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性别对哮喘发病年龄的影响.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266438 上传时间:2025-03-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性别对哮喘发病年龄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性别对哮喘发病年龄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性别对哮喘发病年龄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性别对哮喘发病年龄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性别对哮喘发病年龄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性别对哮喘发病年龄的影响【摘要】 目的:探究支气管哮喘患者首次喘息以及首次喘息以前慢性咳嗽的发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方法:选择200303/200312期间我院呼吸科和儿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连续230例不吸烟的普通哮喘患者,进行临床问卷调查. 问卷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首次喘息发作时间、首次喘息发作前有无慢性咳嗽、慢性咳嗽的持续时间等. 结果:在22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女性慢性咳嗽高峰出现在成年后,男性发病高峰则在幼儿期. 哮喘患者发病年龄与首次喘息前的慢性咳嗽时间呈正相关, 女性慢性咳嗽的发病率较男性高. 结论:在哮喘的发病年龄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性激素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2、关键词】 哮喘;慢性咳嗽;男性;女性;喘息;问卷调查 0引言 喘息和慢性咳嗽是哮喘的主要症状. 多数资料认为哮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无显着差异1,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男女哮喘发病年龄不同2-3,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者哮喘发病率增高4 . 因此,哮喘的发病是否存在性别与年龄差异,目前尚无定论.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试图对哮喘的发病年龄和性别差异进行探究. 1对象和方法 对象选择200303/200312我院呼吸内科和儿科门诊及住院的连续226(男131,女95)例不吸烟哮喘患者,年龄376岁, 哮喘病程68 a. 所有对象都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2002年颁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确定的诊断标准5,临

3、床上有反复发作的喘息. 咳嗽持续时间3 wk判定为慢性咳嗽6. 方法询问病史填入调查表. 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首次喘息发病年龄;首次喘息发作前有无慢性咳嗽症状. 如有,则询问咳嗽持续时间. 为尽可能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问卷调查表相关内容由经过培训而又不了解研究目的的接诊医师逐项填写,并随即对10%的患者由另一医师进行问卷复核. 在回收的230份问卷调查中4份问卷调查表因为漏写咳嗽持续时间和联系电话而被剔除,226份为有效调查问卷.统计学处理: 对有效问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统计,对慢性咳嗽时间与咳嗽喘息发病年龄进行Ke

4、ndall相关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P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发病率的性别差异女性和男性慢性咳嗽的发生率分别为%和%, 女性哮喘患者在首次喘息前出现慢性咳嗽的频率高于男性,前者是后者的倍. 哮喘发病年龄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的发病年龄差异在首次喘息前有慢性咳嗽的89例哮喘患者中,男女年龄分布无差异,男性发病年龄小,%的男性出现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的年龄小于16岁,中位数为13岁;而女性发病年龄大,%的女性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的慢性咳嗽发生在1650岁,中位数为29岁(表2). 表1喘息前慢性咳嗽哮喘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构成 表2哮喘患者

5、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发病年龄的性别差异 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发病年龄的性别差异与慢性咳嗽发病年龄的性别差异相似,在226例普通哮喘患者中, 男女入组年龄无显着差异(2=, P=,表3),然而首次喘息的发病年龄有明显的性别差异(2=, P=). 男性哮喘患者喘息发生年龄较小,16岁以下者占%,中位数为18岁;女性喘息发生年龄较大,1650岁发病者占%,中位数为29岁(表4). 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时间的影响因素 性别对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时间的影响男性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持续时间为240(中位数M=8)mo;而女性咳嗽持续时间则为1216(M=3) mo,但是男女首次喘息前咳嗽持续时

6、间无明显差别. 表3哮喘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构成 表4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发病年龄的性别差异 慢性咳嗽时间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慢性咳嗽时间呈偏态分布(240 mo, M=4 mo),慢性咳嗽的发病年龄亦呈偏态分布,慢性咳嗽和首次喘息的发病年龄均与咳嗽持续时间呈正等级相关,即慢性咳嗽组哮喘患者出现慢性咳嗽和首次喘息症状的年龄越大,则慢性咳嗽的时间越长,但喘息发病年龄和慢性咳嗽发病年龄无等级相关. 3讨论 我们发现,女性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的患病率高于男性,而且咳嗽和喘息的发病年龄比男性大,高峰出现在成年. 但首次喘息以前的慢性咳嗽时间不受性别影响. 两者首次喘息以前的慢性咳嗽时间均随发病年龄的增大而延

7、长. 关于试验设计本研究尽管设计上具有前瞻性,但是数据资料的收集为回顾性. 因此,在数据采集过程不能排除可能存在的信息偏差,如记忆偏差. 然而,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大,包括各年龄段的哮喘患者. 样本收集具有连续性,避免了人为的病例选择偏差.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同时问卷调查表的相关内容由经过培训而又不了解研究目的的接诊医师逐项填写,并随即对10%的患者由另一医师进行问卷复核, 这样就尽可能地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另外,国内大量报道表明现在青春期有提前趋势7,所以我们将成年人的划分标准提前至16岁,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性别对慢性咳嗽和喘息的影响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的慢性咳嗽

8、最可能是咳嗽变异性哮喘或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表现,是哮喘的早期阶段8. 本结果显示女性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患病率是男性的倍,提示性别可能是影响慢性咳嗽发生的因素 之一. 此外,两性哮喘症状的发病年龄也存在显着的差异,男性慢性咳嗽与喘息的发病年龄小,而女性发病年龄较大,与国外报道的成年女性慢性咳嗽的发病率较高9、哮喘症状发生在青春期,而男性则发生在成年以前10-11的结果相符. 女性哮喘患者慢性咳嗽较男性多见,可能与女性的咳嗽敏感性较高有关. 因为有报道健康女性对由酒石酸12或辣椒素13诱导的咳嗽反射较男性高,慢性咳嗽的女性患者辣椒素和枸橼酸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大约是男性的2倍10. 这种差

9、异可能与女性气道内快适应牵张感受器和C传入神经纤维易于激惹或其心理素质不同于男性有关14. 女性哮喘患者慢性咳嗽和喘息的发病年龄比男性大,可能是两性性激素的不同造成的,因为本研究以不吸烟作为哮喘患者的入选标准之一,吸烟对慢性咳嗽性别差异的影响已被排除,但性激素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向喘息的转变时间受发病年龄的影响约三分之一的普通哮喘患者在首次喘息前存在慢性咳嗽,咳嗽持续时间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大而延长. 气道阻塞程度与气道炎症强度和平滑肌收缩能力或数目相关15,气道阻塞程度16影响慢性咳嗽时间. 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处于发育阶段的幼儿呼吸道P物质和相应NK1受体的表达增加,

10、神经系统放大了气道炎症17,气道阻塞程度高,慢性咳嗽较快转变为喘息. 老年人脑血管疾病和退化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增加,气道平滑肌收缩能力下降18,气道阻塞程度轻,所以慢性咳嗽向喘息的转变时间长. 综上所述,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性别是哮喘发病年龄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性激素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致谢我院儿科刘兴元、郑惠芬医师、呼吸科杨忠民、王岚、张敏、余莉和刘瑞麟医师完成了部分调查表的采集,李春波副教授和兰洋博士分别在医学统计和英文写作中给予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6版. 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 2001:822 Hsu JY, King SL, Kuo

11、 BI, et al. Age of onse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thmaJ. Respirology,2004,9(3):369-3723 Cagney M, MacIntyre CR, McIntyre PB, et al. Childhood asthma diagnosis and use of asthma medicationJ. Aust Fam Physician,2005,34(3):193-1964 Barr RG, Wentowski CC, Grodstein F, et al. Prospective study of pos

12、tmenopausal hormone use and newly diagnosed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rch Intern Med, 2004,23;164(4):379-3865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0):132-1386 Irwin RS, Madison JMAnatomical diagnostic protocol in evaluating chronic cough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gastroeso

13、phageal reflux diseaseJAm J Med, 2000, 108: 126S-130S7 庄欠刚,赵文耀,马祖艳,等. 沂蒙山区健康青少年青春期性发育状况调查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3): 154-1568 Wei WL, QIU ZM, L HJ, et al.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chronic cough in asthmatic patientsJ. Chin Med J,2004,117(11):1726-1728.9 Cerveri I, Accordini S, Corsico A, et al. Chronic c

14、ough and phlegm in young adultsJ. Eur Respir J, 2003,22(3):413-41710 Kastelik JA, Thompson RH, Aziz I, et al. Sexrelated differences in cough reflex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ugh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7): 961-96411 Mandhane PJ, Greene JM, Cowan JO, et al. Sex differences

15、i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onset wheez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2(1):45-5412 Fujimura M, Sakamoto S, Kamio Y, et al. Sex difference in the inhaled tartaric acid cough threshold in nonatopic healthy subjects J. Thorax, 1990,45:633-634.13 Hwang SW, Cho H, Kwak J, et

16、al. Direct activation of capsaicin receptors by products of lipoxygenases: endogenous capsaicinlike substanc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0, 97(11): 6155-616014 Parker JM, Guerrero ML. Airway function in women: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cough, and vocal cord dysfunctionJ. Clin Chest Med, 2004

17、25(2):321-33015 Zhou L, Li J, Goldsmith AM, et al. Human bronchial smooth muscle cell lines show a hypertrophic phenotype typical of severe asthma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 169(6):703-711.16 Koh YY, Park Y, Jeong JH, et al. Relationship of wheezing to airflow obstruction in asthmatic chil

18、dren and a history of coughvariant asthma J. J Asthma, 2002,39(4):307-31417 Piedimonte G. Contribution of neuroimmune mechanisms to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remodeling during and after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J.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3, 22(2 Suppl):S66-S7418 Ramsey DJ, Smithard DG, Kalra L. Early assessments of dysphagia and aspiration risk in actue stroke patients J. Stroke, 2003,34(5):1252-125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