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05-18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副标题题号一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7小题,共34.0分)读“海口、吐鲁番、漠河、五道梁(海拔4415米,青海)”四地气温及降水量变化图,完成 1112题。 A B C D1. D图表示的是()A. 海口B. 吐鲁番C. 漠河D. 五道梁2. B图气候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纬度高B.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C. 地势高D. 临海,受夏季风影响大3. 如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19-20题。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4. 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夜晚地面辐射大幅增强B.
2、 .昼夜温差比无雾霾时较小C. .白天大气对流运动旺盛D.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5. 如图为“某月沿 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 11-12 题。该月份()A. 甲地盛行东北风B. 甲地盛行西南风C. 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D. 乙地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6. 读某地质时期冰川分布图,完成20、21题。与图示时期相比,现代()A. 陆地海岸线变长B. 我国1月0等温线南移C. 山地林线上限海拔上升D. 北大西洋暖流水温较低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7. 图中所表示的过程或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 大气吸收B. 大气散射C. 大气反射D. 大气逆辐射8. 大气
3、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 )A.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B. 反射作用的强弱与云层的多少及厚度呈反比C. 太阳可见光中的红、橙色光最容易被散射D. 可见光不会受到任何削弱,可以全额到达地面并被吸收9.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中( )A. 起主要作用的是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汽B. 实现了地面能量的“零散失”C. 降低了白天近地面的气温,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D. 地面辐射越强的地方,其大气的保温作用也越强10. 南亚地区多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B. 水利设施不完善C. 西南季风每年势力强弱不同D. 南面印度洋的水汽丰富11. 如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4、季风成因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一组是()A. B. C. D. 12.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市某季降水量等值线图(单位:mm)。M地与周边地区降水量差异及成因是 ( ) A. 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多受季风的影响强B. 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少受建筑物的阻挡,风力小C. 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多受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D. 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少地处平原,无法形成上升气流读下面“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6-18题。 13. 图中等值线为年等降水量线,a,b,c之间的关系为:A. aB. bcC. abD. b14. c等降水量线在酒泉南部弯曲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为:A. 河流B. 湖泊C. 山脉D. 城市15. 甲地比
5、乙地:A. 纬度高地势高B. 年太阳辐射量小C. 日照时间较短D. 气温年较差较大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据此回答2223题。16. 甲地气候类型为()A. 热带草原气候B. 热带沙漠气候C. 地中海气候D. 热带季风气候17. 下列关于乙、丙两地自然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乙地河流流量7月大于1月B. 丙地地形平坦开阔C. 乙地天然植被叶片常绿坚硬D. 丙地冬季常有较厚积雪图为“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18. 与甲地区相比,造成乙地区该种气候类型分布范围较狭窄的最主要因素是A. 纬度位置B. 洋流C. 海陆轮廓D. 地形19.
6、该气候类型在乙、丙两区域分布的最高纬度有较大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 海陆分布B. 海拔高低C. 山脉阻挡D. 大气环流20. 该气候区的农作物一般具有A. 耐高温干旱的特点B. 耐低温干旱的特点C. 喜高温多雨的特点D. 喜阴喜湿的特点21.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据此完成911题。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A. 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B. 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C. 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D. 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22. 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完成24-25题。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叙
7、述,正确的是()A. 丙气候类型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B. 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C. 乙气候类型分布在所有大洲上D. 丁气候类型在南美洲有分布23. 如图中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P、Q两地西侧均为海洋。读图,回答21、22题。Q地的气候类型是()A. 热带草原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D.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自然界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常用环流模式图来表示。读图完成小题。 24. 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甲、乙表示地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处代表陆地B. 环节代表水汽输送C. 环节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D. 人类活动对环节的影响最大25. 若该
8、图表示“低纬度大气环流圈”,甲、乙表示地表,则甲处的自然景观最可能是 ( )A. 热带雨林景观B. 热带草原景观C. 热带荒漠景观D. 热带季雨林景观26. 若该图表示“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则环节为( )A. 北太平洋暖流B. 秘鲁寒流C. 日本暖流D. 加利福尼亚寒流27. 读“某沿海地区气候资料图片(月降水量距平值等于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平均月降水量之差),完成11-12题。形成该地气候特征的原因主要是该地()A. 受赤道低压带长期控制B. 全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D. 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1】A【小题2】B【解析】本题主
9、要考查我国气候类型分布。读图可知,D图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集中于5-9月,为热带季风气候。选项中的城市,只有海口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故选A。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的分析。读图可知,B图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量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故选B。3.【答案】D【解析】解:读北半球亚热带某地2013年降水量逐月累加柱状图,降水量比较多的是11月、12月、1月,降水集中在冬季,是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 故选:D。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读北半球亚热带某地2013年降水量逐月累加柱状图,降水量比较多的是11月、12月
10、1月,由此判断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降水量逐月累加柱状图的判读和水循环的相关知识。4.【答案】B【解析】解:A、雾霾笼罩时,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大幅增强;故不符合题意 B、雾霾笼罩时,白天削弱了太阳辐射,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气温不会太低,昼夜温差变小;故正确 C、雾霾笼罩时,白天气温低,大气对流运动减弱;故不符合题意 D、雾霾笼罩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雾霾天气会使得大气中雾气增多,云雾增多会增大大气逆辐射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和影响5.【答案】C【解析】解:气
11、压带、风带随季节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各气压带、风带明显向北移动,说明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上述“某月”是7月,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分析乙是在30-40度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此时乙被高压控制,所以是炎热干燥的天气。 故选:C。地中海气候: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地区:地中海沿岸、南非、美国加州、智利西部、澳大利亚南部、开普敦;气候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分析乙是在30-40度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此时乙被高压控制,所以是炎热干燥的天气。本题以某月沿0经线海
12、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6.【答案】C【解析】解:由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变小,因此与图示时期相比,现代陆地海岸线变短;我国1月0等温线北移;山地林线上限海拔上升;北大西洋暖流水温较高,故C正确。故选:C。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13、本题以某地质时期冰川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7.【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A【解析】试题解析: 【小题1】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箭头判断大气的反射(一方向的射出和射入);大气吸收(无外射的剪头);大气散射(射向四面八方);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选D。 【小题2】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具有选择性;可见光几乎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但不是全额;当云层越厚,反射作用强,排除B;根据瑞利规律,波长越长,越不易散射,所以蓝光和紫光易
14、散射,红光不易散射。综上选A。 【小题3】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增温,晚上不断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图中看出,地面辐射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排除B;C项,描述的是大气的削弱作用;排除C;D项,前后逻辑关系出错,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越强。选A。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10.【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亚地区多旱涝的原因。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6-9月,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富,为南亚的雨季;西南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造成水旱灾害。故选C。11.【答案】B【解析】解:季风为东亚的西北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与气压带、
15、风带的移动无关季风和季风的形成都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有关;季风的形成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有关 故选:B 东亚地区,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所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而南亚地区,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所以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当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时,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本题以季风区地理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季风的分布与成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1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和降水的影响因素。读图,据等值线闭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判
16、读方法可知M地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多;原因是受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形成城市“雨岛效应”的结果。故选C。13.【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D【解析】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解答此题要注意天山的位置;天山的降水多来自于北冰洋和大西洋的降水,北部的降水量大于南部的降水量。该图为我国西北地区部分区域,图中两条b线之间区域数值应小于 b,a 城处于天山山地,故 ab。故选D。本题考查影响等降水线弯曲的因素。解答此题要注意天山的位置;天山的降水多来自于北冰洋和大西洋的降水,北部的降水量大于南部的降水量。我国降水量总规律是从东向西减小,所以b,年等降水量线在酒泉南部向西弯曲,说明弯曲处降水量比南北两
17、侧多,根据酒泉位置可以判断这里为祁连山,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地理相关知识点。甲处比乙处纬度高,但不一定地势高,甲地深居内陆,大陆性特征比乙地更显著,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大。故选D。16.【答案】【小题1】B【小题2】C【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特征判读。看图可知,甲地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其次是东北信风控制,无论受谁影响,都是降水少,所以甲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本题选B。 本题考查气候成因。据图判断,乙气候受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所以应为地中海气候;丙地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若在南半球,则河流流量7月大于1月,若在北半球,则河流流量1月大于7月。A
18、错误。只根据大气环流无法判断地形,B错误。地中海气候下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所以C正确。丙地是温带海洋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所以冬季不会有积雪,D错误。本题选C。18.【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A【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在甲地区和乙地区都是地中海气候,乙地区气候类型分布较窄的原因是在南美洲大陆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暖湿气流的深入,所以面积狭小。 【小题2】在非洲的西南地中海气候再向南是海洋,因为海陆分布原因,使南美地中海气候和非洲南部地中海气候分布的最高纬度有较大差异。 【小题3】地中海气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因此该气候区的农作物耐高温、耐旱
19、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不同地区的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和特点。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通过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考查该气候的形成原因、及非地带性差异的因素。地中海气候区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时,西风带南移至此气候区内,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潮湿的气流,加上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因此气候温和多雨。而夏季时,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向北移至此气候区内,气流以下沉为主,再加上沿海寒流的作用,不易形成降水,因此气候干燥炎热。本区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导致乙地区西海岸气温较低。21.【答案】C【解析】解:A、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所以城市空气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E的气压较高,对应的为
20、郊区,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错误; B、城市和郊区相比,无论昼夜温度都是城市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错误; C、由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正确; D、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错误。 故选:C。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读图分析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因此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 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
21、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受热,空气由G到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到E,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GHFEG。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2.【答案】B【解析】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甲气候1月气温在0C以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是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 故选:B。温带季风气候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亚欧大陆低压连成一片,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从北太副高压散发出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散发出来的西北季风影响本地,因风向切变符合季风
22、要求,故为季风气候。本题以四幅气候资料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23.【答案】B【解析】解:据图可知,Q地位于大陆西岸的40附近,并且受季节性盛行西风影响,故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故选:B。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24.【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D【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甲、乙表示地表,甲处
23、水汽蒸发,为海洋;环节代表水汽输送,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人类活动对环节的影响最大,如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等。正确答案选C。 【小题2】若该图表示“低纬度大气环流圈”,甲、乙表示地表,甲处气流上升,位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景观最可能是热带雨林景观。正确答案选 A。 【小题3】若该图表示“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环节为北赤道暖流、为日本暖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为北太平洋暖流。正确答案选 D。 考点:主要考查了“一图多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顺时针环流模式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海陆间水循环、大气环流和洋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27.【答案】C【解析】解:据图可知,该地冬季平均气温为0-15之间,故位于亚热带,并且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夏季风。 故选:C。本题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本题难度中等,只需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