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4485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思政理念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思想理论研究552023.10_余敬(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454150)摘 要:面对当前高校在立德树人方面出现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资源机制、主体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根据新时代的人才要求进一步改善协同机制方面的问题,构建党委领导的组织实施机制、共建共享的育人资源利用机制等,从而提高协同育人的实效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高质量运行和落实,进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关键词: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协同机制教育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

2、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1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中,学校的育人机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面对当前高校在立德树人方面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提高高校协同育人的实效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高质量运行和落实。一、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意义(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我党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政治宣示,体现了我们要抓住教育的本质,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所在。3同时,重视德育一直是中华民族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

3、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改变过去只教不育和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唯知识主义、唯分数主义等问题,为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全面性的工作,而高校又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这一目标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单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就能实现的,需要的是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整体育人,要达到整体育人必然需要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大思政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机制,只有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才能够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行,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践行机制、资源

4、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能够科学地建设和切实地运行,才能使得立德树人的目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不会只是顶层设计,而是能够得到层层落实,并最终得以实现的结果。(二)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需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处于前沿阵地,尤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处于关乎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极容易发生转变的阶段,同时,他们处在思想舆论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时代,接触到的信息多种多样,面临着不良意识形态的侵袭,所以我们必须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主流意识和主流价值通

5、过行之有效的理论灌输和春风化雨的思想熏陶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但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思政理念下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思想理论研究56_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所接触到的多元思想和鱼龙混杂的舆论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思想舆论时能够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抵抗错误的思想侵袭,始终坚定地站在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的立场,在校园内、自媒体上、网络中等发表积极言论,传播正能量思想。(三)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2015 年英国教育大

6、臣妮基摩根发表演讲,明确提出推动“英国核心价值”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15 年推出了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的第三大报告提出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道德人文主义价值观以及全面整体性推进的方式建议。4中国的教育走向现代化也必然需要能在全社会达成共识的价值观起到凝魂聚气的作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高校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发挥作用。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家间关于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当代中国大学生要成为国家所需的人才除具备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品格和价值观念,而这些是当今大学教育中相对不足的地方,要使当代大学生具备这些素质,需要通过构建并落

7、实协同育人机制,从而提升人才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一)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不健全虽然协同育人机制在推进,但大部分高校还未形成清晰明确又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学校机制。学校党委应是学校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领导层和组织决策层,也应当成为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组织者和监督者,但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学校党委对于协同育人的管理大多停留在发文开会层面,对于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基本都是通过直接以文件的形式直接下发至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的教学院系,重大内容则是以开会的方式向下面的院系传达,并未在育人实效上起到切实的领导和管理作用。教务处则忙碌于日常的教

8、学事务和教学常规检查,以及应对上级部门的各项评审材料的归纳整理,缺乏协同各院系专业制定符合该专业特点和规律的育人方案,缺乏对课堂实际育人内容和效果的监督和实施推进。各教学院系的领导和行政层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基本处于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并未将课程思政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工作来开展,更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二)协同育人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就教育对象来说,就目前来看,高校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对学生的评价大都仍以学业和活动竞赛为主,而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评价所占比例较小,并未体现重要性,一些学校还是粗暴简单地通过考试或者其他文字性的东西来评价学生,尤其是在评奖评优的时候,学生成绩占了很大比例,思想道德

9、以及社会实践的比重都不高。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成长中更加注重成绩,认为情感道德价值观方面只是作为判断个人生活情况的标准,而不是必然之选。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上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操练,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更加全面能力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必然会导致协同育人效果不理想,不能达到真正的立德树人的目标。目前多数高校在教育者考核机制方面缺乏健全的协同育人考核和奖励机制。思政课教师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部门对其日常教学活动进行考核,专业教师由各院系负责考核评定,辅导员则由各学院、学生处与学生共同考核,而对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考核几乎是没有。高校对思政教师和专

10、业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日常的教务考核,对老师的科研考核和奖励仍是主要内容,而对于育人行为和效果的考核基本只包括学生的问卷打分,沦为“走过场”。(三)育人资源协同机制缺乏育人资源首先是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掌握,除了辅导员相对较为了解学生的情况,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情况基本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道德素质情况也未形成连续性、交互性和数据性的资料,这对育人工作的开展有不利影响。学生在专业课和思政课上接触最多的育人资源就是教材,但目前思政教材在学生心中普遍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缺乏丰富性、可读性、感染性的育人内容,专业教材更是只注重知识的内容,看不到育人的内容。学生所接

11、受到的其他育人资源,包括政治理论学习、主题班会,学校各部门举办的思思想理论研究572023.10_想道德方面的活动等,要么是学生干部自行组织,要么就是走形式拍照片留档,碎片化现象严重,育人的深刻性和实效性难以保证。总之,高校各部门、学院、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数据衔接性、交互性、共享性较差,育人资源碎片化地分布在寝室、校园、社团组织、第一第二课堂等处,缺乏协同共享,阻碍了育人工作的开展。一些老师和思政工作者有开展育人工作的意愿,但因缺乏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以及缺乏真实丰富的育人资源而最终选择放弃。(四)育人主体合作联动机制落实不够课堂仍是育人的主场地,用好课堂教学这

12、个主渠道,促进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推进所有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有利于构建协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大格局。但是,一方面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的主要群体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统育人模式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思政教师仍是育人的主力军。在“三全育人”的环境影响下,专业课教师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育人意识,但并没有充分挖掘和应用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课程的学科建设、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考核机制、作业布置等体系中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尚未形成大学生知识传授、技能提升、情感培育、价值观引领协同前行的良好

13、格局,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综合素养教师和辅导员在内的育人主体之间严重缺乏交流与合作,各自为政,最重要的育人主体之间缺乏合作联动机制,使得整个育人呈现出碎片化、割裂化和短期化的状态,难以达到完整性、有效性、长期性的育人效果。三、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对策分析(一)构建党委领导的组织实施机制大格局需要大机制来推动。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因此高校协同育人必须要构建以党委为核心领导的组织实施机制,校党委和各部门党委要把以往的“软指标”变成“硬约束”,杜绝思政教育只传达不研究、只学习不落实、只表态不行动,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表面文章上的情况。首先应明确校

14、党委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由校党委来主抓学校的育人工作,然后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细化责任清单,将党中央和教育部对育人的要求,逐项细化,划归学校的各行政部门和教学院系,明确各部门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发挥各党委领导干部的关键作用。要通过严肃的问责来避免出现敷衍塞责的情况。在领导机制方面,校党委作为领导核心要起到统领性作用,做好育人的分工合作和监督作用,把握好学校整体育人的大方向和大原则。在管理机制方面,学校、教务处、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要明确自己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的定位,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教务处要负责管理和监督各院系各专业和课程的培养方案中是否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

15、还有各专业教材的选取和编写是否有育人目标的体现,还包括对课程教学情况的检查和督导,看教师在授课时是否在课堂上做到了课程育人的实施开展。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如学工部与各学院合作开展“开学第一课”的典型案例,校团委与各院系开展“青马工程”和弘扬正能量的社团活动;人事处与学工部合作推行辅导员担任思政课助教等工作,后勤部、图书馆与寝室合作开展公共空间文化素质培养活动等。协同育人重点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学风建设、纪律教育、体育锻炼、文明校园创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导师队伍建设、志愿服务、学生

16、安全稳定、管理服务、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协同,形成育人合力。(二)建立共建共享的育人资源利用机制育人资源利用机制的建立对于育人工作的顺利高效的开展至关重要。首先,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信息资源要利用大数据和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衔接性、交互性、共享性的校内电子资源,使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其他工作者可以实现对学生情况的协同共享,并可以及时地同步更新和补充资源和学生情况。其次,在育人资源内容方面要把握文化育人的创新,将优秀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融合,创设涵盖专业知识、技能方法、道德文化、价值观、意识思维、情思想理论研究58_感人格、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等育人资源,有利于育人资源的全面协同。专

17、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三微一端、App(小程序)平台、微课慕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等信息网络,构建适应大数据背景下以及育人需要的新型资源。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公正评比奖学金、精准对接贫困生资助帮扶、建设网络心理辅导室、加强学风校风宣传、加快学生组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建设大学生征信体制等,同时利用线下课堂形成多渠道、多维度、多层次的“全方位”育人格局。(三)完善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高校应完善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纳入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中,将老师和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育人工作的开展实施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方面。从而以考评为结果导向,倒逼育

18、人工作的正向激励。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方面,高校首先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的思政总要求。专业的思政总要求要体现学校的定位,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特别是要通过制定修订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把专业的思政总要求分解到具体课程之中,使本专业所设置的各门各类课程,充分体现对本专业所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的支撑。学生每门课程的最终评价中,该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思政要求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学生是否达到本门课程的思政要求直接关系到该课程是否合格。学生在评优评先和入党资格时,更要将学生的思政素养作为重要标准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思想素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均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高校在对教师和学校其他

19、工作者的考评机制方面,也要将其工作中的育人表现和成效作为考核标准之一。一方面要通过将育人工作作为考核标准之一从而提高教师和其他工作者对育人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具体的奖励机制,大力鼓励教师和其他工作者在育人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育人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的成效。(四)形成育人主体机制联动融合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在思政课上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使思政课通过真理的力量指引学生,通过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通过生动的故事感染学生,大大提升思想性和育人性。同时,高校也应当充分挖掘其他课

20、程中所蕴含的育人资源,还应当落实其他课程教师的育人职责,打造全课程育人体系,形成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切实解决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愿做、不会做学生工作的问题。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应当互通有无,实现课堂育人团队的共建。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的结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拘泥于形式的限制。当然,思政课教师也要多向专业课教师请教,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展思政教学,在授课内容的准备和案例选择时要考虑专业特点。例如,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过程中,面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可以选取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优秀工人代表的事例来感染学生;面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可以选取

21、富有正面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来熏陶学生。这样做不仅会大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同时也能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在专业教育中洗礼人,实现协同育人的教育效果。参考文献:1 王晓燕.统筹考量内生变量要素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N.光明日报,2023-04-04.2 刘玉敏.挖掘教材内涵实施课程人文思政教学的尝试 J.科教导刊,2020(6):144,152.3 田建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N.光明日报,2013-02-09.4 崔允漷,陈霜叶.三个维度看“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 N.光明日报,2017-05-09.课题项目:2021 年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党建与思政专项课题“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HNMXZJ 2021309)。(责任编辑:向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