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孔乙己-第三学时.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258098 上传时间:2025-03-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第三学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孔乙己-第三学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课时 一、练习巩固: 1、掌柜忽然说:“孔乙己持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衔接上文(“没有他,他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2、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和记叙方法?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夜晚”,“再打折了腿”,不只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实质和罪恶:培养严酷的统治者。 侧面描写;插叙。   3、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示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倒霉遭遇来看,死亡是必定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5、概括中心思想:   《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实质,同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倒霉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6、小说的故事线索是什么?   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布置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7、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即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轻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倒霉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示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   8、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   9、你认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讪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总之,他是一个可笑可怜可悲可气的多余人。   10、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11、小说主要运用了那些表示手法? ⑴对比手法:   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对比,凸现其性格特征与倒霉遭遇。   科举缺席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邻舍小朋友与大人的对比,提示封建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而变得冷漠。   ⑵以乐境写悲剧,更显其悲。      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      小伙计的笑──是和和,是解脱。      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是聊以自慰。      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不明事理。      掌柜的笑──是自私卑鄙,势利无情。   这些笑声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标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⑷多处运用细节描写      青白──在半饥饿状态中延续生命;      红──被人揭短的尴尬难堪;      灰──内心痛苦被击中的窘迫;      黑──精神肉体受摧残后没有一丝活气。   便排出九文大钱。排──表示孔乙己对短衣帮的嗤之以鼻与心情的得意。   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笼──表示孔乙己穷于招架的痛苦。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绽──表示青筋凸起,清楚可数。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与先前的“排”形成鲜明对比,表示孔乙己生路被断的可 二、延伸拓展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