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集体备课教案
编制教师: 龚凡华 授课教师 龚凡华 授课总节数 1 年级 班
学习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2、 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 引导学生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
1、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
2、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探究本文论述内容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
学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我完善
一、 复习导入
1、课文中“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 整理文章结构
1、速读课文,找出揭示论题的句子、观点句、关键句,写提纲,讨论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可以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方面归纳。
第一部分(1—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又可以分为三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6—10段)分析试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自己的学习亲生体验为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整理文本思路
提示:提出问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为什么提出这个话题,“中国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怎样“格物”→提出希望,明确观点。
三、 合作学习,探究文体特点
1、回顾全文,看作者是怎样步步紧逼,运用那些事例和道理来揭示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的。
教师出示图表,学生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作者列举了很多的事例,那么请同学们想想文中列举大量的事例有什么好处呢?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2、学习论证方法
文中作者选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大家还知道哪些其他的论证方法?
提示: 讲道理、摆事实。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 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例,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的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3、分析语言
一篇成功的议论文不仅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即它的论证过程要严密,它的语言也要求精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是论述严密的前提。我们以文章的第11、12段为例,你能找出作者用词准确的地方来吗?
提示:1、“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往往”,说话就绝对了。
2、“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一句中的“大都”。
四、 归纳小结
1、内容总结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课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2、 写作方法
3、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五、拓展延伸
报纸上有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议一议:问题出在哪里呢?
六、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便新授
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句,同时根据所学的议论文的知识通过讨论来归纳文章的结构
学生根据前面的归纳,再来整理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合作讨论解决表中的问题,在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生探讨出事例论证的好处
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或者是段落来加以说明
学生用圈点法找到关键词并讨论
学生概括总结
学生结合本课的内容来找出问题所在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提出问题)
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分析问题:讲道理、摆事实)
科学上要重视试验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揭示其真谛 (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领悟到“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还有归纳课文的中兴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