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这一课时主要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课内拓展到课外,除了文章知识的掌握之外,渗透思想教育,进行拓展延伸。
一、导入明标:(5分)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提问每组的四号,检测预习效果)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38分左右)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相信你能行!约15分)
认真阅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在文中找出原句,小组检查)
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2、再读课文,探究文体。(大约5分)
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主要搞清楚“说”和“序”的区别。)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序”大致有两种:1、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成功源于合作!约5分)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托物寓意。借助伯乐千马传说,把愚妄浅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把人才比作千马,对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才现象进行猛烈抨击。《说虎》。好处:这种写法,使深刻的思想蕴含在具体的形象之中,不仅使行文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4、研读课文,延伸拓展。(5分)
韩愈虽因坏才不遇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的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明确:不能实现。因为封建社会是君本位思想,不可能以民为本,人尽其才。当今社会应树立民主、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让人才各尽所能,各尽其才。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好的教育制度,好的人才选拔制度才能多出人才,另外,我们必须尽力充实自身,提高各方面的修养,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5、课堂小结,作业布置。(3分左右)
(1)、回顾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2)、完成练习。
“积累与运用”、“理解与品味”这两个环节的练习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教师可以抽查检查,小组长负责落实本组知识。
“拓展与创新”部分的课外文言文习题只要求前四十名学生完成即可,教师亲自批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