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格局.ppt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9229050 上传时间:2025-03-17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4.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格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格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格局,第一节 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第二节 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第三节 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第四节 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第一节 人类文化活动的地理格局,一、种族,1,、种族的划分及其自然特征,1,)种族的划分,通常种族划分为三种,即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种族划分反映的是人口在然特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皮肤、毛发、眼睛、骨骼、五官和身材等方面。,皮肤的颜色由于最容易辨认,所以常常成为人种鉴别的根据。,2,)三大种族的自然特征,黑种人:肤色是黑色,细腻,毛发呈黑色且明显卷曲,头颅圆滚,身材适中,手臂较长,瞳孔呈黑色,鼻翼较宽,嘴唇宽厚等;肢体的灵活性和肌肉的爆发力较强。,黄种人:肤色发黄,毛发黑色,第三期毛发(成年以后)不发达,圆头,黑色瞳孔,眼睑普遍为单层(单眼皮),眼窝浅,身材适中。,白种人:肤色一般是白色,比较粗糙,毛发可有多种颜色,第三期毛发相当发育,瞳孔有黑、黄、蓝和棕等,眼睑普遍为双层,眼窝深,长头、长鼻且鼻梁高挺,身材一般高大。,2,、种族的分布与迁移,1,)种族的分布,黑种人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在非洲大陆,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黄种人的分布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白种人的分布广泛,欧洲是源地,欧洲和美洲是集中分布地区。,世界人种的分布,2,)种族的迁移,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黑人向美洲和欧洲移动,这与殖民地体制下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有关。,黄种人最重要的迁移是向美洲的迁移,有人认为最初的迁徙是沿着白令海峡和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还有近现代向外的移民。,白种人大量迁移是历史上,“,地理大发现,”,、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主要是向新大陆移民。,亚、非、欧洲分别是黄、黑、白种人的集聚地,而美洲和大洋洲的居民是三大种族自其源地扩散的结果。,3,、世界的种族问题,种族是人口的自然属性,人作为最高级动物其发育程度是处在统一水平的。但是由于人类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人口的种族问题。,种族问题的表现是种族之间的歧视和矛盾,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始于西方殖民主义。,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种族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种族问题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经常发生。,二、民族,1,、世界的民族与民族区域,1,)世界的民族,民族作为地域文化的产物,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目前世界公认的民族有,2000,多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民族有,550,多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2,)民族区域,按照民族构成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西部欧洲(包括西、北和南欧)、东欧地区;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北美洲、中南美洲;大洋洲。,2,、民族的迁徙、同化和融合,1,)民族的迁徙,民族的迁徙指民族地域的扩大和民族人口向其他民族地域的迁移。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大都与战争有关。,2,)民族的同化,民族同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有些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其同化又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3,)民族的融合,民族的融合,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相互联系,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三、世界宗教与文化,1,、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1,)基督教,起源: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巴勒斯坦,是犹太教的一个宗派,公元,135,年从犹太教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宗教。,分布格局: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其宗教的核心地是梵蒂冈;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历史上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新教的流派。,2,)伊斯兰教,起源: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由,穆罕默德综合犹太教、基督教及半岛上原始宗教等创立。,分布格局:,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我国的回教即是经过演变了的伊斯兰教。,3,)佛教,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由悉达多,乔达摩创立,即释迦牟尼。,分布格局: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小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大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2,、世界文化的分区,1,)东方文化,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基础;在我国,东方文化是以儒、道、佛的融合来体现,在科学上追求哲理与思辩,在美学上追求意境;伊斯兰文化是扩张性和强制性的,政教合一,与维系国家政权有着密切关系。,2,)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表现出扩张的特征,宗教生活和宗教建筑占据着居民生活和聚落的中心;由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现代文明,西方文化受到欢迎。,四、世界的国家,1,、单一民族的国家,指某一个民族占据了这个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其他民族的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如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2,、多民族的国家,指由各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如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3,、跨国分布的民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向外扩张和侵略形成不同的国家,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由于国家疆域的改变,使一些原来拥有完整民族地域的民族被分属于几个国家。如,如欧洲的德意志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亚洲的泰米尔人、哈萨克人,非洲的班图人、祖鲁人、刚果人等。,跨国家的民族在各自国家如果与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发生矛盾,往往会导致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即提出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和与政府的对立。,4,、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世界国家的划分,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经济或政治体制划分: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第二节 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1820,年世界人口为,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30,亿,,1975,年为,40,亿,,1987,年为,50,亿,,1999,年为,60,亿。,在,9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却在下降。这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类在供养能力提高的同时,对数量的控制能力也在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出生和人口死亡率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分异的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在恶劣自然条件下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这与亚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其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有关。,三、世界人口增长的类型,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四、世界的城市化,1,、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流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工业经济,或知识经济都以在城市的集中发展为基本的发展方式。,2,、城市化的表现,1,)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2,)大城市的发展。,19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11,个,,1975,年有,181,个,,1995,年达到,200,个。目前,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20,个,,500-1000,万的城市有,25,个。,3,)在地域空间上形成大型的都市地带。,全球的大型都市带主要包括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地带、美国中部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地带、西南部城市地带,南美洲东南沿海的城市地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地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印度东北部城市地带,西欧的城市地带等。,3,、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过程,1,)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移动,在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初期,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是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重要原因,欧洲从工业革命时期便开始了这个过程。,随着工业的进步,城市工业的收入超过农业的收入,城市化逐渐转变为城市对农村的吸引,农民陆续放弃农业而进入城市寻找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业职业,以及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增加的简单劳动力,成为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原因。,2,)城市景观的扩张,城市景观的扩散包括具有,“,城市,”,特征的城市建成区的扩散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城市化导致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向周围的农村扩展。,3,)各种形式网络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甚至连为一体;通讯、电力、管道等网络的发展也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企业的跨城市组织系统促进城市间的联系,使城市连绵成片。,4,、世界城市化问题,1,)城市贫民,工业化进程中城市产业转型导致低素质的城市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城市贫民。,2,)城市犯罪,城市犯罪与城市贫民有联系,也与国家政治社会环境恶化和城市管理薄弱有关。,3,)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初期形成的道路成为交通量增长的障碍,并且已有的城市建筑格局下很难扩展,交通堵塞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4,)城市污染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和噪音污染等。,第三节 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地带性,一、陆地高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及空间布局,1,、陆地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空间布局,1,)范围,由于陆地寒带自然条件严酷,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寒带,包括美国的阿拉斯加北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等地。,2,)人类活动,陆地寒带的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种植业在该地带几乎绝迹。,2,、陆地亚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空间格局,1,)范围,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2,)资源,主要自然资源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3,)人类活动,由于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森林采伐业、采掘业成为传统产业部门,此外资源加工型工业。由于热量条件不足,大大限制了农牧业开发。,二、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空间格局,1,、范围,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存之地。,2,、区域差异,由于陆地中纬度地带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存在地域差异,从而影响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在农业社会,农业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基础。在工业社会,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工业资源的地域分异影响到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人类工业生产向资源地、消费地和区位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等集中。,3,、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1,)温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地域差异,在东亚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形成了以谷物经营制和块根作物栽培制。,在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形成了以商业性牛奶业、蔬菜业为主的混合农业制。,在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湿润气候区,畜牧业较发达,农业形成了谷物经营制、块根作物栽培制和草田轮作制。,在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西部及南美洲南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形成了牧场放牧制、大农场经营制、谷物业经营制以及绿洲农业耕作制。,2,)亚热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地域差异,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区,地中海地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部沿海和非洲西南端,形成栽培园地耕作制;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形成草田轮作制;在南美洲智利中部形成草地系统的大农场经营制。,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中国的华中地区、日本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及南美东南部部分地区形成谷物业经营制,美国东南形成栽培园地耕作制,南美洲东南部形成草地系统的大农场经营制。,在大陆内部的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形成绿洲农业和畜牧业。,4,、人类工业生产活动及空间格局,1,)工业活动集中的主要基础条件,从原料地来看,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也较发达。,从燃料与动力来源地来看,煤炭、石油、水力、潮汐能、风能丰富,这些燃料、动力资源成为工业布局的优势条件。,从消费地来看,人口的众多、经济的发达、城市的繁荣等使这里成为工业品的主要消费地。,从人力资本集中地来看,这里既有科技实力相当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从交通与区位条件来看,其临海地带的交通与区位条件优越,沿海地带成为世界生产力布局的重心地带。,2,)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变,a,、以英国一极为主导的世界工业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前,即产业革命时期。,特征:向世界各国供应工业品,并提供重要的工业原料,有,“,世界工厂,”,之称;世界工业体系是一国支配下的帝国型的工业体系;建立起英国工业生产的地域体系,形成一批工业城市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区。,机理:在技术扩散、市场空间开拓和圈层式传递的作用下,继英国之后,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也相继进入产业革命时期。,b,、,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征:出现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世界工业技术体系得到全面变革,人类进入电气化和化学化时代,原有重工业部门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形成和发展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工业生产活动格局变化:工业生产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向城市集中,在原料地和交通、区位优越的地方形成一批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形成了西欧和北美两大资本主义工业地带和资本主义发达的工业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开矿设厂和开辟大的种植园,使这些国家成为其原料地和工业产品的倾销地。,c,、,西欧、北美与日本三足鼎立及其后,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特征:出现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引起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其中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新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工业形成了西欧、北美与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工业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亚洲,“,四小龙,”,和巴西、墨西哥等国;世界产业分工加深,生产的部门结构日趋复杂,地区专门化生产得到发展;世界工业生产分布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集中和相对分散的趋势。,三、陆地低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空间格局,1,、范围,主要指赤道带和热带,该地带由于气候过热,并不十分有益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2,、区域差异,按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程度,大体可划分为原始的热带湿润地区、开发中的热带湿润地区、过度开发的热带干湿季地区和热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四种类型。,3,、原始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1,)范围,主要指环布于赤道及其附近低纬度地区的热带雨林分布区。,2,)特征,农业开发利用程度低,仍处于原始的渔猎、采集、放牧和种植状态。,4,、开发中的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1,)范围,主要分布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热带湿润森林地区。,2,)特征,土地私有化促进游耕农业、小农农业的发展,中世纪以后殖民主义的扩张所催化的种植园经济的发展。,5,、热带干湿季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1,)范围,主要在非洲、亚洲、南美洲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区。,2,)特征,粗放的牧场经营制,定位养殖多种家畜。,游耕使农作物的生产具有流动性,以避免病虫害的蔓延和肥力下降。,谷物,休闲经营制使耕地得以持续利用。,商品性作物种植将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结合起来。,中等集约的牧场经营向旱地农业推进。,6,、热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1,)范围,主要分布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区等。,2,)特征,主要为游牧、半游牧的经济,在地下水出露或埋藏较浅的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第四节 人类经济发展的地理格局,一、世界经济发展与分布的地域格局,1,、世界经济发展与分布的历史,1,),世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和结构的,“,倒金字塔,”,过程,复杂化指的是世界经济的部门结构愈来愈复杂。,“,倒金字塔,”,过程是指世界经济结构中用于基本物质资料生产的资源(产业部门)已经越来越少,用于产生附加值的产业部门越来越多。,2,)世界经济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世界经济结构和功能的发展必然要求在更广大的空间上获取土地和自然资源,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口形成更大的市场容量。,3,),世界经济的空间距离在不断缩小,世界经济依靠现代交通工具形成了巨大的国际分工体系,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使用和占有远离自己的资源和市场。,4,)水体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分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临近河流。,最早的城市和所有的近现代城市都是依托河流发展起来的。,河流冲积平原、河谷、多湖泊的低地等都是农业发达地区。,近代工业文明在海上的传播和现代海洋运输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作用,使得沿海地区成为最先接受工业文明和当今的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成为自然界和经济活动中物质交换最为频繁的地区,港口、城市和工业地区在这里大面积形成。,2,、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1,)经济总量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世界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发展壮大。,2,),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慢。,由于经济规模的壮大,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顺畅等原因,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3,),“,新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知识和创新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产业和生态经济是新的经济方向。,4,)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二元发展,传统的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而发达国家主要发展新经济,这种世界经济的二元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3,、世界经济发展的地域形态,世界经济发展在地域上表现为南北关系,形成了三大经济中心。,发达国家不仅拥有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大部分资源,还集中着世界上最多的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在地区内部,资源的集中分布使一些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表现为巨大的城市地带、工业区。,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是由核心地向外扩散的,一般沿交通线形成轴带,或在地域辽阔的国家形成梯度。,地理位置过于偏远或吸引条件较差的地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成为经济边缘地区。,二、世界经济的中心地系统,1,、世界经济中心地转移的过程,16,世纪前的地中海地区是区域性经济中心地,意大利是世界著名的经济中心;,16,世纪和,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相继成为世界区域性经济中心地;,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扩散,英国、法国、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西欧地区成为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中心地,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成为第二个世界性区域经济中心地,且仍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中心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地区成为第三个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中心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与后起的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共同形成东亚地区这个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中心地。,2,、欧洲经济中心地,主要指西欧和中欧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就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且功能十分强大,工业社会所有的产业部门以及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都是由它创造出来的。,20,世纪初期以前,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世界性的经济中心地,世界上所有的创新发源在这里,之后才向外面扩散。,二战后,该中心地的地位相对下降,但依然强大,因为它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之一,是众多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的所在地,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发达的交通网络。,3,、北美经济中心地,主要是指美国。,美国的工农业生产长期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贸易和运输中心,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市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是反映世界经济的晴雨表,拉丁美洲在经济上直接受其影响。,美国在现代技术创新上有卓越贡献,几乎在欧洲发生的所有创新都被美国接受并超越。,美国形成巨大新经济主体,引领世界经济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其材料产业、生命技术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等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跨国公司及高等级的国际性城市,有最大的铁路网、公路网,有国际航空客、货流枢纽的国际机场。,美国是全球信息的核心,众多的国际性网络公司和网站使其成为全球互联网最重要的信息源,强大的航天技术使它拥有世界上最密集和功能最全面的卫星系统。,4,、亚洲经济中心,亚洲经济中心地包括两个层次,即日本和称为,“,四小龙,”,的韩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作为经济中心地最初表现在对外的商品贸易上,资本剩余使日本走向国际投资的道路;东京是世界上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日本的汽车、家用电器、造船、部分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和技术方面仍然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日本中心城市构成了世界上最为密集的中心城市群,它的太平洋沿岸经济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地带之一;日本拥有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省的高雄和韩国的釜山构成了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群;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已经进入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的行列;中国台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子集成电路板的产地;新加坡在航空航天的设备制造和海上钻井平台制造,韩国在汽车、船舶、钢铁等的制造业上已进入世界前列;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时装加工产地。,在亚洲四小龙的带动下,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正在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也都初步具备了亚洲经济中心的的职能。,三、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1,、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的必然性,只要生产是社会化的,就要求不断地减少社会化生产过程中的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障碍,即要求实现生产要素可以充分流动的市场,促使世界经济出现一体化。,关税以及对进出口货物的配额、国内的税收、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国家的经济体制等都可以形成对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的障碍,促使世界经济区域化。,在一定的地域上实现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是世界经济的区域化。,2,、世界经济一体化,1,)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表现,遍布世界各地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使得全球每一个角落都进入国际分工的体系中,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取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建立起了可以有效地协调国际经济关系框架,即先前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已经把国际经济关系变成它们自身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国界在这里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了。,2,)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弊端,世界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继续发展,甚至会更严重,因为拥有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的发达国家处于贸易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靠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说,跨国公司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利用那里更为廉价的劳动力组织生产,这势必削减国内劳动密集性的生产,造成新的失业。,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产业、夕阳产业创造了方便条件,对发展中国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威胁和破坏,或者发达国家只把产品的开发环节留在国内,而把产生污染的生产过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世界经济区域化与集团化,1,)世界经济区域化与集团化的表现,世界经济区域化与集团化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同处一个共同的地理单元,它可以是一些国土相邻的国家,也可以是有共同地理媒介的国家。,2,)欧洲经济区域化,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正式成立;,1993,年,11,月,1,日正式启动,“,欧洲联盟,”,(,EU,);之后,以,EU,为核心,欧洲,18,个国家共同组成欧洲经济区(,EEC,)。,20,世纪,50,年代建立,“,关税同盟,”,;,1999,年推行共同的货币(欧元),设立与之相适应的欧洲银行;,2002,年有,12,个国家成为,“,欧元区,”,,形成人员、货物、资本可以充分流动的统一的经济区。,欧盟具有实质性的中央调节功能,有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调整利率,有共同的外贸标准和外贸政策以及统一的政治经济决策机构,是世界经济区域化水平最高的地区。,3,)亚洲经济区域化,1967,年,由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ASEAN,);,1984,年之后,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加入东盟。,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09,年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定,;,2009,年启动,“,亚洲货币基金,”,雏形的多边货币交换机制。,东盟是一种促进内部贸易、工业合作,对外促进共同的经贸关系,力求成为具有解决内部国际政治关系能力的国际组织。,4,)跨洲的经济区域化,以太平洋为媒介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一个地跨亚洲、大洋洲和美洲,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智利、秘鲁、美国和加拿大等,21,个经济体参与的非正式的经贸合作议事体制。,1989,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新加坡成立秘书处。,亚太组织就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合作、就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就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做出政府的承诺和实行共同的措施,一年一度的商界高峰、政府部长和政府首脑的会议体制是它工作的基本方式。,5,)其它的经济区域化,包括西非经济共同体、东非共同体、马格里布常设协商会议、阿拉伯经济统一理事会、海湾合作委员会、阿拉伯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安第斯条约组织、南方共同体市场、中美洲共同市场等,都属于地理相邻的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地区性贸易合作而成立的协调组织,在减少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贸易限制、优先发展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共同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控制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合作。,四、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1,、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知识经济把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知识经济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在生产力领域,开始节省传统的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利用生命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发生物物种的、物质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地球以外太空空间的和信息等的资源价值。,在生产关系领域,从生产制度和信息传送的速度上开发生产力,人力资源占据资源的主导地位。,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必需的软环境成为新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等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2,、知识经济在世界的分布,美国的东北部、大湖南岸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中西部,”,、南部以亚特兰大,休斯敦为中心的城市群和西部沿太平洋沿岸分布的城市群;,巴西东部沿海的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地区;,欧洲的英格兰东南部和苏格兰谷地,德国北部的汉堡、莱茵河谷地和南巴伐利亚高原城市群,法国的巴黎盆地、南部图卢兹、罗讷河谷地和东部的南锡,阿尔萨斯区,意大利的米兰,都灵地区,俄罗斯的莫斯科和新西伯利亚城;,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中国的香港、上海、北京,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地区,新加坡、中国台湾的新竹园区和以色列的沿海地区等。,3,、知识时代的传统经济的分布,在亚洲,中国的中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阶段,而西部地区将成为自然资源开发地区和农牧业地区;俄罗斯东部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资源开采地区;亚洲东南部和南部的许多国家面临工业体系建立的重任。,在非洲,发展农业和解决食品供给是最首要的任务,工业化依然还是相当遥远的事情。,在拉丁美洲,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工业化仍然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以经济作物生产和出口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