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体液调节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类生命活动表现与其对应的调节机制,正确的是( )
A.甲亢患者——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
B.马拉松选手比赛——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减少以升高血糖
C.正常人饮水不足——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在高尔基体中合成的胰岛素减少
2.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烕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3.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4.饲养场中偶尔会有一些动物因缺乏某激素而出现疾病,该疾病可通过饲喂的方式进行治疗。该激素最可能是( )
A.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
C.抗利尿激素 D.生长激素
5.较大剂量注射某种激素后,小白鼠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休克,该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雄性激素 C.肾上腺素 D.胰岛素
6.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7.性激素进入靶细胞后与受体结合形成的“激素-受体蛋白复合物”,可在细胞核中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生理调节效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性激素进入靶细胞需载体协助并消耗ATP
B.激素与受体识别并形成复合物的过程具有特异性
C.“激素-受体蛋白复合物”进入细胞核的通道是核孔
D.“激素-受体蛋白复合物”能改变特定基因的表达
8.合成类固醇多数为雄性激素的衍生物,能够明显促进肌肉的生长,增强肌肉的力量,是目前使用频度较高的一类兴奋剂。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该类物质会引起雄性激素分泌下降甚至不育。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雄性激素分泌的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B.服用该种兴奋剂后,体内促性腺激素含量减少
C.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
D.长期服用该类物质,能够促进性腺生长发育
9.下列有关体液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手术切除甲状腺后的实验狗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增多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但某些激素具有催化作用
C.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体液调节中除了激素调节外还包含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10.如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结构X、Y分别是垂体和下丘脑
B.人体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①和②的含量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D.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影响①和②的含量
11.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甲、乙、丙依次是(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12.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 ℃突升至40 ℃,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
13.下图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两种调节方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A物质的作用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B.图甲中调节方式作用范围相对局限,反应比较迅速
C.图乙中B物质是神经递质,是神经调节的媒介
D.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包括甲和乙两种调节方式
14.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 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 38℃ 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15.十九世纪流行这样一种理论:动物血液中的糖都是直接从食物中来的,血液中的糖的多少取决于所吃糖的多少。为了检验这种理论,贝尔纳用狗做了以下实验:他用糖和肉分别喂狗,几天之后,发现它们血液中都有大量的糖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贝尔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支持当时流行的理论
B.减少食物中糖的摄入就能控制血液中糖的含量
C.实验说明血液中糖的来源不仅是直接来自糖类食物
D.食物中的肉进入体内后能通过生化反应转变为糖
16.如图表示当人进食时,胰液的分泌过程,图中激素了是一种由2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胰腺细胞膜上含有物质X、激素Y的受体
B.物质X可引起胰腺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C.激素Y为促胰液素,其分泌方式与物质X不同
D.图中物质X和激素Y不能持续发挥作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17.马拉松运动彰显的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多种生理过程会发生变化。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由于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同时也需要从外界不断补充水分。
(2)在跑步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提供能量,这些葡萄糖除了通过摄入食物补充外还来源于自身储存的糖原,在此过程中由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激素名称)增加,加速肝糖原水解使血糖浓度上升,该过程中血糖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
(3)某些男性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长期服用雄性激素,抑制__________和__________(激素)的分泌,导致雄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会减少。这种结果是通过__________调节机制实现的。
18.甲、乙、丙三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 h≥11.1 mmol/L。请回答: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________(填“减少”或“增多”)。胰岛素可促进______________,并抑制________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________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在人体血糖调节过程中相互________,实现血糖浓度的平衡和稳定。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和________可能是糖尿病患者,但仍需复查血糖。
(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19.人体受某些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发热,在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如下:
(注: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调定点为37℃左右。)
(1)图中激素乙通过_____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除了图中的作用以外,还对神 经系统有影响,该影响具体是_________。
(2)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使产热量 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
(3)体温上升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人体脱水后,垂体释放的_____激素增加,_____,从而减少尿量。
(4)结合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分析,人体出现发热症状后,通过增盖棉被进行捂汗来退烧的做法是否科学?请说明原因。_____。
20.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若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________模式,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下丘脑,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来源】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均能促进血糖升高。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由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和运输,并由细胞膜参与分泌。
【详解】
甲亢患者是由于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偏高,A正确;马拉松选手比赛时,随着血糖的消耗,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促进肝糖原转化,使血糖升高,B错误;正常人饮水不足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错误;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在胰岛B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不同激素的功能和激素失调症,意在考查考生对激素功能的识记能力。
2.A
【来源】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A错误;
B、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C正确;
D、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A。
3.C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正确。
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正确。
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错误。
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正确。
【点睛】
不知道胰腺除了内分泌部还有外分泌部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4.A
【来源】广东省粤西二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
【解析】
【分析】
激素大体上分为四类,包括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多肽与蛋白质以及脂肪酸衍生物。能够进行饲喂的激素的化学本质应该是不能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物质。
【详解】
A、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一类氨基酸,在消化道内可直接被吸收,可以进行饲喂,A正确;
B、胰岛素是蛋白质类的激素,在消化道内被最终水解为氨基酸而失去作用,因此不能进行饲喂治疗,B错误。
C、抗利尿激素为多肽类激素,在消化道中会被水解,因此不能进行饲喂治疗,C错误;
D、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类的激素,在消化道内被最终水解为氨基酸而失去作用,因此不能进行饲喂治疗,D错误;
故选A。
5.D
【来源】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性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产生,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还能激发并维持雌性动物正常的性周期。
3、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
小白鼠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说明其缺少能量,而大剂量注射能导致缺少能量的激素是胰岛素,因其大幅度降低血糖浓度,使各组织尤其是脑组织葡萄糖供给不足,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减少,D正确,
故选D。
6.C
【来源】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
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若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A
【来源】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阶段性联合考试生物试题(A卷)
【解析】
【分析】
【详解】
A、性激素属于脂质,可自由穿过细胞膜,性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激素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体现了激素的特异性,B正确;
C、“激素-受体蛋白复合物”属于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核的通道只能依赖于核孔,C正确;
D、“激素-受体蛋白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后,会改变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特定的性状,D正确。
故选A。
【点睛】
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8.D
【来源】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阶段性联合考试生物试题(A卷)
【解析】
【分析】
雄激素属于固醇类化合物,能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当雄激素含量过高,通过负反馈条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相关的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
AB、性激素分泌属于反馈调节,服用该兴奋剂后血液中雄激素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量减少,导致自身产生的雄性激素减少,AB正确;
C、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具有感受、传导、分泌、调节等功能,C正确;
D、长期服用雄激素及其衍生物类兴奋剂,会引起自身雄激素分泌异常,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性腺萎缩,D错误。
故选D。
9.B
【来源】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
A、手术切除甲状腺后的实验狗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由于负反馈调节含量将增多,A正确;
B、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同时也不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
C、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激素和某些化学物质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10.A
【来源】山东省新泰市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分析题图:X为下丘脑,Y为垂体,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虚线表示抑制,实线表示促进。
【详解】
A、根据试题分析,图中结构X、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A错误;
B、碘是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因此人体长期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B正确;
C、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由于分级调节,①和②的含量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含量,C正确;
D、若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对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作用增强,①含量降低,②含量降低,D正确。
故选A。
11.B
【来源】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所以图中甲、乙、丙依次是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故选B。
12.A
【来源】山东省新泰市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详解】
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A正确;
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B错误;
C、人是恒温动物,在不同的外界温度条件下,人的体温维持稳定,故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与BC段时间相同,C错误;
D、BC段,温度下降,肾上腺素能促进机体产热,所以肾上腺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A。
13.B
【来源】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洪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选修)试题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图表示体液调节,乙图表示神经调节。
【详解】
A、图甲中A物质是激素,其作用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正确;
B、图甲中调节方式作用范围较广泛,反应比较缓慢,B错误;
C、图乙中B物质是神经递质,是神经调节的媒介,C正确;
D、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
14.B
【来源】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1、人体体温恒定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
A、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无法排出,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升高的过程中,可能是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说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可使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15.B
【来源】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阶段性联合考试生物试题(A卷)
【解析】
【分析】
1、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⑤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⑥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⑦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
A、根据题干分析可知,食物中的肉能通过生化反应转变为糖,贝尔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支持当时流行的理论,A正确;
B、根据题干分析可知,如果减少食物中糖的摄入,但以肉为食物,就不能控制血液中糖的含量,B错误;
C、贝尔纳用糖和肉分别喂狗,几天之后,发现它们的血液中都有大量的糖分,这说明动物血液中的糖不都是直接来自糖类食物,C正确;
D、根据题干分析可知,食物中的肉进人体内后能通过生化反应转变为糖,D正确。
故选B。
16.C
【来源】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胰腺分泌胰液为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物质X为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特异性的作用于胰腺细胞上的受体蛋白;激素Y为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以特异性的作用于胰腺细胞上的受体蛋白。
【详解】
A、据图分析,物质X和激素Y都作用于胰腺,说明胰腺细胞膜上含有物质X和激素Y的受体,A正确;
B、物质X是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可以引起胰腺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激素Y是促胰液素,其分泌方式和神经递质一样,都是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的,C错误;
D、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激素发挥作用后失活,二者都不能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
特别提醒:
(1)神经递质和激素都只作用一次,机理不同。
(2)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激素发挥作用后失活。
17.增多 肾小管 集合管 胰岛A 胰高血糖素 神经-体液调节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负)反馈
【来源】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1、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
(1)运动员在跑步的过程中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由于长跑时所需能最主要来自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此过程中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加速肝糖原水解使it糖浓度上升,该过程中it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长期服用雄性激素,则该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会增强,那么下丘脑合成释放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合成和释放相应的促性腺激素都会减少,从而会引起雄性激素分泌减少甚至导致不育,说明这种结果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
【点睛】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8.增多 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变为甘油三酯(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存储和利用) 肝糖原 胰岛A 拮抗 甲 乙 神经—体液—免疫
【来源】山东省新泰市一中老校区(新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1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详解】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由于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人体血糖调节过程中相互拮抗,实现血糖浓度的平衡和稳定。
(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
(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糖尿病的病因大致分为三类:1缺乏胰岛素;2体内有胰岛素的抗体;3体内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第1种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2、3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19.体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大于 神经—体液调节 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 不科学,增盖棉被会导致机体散热量减少,体温会进一步升高
【来源】江苏省徐州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二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
(1)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除可以提高体温外,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于幼年期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2)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使产热量 大于散热量,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据图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的调节方式既包括神经调节,如传出神经,也包括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等,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3)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
(4)发热者采用盖被子捂汗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捂汗不利于散热,会导致体温升高,引起体温失衡。
【点睛】
本题考查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20.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分级 乙 内环境(血浆)渗透压升高 单向传递
【来源】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分级调节。抗利尿激素有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详解】
(1)若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通过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某激素,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因此该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2)吃的食物过咸、饮水不足时,导致细胞外液(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接收刺激,会通过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由此可见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乙模式实现的。
(3)在神经系统中,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的。
【点睛】
本题以下丘脑为中心,考查分级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