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
1总则
1.0.1为使冷库设计满足食品冷藏技术和卫生要求, 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氨、 氢氟烃及其混合物为制冷剂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 以下简称为氨或氟制冷系统) , 以钢筋混凝土或砌体结构为主体结构的新建、 改建、 扩建的冷库, 不适用于山洞冷库、 装配式冷库、 气调库。
1.0.3冷库设计应做到技术先进、 保护环境、 经济合理、 安全适用。
1.0.4本规范规定了冷库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规范与国家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 应按国家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执
行。
1.0.5冷库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术语
2.0.1冷库: 采用人工制冷降温并具有保冷功能的仓储建筑群, 包括制冷机房、 变配电间等。
2.0.2库房: 指冷库建筑物主体及为其服务的楼梯间、 电梯、 穿堂等附属房间。
2.0.3穿堂: 为冷却间、 冻结间、 冷藏间进出货物而设置的通道, 其室温分常温或某一特定温度。
2.0.4冷间: 冷库中采用人工制冷降温房间的统称, 包括冷却间、 冻结间、 冷藏间、 冰库、 低温穿堂等。
2.0.5冷却间: 对产品进行冷却加工的房间。
2.0.6冻结间: 对产品进行冻结加工的房间。
2.0.7冷藏间: 用于贮存冷加工产品的冷间, 其中用于贮存冷却加工产品的冷间称为冷却物冷藏间; 用于贮存冻结加工产品的冷间称为冻结物冷藏间。
2.0.8冰库: 用于贮存冰的房间。
2.0.9制冷机房: 制冷机器间和设备间的总称。
2.0.10机器间: 安装制冷压缩机的房间。
2.0.11设备间: 安装制冷辅助设备的房间。
2.0.12冷却设备负荷: 为维持冷间在某一温度, 需从该冷间移走的热流量值。
2.0.13机械负荷: 为维持制冷系统正常运转, 制冷压缩机负载所带走的热流量
值。
2.0.14制冷系统: 经过管道将制冷机器和设备以及相关元件相互连接起来, 组成一个封闭的制冷回路, 制冷剂就在这个回路里循环吸热和放热。
2.0.15保冷: 为防止低温设备、 管道外表面凝露, 以减少其冷损失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3基本规定
3.0.1冷库的设计规模以冷藏间或冰库的公称容积为计算标准。公称容积大于 0m3为大型冷库; 0m3〜5000m3为中型冷库; 小于5000m3为小型冷库。
公称容积应按冷藏间或冰库的室内净面积( 不扣除柱、 门斗和制冷设备所占的面积) 乘以房间净高确定。
3.0.2冷库或冰库的计算吨位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G——冷库或冰库的计算吨位( t) ;
V1——冷藏间或冰库的公称容积( m3) ;
η——冷藏间或冰库的容积利用系数;
ρs——食品的计算密度( kg/m3) 。
3.0.3冷藏间容积利用系数不应小于表3.0.3的规定值。
表3.0.3冷藏间容积利用系数
公称容积( m3)
容积利用系数η
500〜1000
0.40
1001〜
0.50
〜10000
0.55
10001〜15000
0.60
>15000
0.62
注: 1对于仅储存冻结加工食品或冷却加工食品的冷库, 表内公称容积应为全部冷藏间公称容积之和; 对于同时储存冻结加工食品和冷却加工食品的冷库, 表内公称容积应分别为冻结物冷藏间或冷却物冷藏间各自的公称容积之和。
2蔬菜冷库的容积利用系数应按表3.0.3中的数值乘以0.8的修正系数。
3.0.4采用货架或特殊使用要求时, 冷藏间的容积利用系数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0.5贮藏块冰冰库的容积利用系数不应小于表3.0.5的规定值。
表3.0.5贮藏块冰冰库的容积利用系数
冰库净高( m)
容积利用系数η
≤4.20
0.40
4.21〜5.00
0.50
5.01〜6.00
0.60
>6.00
0.65
3.0.6食品计算密度应按表3.0.6的规定采用。
表3.0.6 食品计算密度
序号
食品类别
密度( kg/m3)
1
冻肉
400
2
冻分割肉
650
3
冻鱼
470
4
篓装、 箱装鲜蛋
260
5
鲜蔬菜
230
6
篓装、 箱装鲜水果
350
7
冰蛋
700
8
机制冰
750
9
其它
按实际密度采用
注: 同一冷库如同时存放猪、 牛、 羊肉( 包括禽兔) 时, 密度可按400kg/m3确定; 当只存冻羊腔时, 密度应按250kg/m3确定; 只存冻牛、 羊肉时, 密度应按330kg/m3确定。
3.0.7冷库设计的室外气象参数, 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冷间围护结构热流量时, 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2计算冷间围护结构最小总热阻时, 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最热月的平均相对湿度。
3计算开门热流量和冷间通风换气流量时, 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室外相对湿度应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3.0.8冷间的设计温度和相对湿度应根据各类食品的冷藏工艺要求确定, 也可按表3.0.8的规定选用。
表3.0.8 冷间的设计温度和相对湿度
序号
冷间名称
室温( ℃)
相对湿度( %)
适用食品范围
1
冷却间
0〜4
―
肉、 蛋等
2
冻结间
-18~-23
肉、 禽、 兔、 冰蛋、 蔬菜等
-23〜-30
―
鱼、 虾等
3
冷却物
冷藏间
0
85〜90
冷却后的肉、 禽
-2〜0
80〜85
鲜蛋
-1〜1
90〜95
冰鲜鱼
0〜2
85〜90
苹果、 鸭梨等
-1〜1
90〜95
大白菜、 蒜薹、 葱头、 菠菜、 香菜、 胡萝卜、 甘蓝、 芹菜、 莴苣等
2〜4
85〜90
土豆、 橘子、 荔枝等
7〜13
85〜95
柿子椒、 菜豆、 黄m、 番茄、 菠萝、 柑橘
等
11〜16
85〜90
香蕉等
4
冻结物
冷藏间
-15〜-20
85〜90
冻肉、 禽、 副产品、 冰蛋、 冻蔬菜、 冰棒
等
-18~-25
90〜95
冻鱼、 虾、 冷冻饮品等
5
冰库
-4〜-6
―
盐水制冰的冰块
注: 冷却物冷藏间设计温度宜取0℃, 储藏过程中应按照食品的产地、 品种、 成熟度和降温时间等调节其温度与相对湿度。
3.0.9选用产品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建筑
4.1库址选择与总平面
4.1.1冷库库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当地总体规划的要求, 并应经当地规划部门批准。
2库址宜选择在城市规划的物流园区中, 且应位于周围集中居住区夏季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使用氨制冷工质的冷库, 与其下风侧居住区的防护距离不宜小于300m, 与其它方位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不宜小于150m。
3库址周围应有良好的卫生条件, 且必须避开和远离有害气体、 灰沙、 烟雾、 粉尘及其它有污染源的地段。
4应选择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5应具备可靠的水源和电源以及排水条件。 ‘
6宜选在地势较高和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方。
7肉类、 水产等加工厂内的冷库和食品批发市场、 食品配送中心等的冷库库址还应综合考虑其特殊要求。
4.1.2冷库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生产工艺、 运输、 管理和设备管线布置合理等综合要求。
2当设有铁路专用线时, 库房应沿铁路专用线布置。
3当设有水运码头时, 库房应靠近水运码头布置。
4当以公路运输为主时, 库房应靠近冷库运输主出人口布置。
5肉类、 水产类等加工厂的冷库应布置在该加工厂洁净区内, 并应在其污染区夏季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6食品批发市场的冷库应布置在该市场仓储区内, 并应与交易区分开布置。
7在库区显著位置应设风向标。
4.1.3冷库总平面布置应做到近远期结合, 以近期为主, 对库房占地、 铁路专用线、 水运码头、 设备管线、 道路、 回车场等资源应统筹规划、 合理布置, 并应兼顾今后扩建的可能。
4.1.4冷库总平面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库区内应有良好的雨水排水系统, 道路和回车场应有防积水措施。
2库房周边不应采用明沟排放污水。
4.1.5库区的主要道路和进人库区的主要道路应铺设适于车辆通行的混凝土或沥青等硬路面。
4.1.6制冷机房或制冷机组应靠近用冷负荷最大的冷间布置, 并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4.1.7变配电所应靠近制冷机房布置。
4.1.8两座一、 二级耐火等级的库房贴邻布置时, 贴邻布置的库房总长度不应大于150m, 总占地面积不应大于10000m2。库房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贴邻库房两侧的外墙均应为防火墙, 屋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4.1.9库房与制冷机房、 变配电所和控制室贴邻布置时, 相邻侧的墙体, 应至少有一面为防火墙, 屋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4.2库房的布置
4.2.1库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生产工艺流程要求, 运输线路宜短, 应避免迂回和交叉。
2冷藏间平面柱网尺寸和层高应根据贮藏食品的主要品种、 包装规格、 运输堆码方式、 托盘规格和堆码高度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等使用功能确定, 并应综合考虑建筑模数及结构选型。
3当采用氟制冷机组时, 可设置于库房穿堂内。
4冷间应按不同的设计温度分区、 分层布置。
5冷间建筑应尽量减少其隔热围护结构的外表面积。
4.2.2每座冷库冷藏间耐火等级、 层数和面积应符合表4.2.2的要求。
表4.2.2每座冷库冷藏间耐火等级、 层数和面积( m2)
冷藏间耐火等级
最多
允许
层数
冷藏间的最大允许占地面积和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m2)
单层、 多层
高层
冷藏间占地
防火分区
冷藏间占地
防火分区
―、 二级
不限
7000
3500
5000
2500
三级
3
1200
400
―
―
注: 1当设地下室时, 只允许设一层地下室, 且地下冷藏间占地面积不应大于地上冷藏间建筑的最大允许占地面积, 防火分区不应大于1500m2。
2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冷库为高层冷库。
3本表中”一”表示不允许建高层冷库。
4.2.3冷藏间与穿堂之间的隔墙应为防火隔墙, 该防火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 该防火隔墙上的冷藏门可为非防火门。
4.2.4冷藏间的分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贮藏食品的特性及冷藏温度等要求分间。
2有异味或易串味的贮藏食品应设单间。
3宜按不同经营模式和管理需要分间。
4.2.5库房应设穿堂, 温度应根据工艺需要确定。
4.2.6库房公路站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台宽度不宜小于5m。
2站台边缘停车侧面应装设缓冲橡胶条块, 并应涂有黄、 黑相间防撞警示色带。
3站台上应设罩棚, 靠站台边缘一侧如有结构柱时, 柱边距站台边缘净距不宜小于0.6m; 罩棚挑檐挑出站台边缘的部分不应小于1.00m, 净高应与运输车辆的高度相适应, 并应设有组织排水。
4根据需要可设封闭站台, 封闭站台应与冷库穿堂合并布置。
5封闭站台的宽度及其内的温度可根据使用要求确定, 其外
围护结构应满足相应的保温要求。
6封闭站台的高度、 门洞数量应与货物吞吐量相适应, 并应设置相应的冷藏门和连接冷藏车的密闭软门套。
7在站台的适当位置应布置满足使用需要的上、 下站台的台阶和坡道。
4.2.7库房的铁路站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台宽度不宜小于7m。
2站台边缘顶面应高出轨顶面1.1m, 边缘距铁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应为1.75m。
3站台长度应与铁路专用线装卸作业段的长度相同。
4站台上应设罩棚, 罩棚柱边与站台边缘净距不应小于2m, 檐高和挑出长度应符合铁路专用线的限界规定。
5在站台的适当位置应布置满足使用需要的上、 下台阶和坡道。
4.2.8多层、 高层库房应设置电梯。电梯轿厢的选择应充分利用电梯的运载能力。
4.2.9库房设置电梯的数量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 5t型电梯运载能力, 可按34t/h计; 3t型电梯运载能力, 可按20t/h计; 2t型电梯运载能力可按13t/h计。
2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冷库及港口中转冷库的电梯数量应按一次进出货吞吐量和装卸允许时间确定。
3全部为公路运输的冷库电梯数量应按日高峰进出货吞吐量和日低谷进出货吞吐量的平均值确定。
4在以铁路、 水运进出货吞吐量确定电梯数量的情况下, 电梯位置可兼顾日常生产和公路进出货使用的需要, 不宜再另设电梯。
4.2.10库房的楼梯间应设在穿堂附近, 并应采用不燃材料建造, 通向穿堂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首层楼梯出口应直通室外或距直通室外的出口不大于15m。
4.2.11带水作业的加工间和温度高、 湿度大的房间不应与冷藏间毗连; 当生产流程必须毗连时,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
4.2.12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冷藏间应至少设两个冷藏门( 含隔墙上的门) , 面积不大于1000m2的冷藏间可只设一个冷藏门。冷藏门内侧应设有应急内开门锁装置, 并应有醒目的标识。
4.2.13冻结物冷藏间的门洞内侧应设置构造简易、 能够更换的回笼间。
4.1.14冷藏门外侧应设置冷风幕或在其冷藏门内侧设置耐低温的透明塑料门帘。
4.2.15库房的计量设备应根据进出货操作流程短捷的原则和需要设置。
4.2.16库房附属的办公室、 安保值班室、 烘衣室、 更衣室、 休息室及卫生间等与库房生产、 管理直接有关的辅助房间可布置于穿堂附近, 多层、 高层冷库应设置在首层( 卫生间除外) , 但应至少有一个独立的安全出口, 卫生间内应设自动冲洗( 或非手动式冲洗) 的便器和洗手盆。
4.2.17在库房内严禁设置与库房生产、 管理无直接关系的其它用房。
4.3库房的隔热
4.3.1库房的隔热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导率宜小。
2不应有散发有害或异味等对食品有污染的物质。
3宜为难燃或不燃材料, 且不易变质。
4宜选用块状温度变形系数小的块状隔热材料。
5易于现场施工。
6正铺贴于地面、 楼面的隔热材料, 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25MPa。
4.3.2围护结构隔热材料的厚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d——隔热材料的厚度( m) ;
λ——隔热材料的热导率[W/(m·℃)];
R0——围护结构总热阻( m2·℃/W) ;
αw——围护结构外表面传热系数[W/(m2·℃)];
αn————围护结构内表面传热系数[W/(m2·℃)];
d1、 d2…dn——围护结构除隔热层外各层材料的厚度( m) ;
λ1、 λ2…λn——围护结构除隔热层外各层材料的热导率[W/(m·℃)]。
4.3.3冷库隔热材料设计采用的热导率值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λ=λ’·b
式中: λ——设计采用的热导率[W/(m·℃)];
λ一一正常条件下测定的热导率[W/(m·℃)];
b——热导率的修正系数可按表4.3.3的规定采用。
表4.3.3 热导率的修正系数
序号
材料名称
b
序号
材料名称
b
1
聚氨酯泡沫塑料
1.4
7
加气混凝土
1.3
2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1.3
8
岩棉
1.8
3
聚苯乙烯挤塑板
1.3
9
软木
1.2
4
膨胀珍珠岩
1.7
10
炉渣
1.6
5
沥青膨胀珍珠岩
1.2
11
稻壳
1.7
6
水泥膨胀珍珠岩
1.3
注: 加气混凝土、 水泥膨胀珍珠岩的修正系数, 应为经过烘干的块状材料并用沥青等不含水黏结材料贴铺、 砌筑的数值。
4.3.4冷间外墙、 屋面或顶棚设计采用的室内、 外两侧温度差Δt, 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Δt=Δt‘·a
式中: Δt——设计采用的室内、 外两侧温度差( ℃) ;
Δt’——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与室内温度差( ℃) ;
a——围护结构两侧温度差修正系数可按表4.3.4的规定米用。
表4.3.4围护结构两侧温度差修正系数
序号
围护结构部位
a
1
D>4的外墙:
冻结间、 冻结物冷藏间
冷却间、 冷却物冷藏间、 冰库
1.05
1.10
2
D>4相邻有常温房间的外墙:
冻结间、 冻结物冷藏间
冷却间、 冷却物冷藏间、 冰库
1.00
1.00
3
D>4的冷间顶棚, 其上为通风阁楼, 屋面有隔热层或通风层:
冻结间、 冻结物冷藏间
冷却间、 冷却物冷藏间、 冰库
1.15
1.20
4
D>4的冷间顶棚, 其上为不通风阁楼, 屋面有隔热层或通风层:
冻结间、 冻结物冷藏间
冷却间、 冷却物冷藏间、 冰库
1.20
1.30
5
D>4的无阁楼屋面, 屋面有通风层:
冻结间、 冻结物冷藏间
冷却间、 冷却物冷藏间、 冰库
1.20
1.30
6
D≤4的外墙: 冻结物冷藏间
1.30
7
D≤4的无阁楼屋面: 冻结物冷藏间
1.60
8
半地下室外墙外侧为土壤时
0.20
9
冷间地面下部无通风等加热设备时
0.20
10
冷间地面隔热层下有通风等加热设备时
0.60
11
冷间地面隔热层下为通风架空层时
0.70
12
两侧均为冷间时
1.00
注: 1 D值可从相关材料、 热工手册中查得选用。
2负温穿堂的a值可按冻结物冷藏间确定。
3表内未列的其它室温等于或高于0℃的冷间可参照各项中冷却间的a值选用。
4.3.5冷间外墙、 屋面或顶棚的总热阻, 根据设计采用的室内、 外两侧温度差Δt值, 可按表4.3.5的规定选用。
表4.3.5冷间外墙、 屋面或顶棚的总热阻( m2·℃/W)
设计采用的室内外温度差
Δt( ℃)
面积热流量( W/m2)
7
8
9
10
11
90
12.86
11.25
10.00
9.00
8.18
80
11.43
10.00
8.89
8.00
7.27
70
10.00
8.75
1.78
7.00
6.36
60
8.57
7.50
6.67
6.00
5.45
50
7.14
6.25
5.56
5.00
4.55
40
5.71
5.00
4.44
4.00
3.64
30
4.29
3.75
3.33
3.00
2.73
20
2.86
2.50
2.22
2.00
1.82
4.3.6冷间隔墙总热阻应根据隔墙两侧设计室温按表4.3.6的规定选用。
表4.3.6冷间隔墙总热阻( m2·℃/W)
隔墙两侧设计室温
面积热流量( W/m2)
10
12
冻结间-23℃——冷却间0℃
3.80
3.17
冻结间-23℃一冻结间-23℃
2.80
2.33
冻结间-23℃——穿堂4℃
2.70
2.25
冻结间-23℃——穿堂-10℃
2.00
1.67
冻结物冷藏间-18℃~-20℃冷却物冷藏间0℃
3.30
2.75
冻结物冷藏间-18℃~-20℃冰库-4℃
2.80
2.33
冻结物冷藏间-18℃〜-20℃穿堂4℃
2.80
2.33
冷却物冷藏间0℃——冷却物冷藏间0℃
2.00
1.67
注: 隔墙总热阻已考虑生产中的温度波动因素。
4.3.7冷间楼面总热阻可根据楼板上、 下冷间设计温度按表4.3.7的规定选用。
表4.3.7冷间楼面总热阻
楼板上、 下冷间设计温度
冷间楼面总热阻( m2·℃/W)
35
4.77
23〜28
4.08
15〜20
3.31
8〜12
2.58
5
1.89
注: 1楼板总热阻已考虑生产中温度波动因素。
2当冷却物冷藏间楼板下为冻结物冷藏间时, 楼板热阻不宜小于4.08( m2·℃/W) 。
4.3.8冷间直接铺设在土壤上的地面总热阻应根据冷间设计温度按表4.3.8的规定选用。
表4.3.8直接铺设在土壤上的冷间地面总热阻
冷间设计温度( 冗)
冷间地面总热阻( m2·℃/W)
0〜一2
1.72
―5 10
2.54
―15〜一20
3.18
―23〜一28
3.91
―35
4.77
注: 当地面隔热层采用炉渣时, 总热阻按本表数据乘以0.8修正系数。
4.3.9冷间铺设在架空层上的地面总热阻根据冷间设计温度按表4.3.9选用。
表4.3.9铺设在架空层上的冷间地面总热阻
冷间设计温度( ^: )
冷间地面总热阻( m2·℃/W)
0〜一2
2.15
―5〜一10
2.71
―15〜一20
3.44
~23 28
4.08
―35
4.77
4.3.10库房围护结构外表面和内表面传热系数( 〜、 ^) 和热阻( 及”反) 按表4.3.10的规定选用。
表4.3.10库房围护结构外表面和内表面传热系数〜、 仏和热阻疋
围护结构部位及环境条件
0^
[艰/( m2^001
0x1
[双/( m2^001
、 或尺11( ^2^。0简
无防风设施的屋面、 外墙的外表
面
23
―
0.043
顶棚上为阁楼或有房屋和外墙外部紧邻其它建筑物的外表面
12
―
0.083
外墙和顶棚的内表面、 内墙和楼板的表面、 地面的上表面:
冻结间、 冷却间设有强力鼓风装置时
冷却物冷藏间设有强力鼓风装置时
冻结物冷藏间设有鼓风的冷却设备时
冷间无机械鼓风装置时
―
29
18
12
8
0.0340.0560.0830.125
地面下为通风架空层
8
0.125
注: 地面下为通风加热管道和直接铺设于土壤上的地面以及半地下室外墙埋入地下的部位, 外表面传热系数均可不计。
4.3.11相邻同温冷间的隔墙及上、 下相邻两层为同温冷间之间的楼板可不设隔热层。
4.3.12当冷库底层冷间设计温度低于0℃时, 地面应采取防止冻胀的措施; 当地面下为岩层或沙砾层且地下水位较低时, 可不做防止冻胀处理。
4.3.13冷库底层冷间设计温度等于或高于0℃时, 地面可不做防止冻胀处理, 但应仍设置相应的隔热层。在空气冷却器基座下部及其周边1m范围内的地面总热阻私不应小于3.18^2, 1/界。
4.3.14冷库屋面及外墙外侧宜涂白色或浅色。
4.4库房的隔汽和防潮
4.4.1当围护结构两侧设计温差等于或大于51时, 应在隔热层温度较高的一侧设置隔汽层。
4.4.2围护结构蒸汽渗透阻可按下式计算:
忖051.6X( 户…一尸如) /1^ ( 斗.4.2〕
式中: 只。一围护结构隔汽层高温侧各层材料( 隔热层以外) 的蒸汽渗透阻之和( 乂, 11, 匕/0;
切^蒸汽渗透强度4/m2, ^) ;
匕^围护结构高温侧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 ^^) ;
八。^围护结构低温侧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幻。
4.4.3当围护结构隔热层选用现喷( 或灌注)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材料时, 隔汽层不应选用热熔性材料。
库房隔汽层和防潮层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库房外墙的隔汽层应与地面隔热层上、 下的防水层和隔汽层搭接。
2楼面、 地面的隔热层上、 下、 四周应做防水层或隔汽层, 且楼面、 地面隔热层的防水层或隔汽层应全封闭。
3隔墙隔热层底部应做防潮层, 且应在其热侧上翻铺0.12m。
4冷却间或冻结间隔墙的隔热层两侧均应做隔汽层。
4.5构造要求
4.5.1在夏热冬暖地区的库房屋面上应设置通风间层。
4.5.2库房顶层隔热层采用块状隔热材料时, 不应再设阁楼层。
4.5.3用作铺设松散隔热材料的阁楼, 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阁楼楼面不应留有缝隙, 若采用预制构件时, 构件之间的缝隙必须填实。
2松散隔热材料的设计厚度应取计算厚度的1.5倍。
3阁楼柱应自阁楼楼面起包1.5m高度的块状隔热材料, 厚度应使热阻不小于1.381^, 1/界, 隔热层外面应设置隔汽层, 但不应抹灰。
4.5.4当外墙与阁楼楼面均采用松散可燃隔热材料时, 相交处应设防火带。相交部位防火分隔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楼板的耐火极限。
4.5.5多层、 高层冷库冷藏间的外墙与檐口及各层冷藏间外墙与穿堂连接部位的变形缝应采取防漏水的构造措施。
4.5.6库房的下列部位, 均应采取防冷桥的构造处理:
1由于承重结构需要连续而使隔热层断开的部位。
2门洞和设备、 供电管线穿越隔热层周围部位。
3冷藏间、 冻结间通往穿堂的门洞外跨越变形缝部位的局部地面和楼面。
4.5.7装隔热材料不应采用含水黏结材料黏结块。
4.5.8带水作业的冷间应有保护墙面、 楼面和地面的防水措施。
4.5.9库房屋面排水宜设置外天沟和墙外明装雨水管。
4.5.10冷间建筑的地下室或地面架空层应采用防止地下水和地表水浸人的措施, 并应设排水设施。
4.5.11冷藏间的地面面层应采用耐磨损、 不起灰地面。
4.6制冷机房、 变配电所和控制室
4.6.1氨制冷机房、 变配电所和控制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氨制冷机房平面开间、 进深应符合制冷设备布置要求, 净高应根据设备高度和采暖通风的要求确定。
2氨制冷机房的屋面应设置通风间层及隔热层。
3氨制冷机房的控制室和操作人员值班室应与机器间隔开, 并应设固定密闭观察窗。
4机器间内的墙裙、 地面和设备基座应采用易于清洗的面层。
5变配电所与氨压缩机房贴邻共用的隔墙必须采用防火墙, 该墙上应只穿过与配电室有关的管道、 沟道, 穿过部位周围应采用不燃材料严密封塞。
6氨制冷机房和变配电所的门应采用平开门并向外开启。
7氨制冷机房、 配电室和控制室之间连通的门均应为乙级防
火门。
4.6.2氟制冷机房如单独设置时, 应根据制冷工艺要求布置其设备、 管线, 满足制冷工艺要求, 并应按照氨制冷机房的相应要求执行。
5 结构
5.1 一般规定
5.1.1 冷间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也可采用砌体结构。
5.1.2 冷间结构应考虑所处环境温度变化作用产生的变形及内应力影响, 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温度变化作用对结构引起的不利影响。
5.1.3 冷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时,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50m。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 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加。
5.1.4 冷间顶层为阁楼时, 阁楼屋面宜采用装配式结构。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时, 伸缩缝最大间距可按表5.1.4采用。
表5.1.4 现浇钢筋混凝土阁楼屋面伸缩缝最大间距( m)
序号
屋面做法
伸缩缝最大间距
1
有隔热层
45
2
无隔热层
35
注: 当有充分依据或可靠措施, 表中数值能够增加。
5.1.5 当冷间阁楼屋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 且相对边柱中心线距离大于或等于30m时, 边柱柱顶与屋面梁宜采用铰接。
5.1.6 当冷间底层为架空地面时, 地面结构宜采用预制梁板。
5.1.7 当冷库外墙采用自承重墙时, 外墙与库内承重结构之间每层均应可靠接结, 设置锚系梁。锚系梁间距可为6m, 墙角处不宜设置。墙角砌体应适当配筋且墙角至第一个锚系梁的距离不宜小于6m。设置的锚系梁应能承受外墙的拉力与压力。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 外墙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及圈梁。
5.1.8 冷间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表5.18的环境类别进行设计。
表5.1.8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环境类别
名称
条件
二a
0℃以上温度库房、 0℃及以上温度冷加工间、 架空式地面防冻层
室内潮湿环境
二b
0℃以下冷间
低温环境
三
盐水制冰间
轻度盐雾环境
5.1.9 冷间钢筋混凝土板每个方向全截面最小温度配筋率不应小于0.3%。
5.1.10 零度以下的低温库房承重墙和柱基础的最小埋置深度, 自库房室外地坪向下不宜小于15m, 且应满足所在地区冬季地基土冻胀和融陷影响对基础埋置深度的要求。
5.1.11 软土地基应考虑库房地面大面积堆载所产生的地基不均匀变形对墙柱基础、 库房地面及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
5.1.12 抗震设防烈度6义及6度以上的板柱—剪力墙结构, 柱上板带上部钢筋的1/2及全部下部钢筋应纵向连通。
5.2 荷载
5.2.1 冷库楼面和地面结构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冷永久值系数应根据房间用途按表5.2.1的规定采用。
表5.2.1 冷库楼面和地面结构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冷永久值系数
序号
房间名称
标准值( kN/m2)
准永久值系数
1
人行楼梯间
3.5
0.3
2
冷却间、 冻结间
15.0
0.6
3
运货穿堂、 站台、 收发货间
15.0
0.4
4
冷却物冷藏间
15.0
0.8
5
冻结物冷藏间
20.0
0.8
6
制冷池
20.0
0.8
7
冰库
9×h
0.8
8
专用于装隔热材料的阁楼
1.5
0.8
9
电梯机房
7.0
0.8
注: 1 本表第2~7项为等效均布荷载标准值。
2 本表第2~5项适用于堆货高度不超过5m的库房, 并已包括1000kg叉车运行荷载在内, 贮存冰蛋、 桶装油脂及冻分割内等密度大的货物时, 其楼面和地面活荷载应按实际情况确定。
3 h为堆冰高度( m) 。
5.2.2 单层库房冻结物冷藏间堆货高度达6m时, 地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可采用30kN/m2。单层高货架库房可根据货架平面布置和货架层数按实际情况计算取值。
5.2.3 楼板下有吊重时, 可按实际情况另加。
5.2.4 冷库吊运轨道结构计算的活荷载标准值及准永久值系数应按表5.2.4的规定采用。
表5.2.4 冷库吊运轨道活荷载标准值及准永久值系数
序号
房间名称
标准值( kN/m2)
准永久值系数
1
猪、 羊白条肉
4.5
0.6
2
冻鱼( 每盘15kg)
6.0
0.75
3
冻鱼( 每般20kg)
7.5
0.75
4
牛两分胴体轨道
7.5
0.6
5
牛四分胴体轨道
5.0
0.6
注: 本表数值包括滑轮和吊具重量。
5.2.5 当吊运轨道直接吊在楼板下, 设计现浇或预制梁板时, 应按吊点负荷面积将本表数值折算成集中荷载; 设计现浇板柱—剪力墙时, 可折算成均布荷载。
5.2.6 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冷库及穿堂, 其梁、 柱和基础活荷载的折减系数宜按表5.2.6的规定采用。
表5.2.6 冷库和穿堂梁、 柱及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项目
结构部位
梁
柱
基础
穿堂
0.7
0.7
0.5
库房
1.0
0.8
0.8
5.2.7 制冷机房操作平台无设备区域的操作荷载( 包括操作人员及一般检修工具的重量) , 可按均布活荷载考虑, 采用2Kn/m2。设备按实际荷载确定。
5.2.8 制冷机房设于楼面时, 设备荷载应按实际重量考虑, 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可按8kN/m2。压缩机等振动设备动力系数取1.3。
5.3 材料
5.3.1 冷间内采用的水泥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或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得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 2) 不同品种水泥不得混合使用, 同一构件不得使用两种以上品种的水泥。
5.3.2 冷间内砖砌体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U10的烧结普通砖, 并应用水泥砂浆砌筑和抹面。砌筑用水泥砂浆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7.5。
5.3.3 冷间用的混凝土如需提高抗冻融破坏能力时, 可掺入适宜的混凝土外加剂。
5.3.4 冷间内钢筋混凝土的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级和HRB335级热轧钢筋, 也可采用HPB235级热轧钢筋。冷间钢结构用钢除应符合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定》GB50017的规定。
6 制冷
6.1 冷间冷却设备负荷和机械负荷的计算
6.1.1 冷间冷却设备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Qs=Q1+pQ2+Q3+Q4+Q5 ( 6.1.1)
式中:
Qs——冷间冷却设备负荷( W) ;
Q1——冷间围护结构热流量( W) ;
Q2——冷间内货物热流量( W) ;
Q3——冷间通风换气热流量( W) ;
Q4——冷间内电动机运转热流量( W) ;
Q5——冷间操作热流量( W) , 但对冷却间及冻结间则不计算热流量;
p——冷间内货物冷加工负荷系数。冷却间、 冻结间和货物不经冷却而直接进入冷却物冷藏间的货物冷加工负荷系数p应取1.3, 其它冷间p取1。
6.1.2 冷间机械负荷应分别根据不同蒸发温度按下式计算:
Qj=( n1ΣQ1+n2ΣQ2+n3ΣQ3+n4ΣQ4+n5ΣQ5) R ( 6.1.2)
式中:
Qj——某蒸发温度的机械负荷( W) ;
n1——冷间围护结构热流量的季节修正系数, 一般可根据冷库生产旺季出现的月份按表6.1.2的规定采用。当冷库全年生产无明显淡旺季区别时应取1;
n2——冷间货物热流量折减系数;
n3——同期换气系数, 宜取0.5~1.0( ”同时最大换气量与全库每日总换气量的比数”大时取大值) ;
n4——冷间内电动机同期运转系数;
n5——冷间同期操作系数;
R——制冷装置和管道等冷损耗补偿系数, 一般直接冷却系数宜取1.07, 间接冷却系数宜取1.12。
表6.1.2 季节修正系数n1
月份
n1值
库温
( ℃)
纬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北纬40°以上( 含40°)
0
-0.70
-0.50
-0.10
0.40
0.70
0.90
1.00
1.00
0.70
0.30
-0.10
-0.50
-10
-0.25
-0.11
0.19
0.59
0.78
0.92
1.00
1.00
0.78
0.49
0.19
-0.11
-18
-0.02
0.10
0.33
0.64
0.82
0.93
1.00
1.00
0.82
0.58
0.33
0.10
-23
-0.08
0.18
0.40
0.68
0.84
0.94
1.00
1.00
0.84
0.62
0.40
0.18
-30
0.19
0.28
0.47
0.72
0.86
0.95
1.00
1.00
0.86
0.67
0.47
0.28
北纬35°~40°( 含35°)
0
-0.30
-0.20
0.20
0.50
0.80
0.90
1.00
1.00
0.70
0.50
0.10
-0.20
-10
0.05
0.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