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归去来兮辞》.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9266445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归去来兮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归去来兮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本文档共3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1、课题:归去来兮辞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课时:3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归去来兮辞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5第二单元第4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抒发了作者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一要掌握文言文常识,二要体会作者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 2.归去来兮辞中表现出的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可以给学生正面的影响。另外积累文中文言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言文。再有,通过本篇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陶渊明有更深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和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常识; (2)理解作者

2、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 活的积极精神;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感知;自主预习,明确不懂之处;合作探究,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更深地理解 文中思想;教师点拨;作业练习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陶渊明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学生们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识,学习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陶渊明,大家也并不陌生,早在初中之时就接触过了,关于陶渊明的隐士思想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很多关于基础性知识的问题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能自己解决

3、在课堂上主要帮助学生梳理和实记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和学习陶渊明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 学习文言文,梳理和掌握积累文言常识是重点,另外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感知全文内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前预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3.活动策略:课前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课中设置疑问,小组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1)梳理文言知识; (2)理解全文的思想内容; (3)体会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和其隐士情怀。 2.教学难点: “聊乘

4、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通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营造世外桃源的清净情景。 回忆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志趣,以更好的了解归去来兮辞里表现的隐士情结。 2.介绍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在课文下的注释勾画相关内容,笔记注释里没有的内容。 知事论文章;积累文学常识。 3.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分组朗读课文,相互检查有没有读准字音。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校准字音。 4.分别读悟第1、2、3、4段。 设计问题:(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2)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3)抵家时的

5、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4)第3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5)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板书要点。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各小组补充。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及其隐士情怀。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5.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文言知识。 小组合作梳理文言知识 积累文言知识 6.总结课文内容 回顾课文内容 巩固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7.课外作业 完成课后联系1、3题; 完成全优设计上的相关练习题。 课后练习 进一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言常识的把握和积累

6、 七、教学评价设计 对文言常识的把握和积累:优、良、中、差。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优、良、中、差。 对陶渊明思想的认识:优、良、中、差。 八、板书设计 归家之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表层原因) 归家之乐:家庭、生活、邻里、劳动、室内、室外 隐士情怀 九教学反思 本课以老师点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为主进行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预习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没有很好的参与进去,课堂气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今后定当加强对学生预习的监督。另外,对学生的展示评价不够,没有很好的指出他们的足与不足,点拨也不到位,往后的教学中定要不断加强。 最后,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表现的是陶渊明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我很惊奇的发现我的学生们竟然能很准确地把握这一思想,哈说得头头是道,非常好。突然觉悟,有时是我们太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小小年纪的他们也能悟出大道理。往后定当多给他们机会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