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屯中学电子备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年级:_二 _年级_ 下 _册 第三 单元(章)
课题
2、认识平移
备课人
宁淑华
审核人
宗海霞
授课人
康艳琪
课标解读与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初步认识平移现象,能说出生活中各种平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与教材中其他相关内容的联系:与轴对称、探索图形性质密切相关;认识有关的变换现象和基本性质;尝试变换的基本应用——设计图案、了解图形性质(后面);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
认识平移。
难点
根据平移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课时
1 课时
课前准备
ppt 房子图片剪纸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设计
教学增补
一、 谈话引入。
1、同学们,游乐场里,除了有飞舞着的蜻蜓风筝外,还有很多的游乐项目。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书第30页。
2、你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汇报)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
3、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4、教师小结: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观光梯、高空缆车、小火车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平移现象。
(1)、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同桌互相说说!再请学生回答。
(2)、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观光梯是沿着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高空缆车是沿着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的;推拉门是沿着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的。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
(3)、认识平移:像缆车、观光梯、推拉门这样的运动现象,无论是水平方向的运动,还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物体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4)、生活中平移现象很多,如电梯的升降、滑滑梯上小朋友的移动……都是平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平移有这样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判断平移后的图形。教学教材P30页的例2:移一移。
(1)、亲身体验平移现象: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
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移一移。出示例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2)、分析题意:要知道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据平移的特征去判断。平移时,可以一次平移,也可以两次平移。
(3)、先观察,再判断:给每座小房子编号后,学生先观察,再交流,汇报,评价。
你认为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你是怎样想的?
生:从左往右看,小房子的房顶都朝上的三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互相重合。比如:图①可以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或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到图⑥的位置;图①可以先向上平移,再向右平移或先向右平移,再向上平移到图④的位置与图④重合。(多个学生自己说出)
(4)、教师小结: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关键是要根据平移的特征来判断:一是运动的路线是一条直线,可以是水平方向的,也可以是竖直方向的,还可以是倾斜方向的;二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5)、学生完成教材P30页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自己完成后汇报并展示,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拓展练习,运用新知。
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3页练习七的第4小题。
2、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5小题。
3、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34页练习七的第6小题。
(1)、学生观察、自己判断。
(2)、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2幅。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吧!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
用生动的情境引入课使学生一下子产生兴趣。
强调: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平移有这样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重点: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关键是要根据平移的特征来判断:一是运动的路线是一条直线,可以是水平方向的,也可以是竖直方向的,还可以是倾斜方向的;二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板书设计
2.平移
平移 →
缆车、小火车、滑滑梯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实现知识的自主构造。让学生能够联想生活实际理解平移这一概念,能够判断平移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