇总表见表3.1-5。
浅部地基土承载力估算表 表3.1-3
土层名称
固结快剪
标 准 值
压 缩
模 量
Es0.1~0.2
( MPa)
标准贯入
击数N
( 击)
地基
承载力设计值
fd ( kPa)
地 基
承载力
特征值
fak( kPa)
Фk ( °)
Ck ( kPa)
Ⅰ1灰黄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24.0
10.0
3.2
<1
40
30
Ⅰ1t灰黄~灰色粉细砂
35.5
2.0
6.1
<1~5, 局部6~9
80
65
Ⅱ1灰黄色粉质粘土夹粉砂
30.5
8.0
5.6
1~3
65
50
Ⅱ2灰黄~灰色砂质粉土
30.0
8.0
7.5
1~6, 个别8~10
75
60
Ⅱ3灰黄~灰色粉细砂
34.5
1.5
7.4
2~8
85
70
Ⅲ1-1灰黄~灰色淤泥
11.0
12.0
2.0
<1
40
30
Ⅲ1-2灰黄~灰色淤泥质粘土
14.0
13.0
2.5
<1~2
65
50
Ⅲ2灰黄~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22.0
11.0
3.1
<1~3
75
60
Ⅲ3灰黄~灰色粉细砂
34.5
2.0
7.3
3~9, 局部10~14
100
80
Ⅳ1-1 灰绿~灰黄色粉质粘土
21.0
36.5
6.6
10~21
170
135
桩基设计参数推荐值表 表3.1-4
土层序号
土层名称
土 层
埋 深
(m)
标贯
击数
(击)
预 制 桩
灌 注 桩
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f (kPa)
桩端极限阻力标准值
qR (kPa)
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f (kPa)
桩端极限阻力标准值
qR (kPa)
Ⅰ1
灰黄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0.0~10.0
<1
10
8
Ⅰ1t
灰黄~灰色砂质粉土
0.0~10.0
<1~5, 个别6~9
10
8
Ⅱ1
灰黄色粉质粘土夹粉砂
0.0~3.0
1~3
10
8
Ⅱ2
灰黄~灰色砂质粉土
0.0~5.0
1~6, 局部8~10
15
12
Ⅱ3
灰黄~灰色粉细砂
0.0~10.0
2~7
15
12
Ⅲ1-1
灰黄色淤泥
10.0~25.0
<1
15
12
Ⅲ1-2
灰黄~灰色淤泥质粘土
10.0~35.0
<1~2
25
20
Ⅲ2
灰黄~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0.0~20.0
<1~3
20
16
Ⅲ3
灰黄~灰色粉细砂夹粘性土
5.0~30.0
3~9, 局部10~14
35
30
Ⅳ1-1
灰绿~灰黄色粉质粘土
15.0~25.0
10~21
70
56
Ⅳ1-2
灰~灰黄色粉质粘土
20.0~30.0
3~9
40
32
Ⅳ4
灰~灰黄色粉细砂
25.0~65.0
30~>50, 局部16~26
90~100
4500~5500
60~72
Ⅳ4t
灰色粉质粘土夹粉细砂
50.0~60.0
10~25
55
3000
44
Ⅳ5
杂色中粗砂
50.0~55.0
100
Ⅴ2
杂色粉质粘土
60.0~66.0
17~33
100
4500
80
Ⅴ3
灰绿~褐黄色粘性土混砂砾
55.0~60.0
21~37, 局部>50
100
5000
80
Ⅴ3t
杂色砂砾混粘性土
30.0~50.0
23~38, 局部>50
90~105
5500~6500
72~84
Ⅵ1-1
杂色花岗岩强风化层
15.0~60.0
>50或远远>50
100~115
8000~10000
80~92
Ⅵ2-1
浅肉红色花岗岩中等风化层
≥1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汇总表 表3.1-5
图3.2-32 地质剖面图
3.1.5地震: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 , 拟建工程所在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1.6设计船型:
本工程设计代表船型详见下表。
集装箱码头设计船型主尺度表 表3.1-6
船舶吨级
船型主尺度( m)
载箱量
( TEU)
备 注
DWT(t)
总长
型宽
型深
满载吃水
150000
367
51.2
29.9
16.0
11001~15500
水工结构设计船型
1 0
367
48.2
29.7
15.5
9501~11000
100000
346
45.6
24.8
14.5
6631~9500
干线
70000
300
40.3
24.3
14.0
5651~6630
干线
50000
293
32.3
21.8
13.0
3501~5650
干线
1000
90
15.4
6.8
4.8
<200
支线
3000
106
17.6
8.7
5.8
201~350
支线
5000
121
19.2
9.2
6.9
351~700
支线
10000
141
22.6
11.3
8.3
701~1050
支线
3.2设计标准
本工程水工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建筑物安全等级如下:
( 1) 集装箱码头: 安全等级为一级;
3.3设计荷载
本工程集装箱码头设计荷载为:
1.恒载: 建筑物结构自重。
2.工艺荷载:
( 1) 均布荷载: 30kN/m2。
( 2) 岸桥轨道内考虑临时堆箱一层或堆放3~4层舱盖板。
( 3) 集装箱装卸桥荷载:
码头岸桥轨距为30m, 基距为14m, 轮距为1.2m, 轮数为10个/支腿, 轮压荷载见下表。
集装箱装卸桥荷载表 表3.3-1
岸桥起重量( t)
80
115
岸桥自重( t)
2514
2835
轮压(t)
( 垂直轨道)
工作状态
( 20m/s)
海侧
90
105
陆侧
103
110
非工作状态
( 55m/s)
海侧
112
123
陆侧
167
180
非工作状态
( 70m/s)
海侧
158
170
陆侧
215
233
水平力( 非工作状态) (t/rail)
垂直大车轨道的水平力
276
270
平行大车轨道的水平力
361
372
Ⅱ标段码头第一至第五分段采用80t岸桥荷载设计; 第六至第十七分段采用115t岸桥荷载设计。
( 4) 流动机械荷载
a. 集卡: 详见荷载规范表C.0.29,荷载代号Tr-60。
b. 陆侧轨后AGV: 轴距8.8m,轮距2.48m,每轴2轮, 最大轮压284.3kN。
3.施工荷载 2.5kN/m2
4 船舶荷载:
船舶系缆力控制标准值为: kN;
船舶撞击力控制标准值为: 2×1287=2574 kN。
5.波浪力及水流力:作用在桩上的波浪力按《海港水文规范》( JTJ 145-2- ) 第8.3条计算, 水流力按《港口工程荷载规范》( JTS 144-1- ) 第13.0.1条计算。
6.地震荷载:
根据《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S146- ) 进行计算。
4.结构型式
4.1集装箱码头结构型式
本标段码头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 宽37m, 排架间距为12m, 每榀排架10根桩, 4个现浇桩帽节点, 其中海侧轨道梁和陆侧轨道梁下的桩帽节点下各设置3根直径1.5m钢管桩, 其余2个桩帽节点下各设置2根直径1.3m钢管桩。为提高码头纵向刚度, 部分分段增设了纵向叉桩。桩尖进入Ⅳ4灰黄色粉细砂层。
当码头采用80t岸桥时, 其分段中预制轨道梁高2.4m, 当码头采用115t岸桥时, 其分段中预制轨道梁高2.6m, 其余上部结构相同。码头上部结构由现浇桩帽和预制安装预应力横梁、 纵梁、 轨道梁、 面板及现浇混凝土面层组成, 纵横梁为等高连接。
码头现浇桩帽和预制横梁、 轨道梁、 纵梁及预制面板均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其中预制部分采用预应力混凝土( 部分小跨度板为普通混凝土) , 码头现浇面层采用C35普通混凝土。
4.2码头附属设施
1.码头护舷
本标段码头排架间距为12 m。根据设计船舶靠泊速度, 经计算, 本工程主靠船设施为1700H鼓型橡胶护舷( 二鼓一板标准反力型) 及配套防冲板, 隔跨布置。为避免小型船舶靠泊时直接冲撞码头结构, 在无鼓型橡胶护舷的码头排架上竖向布置400H超级拱型橡胶护舷(标准反力型)。
2.系船柱
集装箱码头面间隔设置 kN和1000kN圆底盘单面挡檐铸钢系船柱,其中 kN系船柱一般间距为24m。
3.钢轨
根据总平面布置及装卸工艺的要求, 本工程设计采用2条A150钢轨, 本标段钢轨总长度为2×1429 m。为满足大型集装箱装卸桥高效率运转的要求, 钢轨锚固系统采用锚固可靠、 维修量少的连续钢垫板并焊接无缝钢轨的型式。待装卸桥运行一段时间后, 应重新调校安装扣件, 将安装扣件调校后, 轨道槽内用沥青混凝土充填。
4.装卸桥配套基础
为满足装卸桥防风、 检修等要求, 在码头面上布置有锚碇座、 防风拉索座及顶升座基础, 钢轨两端布置有车挡预埋件等相应基础设施。
5.整机上岸
为满足港区集装箱装卸桥及陆域大型设备整机上岸要求, 本标段码头设置3个整机上岸位置, 该区域设置活动护轮坎, 可在整机上岸前拆除, 在上岸后重新安装。
6.其它设施
在码头前沿设置高压接头电箱、 低压电箱、 船用供电箱、 供水口、 通讯接口等设施, 在码头与驳岸连接处有水、 电、 通信等共用的管廊。具体布置详见施工图阶段的码头平面布置图和各相关专业图纸。
5.施工技术要求
5.1施工时应遵守的规范、 标准
1) 国家和行业颁布的现行有关设计、 施工标准、 规范。
2) 中国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 )。
5.2桩基工程
5.2.1基桩制作
( 1) 材质
Ⅱ标段除了码头西端防撞桩采用Q345B以外, 其余基桩材质均采用Q345( 耐海水腐蚀钢) ,钢材的化学成分和技术性能指标见表5.2-1和5.2-2。
耐海水腐蚀钢化学成分要求( % ) 表5.2-1
C
Si
Mn
P
S
Cu
Cr
Mo
Nb
技术
要求
≤0.12
≤1.00
≤1.50
≤0.03
≤0.02
≤0.40
≤1.30
≤0.30
≤0.10
耐海水腐蚀钢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表5.2-2
拉伸试验
180°弯曲
试验 b≥20mm
V型冲击试验
屈服强度
( MPa)
抗拉强度 ( MPa)
延伸率δ5
( %)
d弯心直径
a试样厚度
试验温度( ℃)
冲击功( J)
≥325
≥470
≥22
d=3a, 完好
0
≥34
( 2) 制作要求
钢管桩的焊缝可采用螺旋焊缝, 钢管桩的制作及验收技术要求, 均应遵照《港口工程桩基规范》( JTS 167-4- ) 中的相关要求。
5.2.2锤击沉桩
本标段基桩桩型包括Ф1200mm钢管桩( 西端防撞桩) 、 Ф1500mm钢管桩、 Φ1300mm钢管桩, 其制作要求详见桩位图和桩结构图有关说明, 另外尚应注意下列几点:
( 1) 测量基点要定期复核、 检查, 及时校正。
( 2) 沉桩准备工作
a. 施工前承包商应先复核本工程的坐标是否同施工图设计相符, 经确认后方可正式打桩。
b. 碰桩验算: 接岸结构承台斜顶桩深入到码头区域, 影响范围较大, 在沉桩之前应实测桩位并进行碰桩验算, 确保码头基桩避开承台斜顶桩。
c.沉桩顺序: 码头分标段施工时, 各标段衔接处, 沉桩顺序应合理安排, 避免个别基桩无法施工的情况发生。
d.本工程在接岸结构施工时在板桩墙海侧抛填有10~40kg的块石护底, 宽度为20m左右, 厚度5~6m。码头沉桩之前应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 避免块石对码头沉桩产生不利影响, 确保码头沉桩施工顺利。
( 3) 基桩在施工中应按规范要求做好沉桩记录, 并复测实际桩位与设计桩位的偏差, 出现下列情况及时通知有关各方, 共同协商解决。
a) 桩的偏位超过规范要求时。
b) 桩身、 桩顶破坏时。
c) 沉桩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
( 4) 本工程基桩施工时应选择风浪较小的良好天气进行。沉桩后应及时夹围囹, 并设临时防撞警示装置, 以策安全; 当可能遇到台风袭击时, 对已沉好桩而未浇注混凝土的桩基均应采取固定措施, 要求纵、 横向基桩连成整体, 防止基桩损坏。
( 5) 施工时, 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防腐涂层, 不得破坏管桩的防腐涂层。若有损坏, 应及时修补。
( 6) 码头停锤标准
a) 摩擦桩: 以标高控制为主, 贯入度作为校核。采用D-160三档油门时, 最后100mm贯入度≤3mm/击, 距离设计标高≤1.0m, 总锤击数大于1500击能够停锤; 若最后100mm贯入度≤3mm/击, 距离设计标高>1.0m, 应及时与设计联系。
b) 端承桩: 以贯入度为主, 标高控制作为校核。采用D-160三档油门时, 当基桩接近设计高程时, 如贯入度突然明显减小, 应继续锤击50击, 平均贯入度≤2mm/击, 可停锤。如基桩到达设计高程, 贯入度仍较大时应继续锤击, 若打低设计高程0.2m时贯入度仍较大, 应及时通知设计。
( 7) 沉桩允许偏差( 平面) :
本工程沉桩允许偏位如下:
a) 码头打入桩: 200 mm。
5.2.3 桩芯混凝土施工
码头打入桩基桩上部的桩芯混凝土采用C35普通混凝土( 添加适量膨胀剂) 。桩芯混凝土宜在浇注桩帽节点下节点混凝土之前采用导管法连续灌注完成。桩芯混凝土不得采用水下混凝土。
5.3混凝土工程
本标段码头结构中的现浇桩帽、 预制靠船构件、 预制现浇横梁、 预制现浇纵梁系和预制面板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现浇面层和桩芯混凝土采用普通混凝土。现浇桩帽必须根据施工工艺进行分层浇筑。
5.3.1混凝土工程
5.3.1.1高性能混凝土
(1)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a)本工程采用的高性能混凝土, 除应具有高耐久性, 高抗氯离子渗透性, 高尺寸稳定性外, 尚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和较高强度。
b)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优质水泥、 级配良好的优质骨料, 同时掺加优质掺合料和水泥匹配的高效减水剂。
c)高性能混凝土除应符合本技术要求外, 尚应符合《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和《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2)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
a)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指标应符合如下要求:
胶凝材料: ≥400 kg/m3
水胶比: ≤0.35
坍落度: ≥120 mm
强度等级: ≥C45
抗氯离子渗透性: ≤1000库仑
b)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宜选用标准稠度低、 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中热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细骨料宜选用级配良好、 细度模数在2.6~3.2的中粗砂。
粗骨料宜选用质地坚硬、 级配良好、 针片状少、 空隙率小的碎石, 其岩石抗压强度宜大于100 MPa, 或碎石压碎指标不大于10%。
减水剂应选用与胶凝材料相匹配的坍落度损失小的高效减水剂, 其减水率不宜小于20%。
(3)配合比设计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试验-计算法, 其配制强度的确定原则应与普通混凝土相同。
b)胶凝材料浆体体积宜为混凝土体积的35%左右。
c)应经过试验确定最佳砂率。
d)应经过降低水胶比和调整掺合料的掺量使抗氯离子渗透性指标达到规定要求。
(4)其它要求
a)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 施工等应符合《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