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元学习活动(课时)设计及流程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在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模型感受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小数在你心中长什么样?
板书:小数
交流:在过去的学习中你们认识过小数,小数在你心中长什么样?你能表示出来吗?
1. 了解学生对小数的认识程度,激活学生对小数的已有经验,确定本课学习起点。
2. 学生对小数的认识首先建立在直观形象的思维上,利用“元、角、分”的模型,表达出对小数的理解,了解分数与小数的对应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环节二:利用直观模型认识小数。
1. 在面积模型、数线模型中认识小数(出示图形表示小数0.6、0.4、0.1),小结:像这样的数叫做一位小数。
交流:这些小数能平起平坐吗?你认为哪个数最特殊、最重要?
小结:0.1就是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它真的很重要!
1. 利用面积模型与数线模型直观地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2. 感受到一位小数就是由“0.1”这个计数单位不断累加而成的。
3. 在建立0.6与0.1关系的过程中,渗透了计数单位的重要性。
2. 在认知冲突中,认识两位小数。
讨论:出示图0.61,现在还能用0.6表示阴影部分吗?这个数在数线模型的哪个位置?
1. 用阴影部分表示的数在0.6和0.7之间,培养学生的数感。
2. 不能用一位小数表示,要想办法创造两位小数。
3. 在“继续分”中直观认识0.01。
老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将0.6到0.7之间平均分成10份。请学生在数线模型上找0.01,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 不能用一位小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需要两位小数。
2. 在不断精细化单位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继续分”的需要,因需要产生新的计数单位0.01。
4. 在区分不同的“6”中理解位值。
学生指出将0.6到0.7之间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表示的数。
交流:0.66表示什么?这两个6站在一起,一样吗?
小结:0.66中的两个6别看它们长得一样,但由于它们所在的位置不一样,表示的大小可就不一样。像这样一样的两位小数谁能再说一个?
1. 抓住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学生生对小数的理解分为几个层次,从直观模型的理解,到借助模型的数学表达,引导学生把口头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完成对小数理解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5. 推理联想中产生0.001。
我们刚才把图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你还有想法吗?写成小数是多少?谁能写一写?
1. 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的数学思考,带领学生从直观模型图中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并在推理联想中认识三位小数。
2. 学生在经历不断细分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小数。本环节是让学生理解所有的小数都与计数单位息息相关。
3. 围绕着小数计数单位展开话题,学生不断找计数单位、数计数单位,加深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环节三:建立计数单位与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
1. 建立计数单位。
(1)回头看这些小数0.6、0.4等,都是一位小数。它们里面有几个0.1?
(2)0.1很重要,这些小数都与0.1有关。由此大家知道0.61、0.66、0.008这些小数是……
(3)小结:虽然它们都是小数,但其中的0.1、0.01、0.001……是这群小数中的“重要人物”,它们对于认识小数格外重要。
1.结合前面展示的面积模型的过程,直观感受到计数单位不断产生的过程以及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从小的计数单位逐渐累加到大的计数单位的过程,从数的分解和组成两个角度感受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 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1) 出示正方体模型:这个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把它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每一份是多少?
(2)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 一个大正方形是1,一个长条是1,一个小方格是1。它们都是自己的那个1。也就是它们独立存在的时候,可以说是“小1”“中1”“大1”。当它们一旦在集体中的时候,就与集体有了关系。这个“小1”在“中1”的集体中,是10份中的1份,可以记作0.1,同样这个“小1”在“大1”的集体中,是100份中的1份,可以记作0.01,以此类推。
1. 借助直观模型,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计数有大有小,但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形结合,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 借助不同大小的“1”,渗透了位值以及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3. 建立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1)出示“1”,把“1”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它还可以再扩大吗?
(2)“1”除了扩大,还可以怎样?“1”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后是多少?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它还可以再缩小吗?
1.通过伸展的动作,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数的无限大与无限小;用形象的方式表示对数的理解。
2.经历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和继续均分的过程,从而体会十进位值。
3.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儿童多维度地认识小数、理解小数,感受到小数的意义,特别是对计数单位的核心要素的理解更加深刻。
环节四:感受小数的价值——精准表达
小数,到底有什么用?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小数?
举例:人的身高(两位同学都是1米四多,要知道谁高,怎样样表达可以知道?)
小结:有时候,需要更精准一些,就是把原来的计数单位细化,细化是设置障碍更加精准地表达。有时候只说一个大概是不成的,聪明的人们就是把计数单位继续分、分、分。
1. 小数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小数的产生就是计数单位细化的过程。这个环节由“1”开始,在不断扩大与缩小中,让学生感受到的计数单位与小数的计数单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学生在计数单位不断缩小(划分)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数的价值——能够精确地表达。
3. 对小数的探索并没有结束,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一节课的结束,正是下一节课探索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