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文本到历史语境:王符军事思想发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21692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文本到历史语境:王符军事思想发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文本到历史语境:王符军事思想发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文本到历史语境:王符军事思想发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0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 从文本到历史语境:王符军事思想发微杨佳将摘 要:王符的军事思想不仅是对先秦兵家理论的继承与总结,而且具有立足现实的显著特征。因此,除探赜潜夫论文本外,还需依托历史语境展开考察。基于对东汉战争实践的观察,王符着重讨论了选将问题,从将领的个人能力、将领与士兵的关系、选拔将领的方式途径三个层面,论证了安帝时期东汉在凉州战场所以失败的原因。此外,王符在秉持儒家民本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诠释了战争的发生逻辑,提出“赈民育德”是战争的终极目的,有力地反驳了朝中公卿“弃凉州”的主张,为东汉出兵凉州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关键词:王符 东汉

2、选将 战争目的 凉州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2095-9176(2023)04-0070-011收稿日期:2023-04-16作者简介:杨佳将(1996),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项目编号:16ZDA10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凉州爆发大规模叛乱,朝廷以车骑将军邓骘为主将,征西校尉任尚为副将,率领五营禁军与郡国兵等赶赴凉州平叛,却遭到空前惨败。邓骘败于冀西,任尚败于平襄,死者逾万人,伤者无算。东汉王朝随即在军事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与此同时,东汉军队何以遭受惨败,王朝的武

3、备军事应当如何整肃,成为东汉时人普遍关注的议题,王符的军事思想正是形成于这一时期。一、“将者民之司命”:王符的选将思想王符,字节信,凉州安定郡(今甘肃庆阳)人,是东汉中后期的思想家与政论家。王符一生未仕,隐于凉州,自称“潜夫”,著有潜夫论 十卷三十六篇。以往学界对于王符思想与 潜夫论的研究已颇为完备,多集中在政治思想研究、哲学思想研究、文献学考辨等领域。但学界对于王符军事思想的71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研究,至今仍略显不足,相关几篇学术论文均聚焦于对潜夫论文本的阐 释1,而并未结合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军事背景进行历史主义的考察。虽然王符是隐逸之士,并

4、无行伍经历,但作为安帝时期凉州战争的亲历者,其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于对现实战争的观察与总结。在潜夫论中,劝将 边议 救边 实边四篇文章皆针对凉州战场的具体形势而作,集中呈现出王符的军事思想。针对凉州战场上汉军的惨败,王符从众多原因中归结出一个最首要的原因:汉军统兵将领的无能。在古代战争中,能否恰当地选任将领,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决定性影响。在劝将篇中,王符借孙子之言申明了将领在战场上的决定性作用:“孙子曰:将者,民之司命,而国家安危之主也。”2凉州民众之生死所系,东汉边疆之安危存亡,皆在于朝廷选任的将领能否打赢这场战争。当邓骘和任尚未能取胜,撤军回朝之后,凉州民众面临的必然结果便是“湟中诸县,

5、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3。由于将领承担着捍卫疆土与民众的重要使命,故选拔任用将领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度。在劝将篇中,王符具体总结出选任将领所应当遵循的三条法度:其一,将领个人应当具备合格的素质能力与品性修养。在此问题上,王符仍借孙子兵法展开论述:“孙子曰: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严也。”4将领应当具备的六种品性分别是智、仁、敬、信、勇、严。王符进而对此六种品性作出诠释:“智以折敌,仁以附众,敬以招贤,信以必赏,勇以益气,严以一 令。”5即将领需有明察敌情、判断形势的智慧,需有团结部众、凝聚军心的仁德,需有重视人才、招贤纳士的虔敬,需有赏罚分明、言出必行的诚信,需有鼓舞人心、振奋士

6、气的勇武,需有军令严明、令出于一的威严。王符认为,将领唯有同时具备此六种品性,方能“折冲擒敌,辅主安民”6。其二,将领应当融入行伍,与基层士兵同甘共苦。王符认为,“夫将不能劝其士,士不能用其兵,此二者与无兵等”7。如果将领不了解自己军队的状况,无法体察自己士兵的需求,就如同士兵不会运用手中的武器,其失败也在情理之中。如何妥善处理将领与士兵的关系,如何在将领与士兵之间建立稳固的纽带,早在先秦时期便是兵家诸子的共同关注。司马穰苴“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8,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9。先秦时期司马子、吴子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功绩,离不开

7、基层士兵的拥戴与配合。倘若将领无法激励其士兵,即使将领自身72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具备优秀的素质能力,其在战场上也无从发挥。其三,各级将领应当通过公开正当的途径选任与升迁。王符从正反两面论说了国家选拔将领的途径。劝将篇云:“是故选诸有兵之长吏,宜踔跞豪厚,越取幽奇,材明权变,任将帅者。不可苟惟基序,或阿亲戚,使典兵官。此所谓以其国与敌者也。”10正面的途径是依据个人才能实施考核,通过考核者方能取用为将。倘若确实具备“踔跞豪厚”的卓越才能,即便其人出身门第“幽奇”(即卑下无名),也应“越取”(即破格任用)。反面的途径则是依照门阀高下论资排辈,乃至

8、于统治者任人唯亲,以外戚统兵。在王符看来,以不正当的途径任命将领统兵打仗,无异于将国家社稷拱手送给敌国。从潜夫论文本上看,王符的选将思想主要来源于对先秦兵家理论的总结提炼,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却并无太多新意。将领的个人能力、将领与士兵的关系、选拔将领的方式途径,以上三点是先秦以来历代兵家思想均会涉及的基本范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战争的学问拿在讲堂上,或在书本中,很多人尽管讲得一样头头是道,打起仗来却有胜负之分。”11如果只重视军事理论而忽视战争实践中的具体状况,则难免会有“纸上谈兵”之嫌。仅从潜夫论文本来分析王符的军事思想,便无法弄清以下问题:先秦兵家的军事理论浩如烟海,王符为何首先关

9、注选将一事?先秦兵家对选将一事议论颇多,仅吴起便有“将之所慎者五”12的说法,王符却为何只谈了三条法度?若要作出回答,我们还需回到永初年间凉州的战场上,考察东汉王朝在选将一事上犯了哪些错误。二、“每战不利”:凉州战场上的东汉将领关于王符其人,萧公权先生曾说:“符论治术,虽少新创,然每针对时代之需要,与寻常空言泛说者相殊。”13王符论治术是如此,其论军事亦如此。王符的选将思想虽未超越孙吴兵家常论的范畴,但每一议论都与战争实际情势密切相关,绝非空泛之谈。将王符的选将思想置于东汉永初年间及后续凉州战争的历史大幕下,可发现王符的选将思想皆有所指,切中东汉军队所以失败之要害。在此跳出潜夫论文本的局囿,以

10、历史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王符选将思想中讨论的三个问题,即将领的个人能力、将领与士兵的关系、选拔将领的方式途径。其一,凉州战场上东汉将领的个人能力问题。平叛主将邓骘是安帝时期的外戚首脑。邓骘在政治上举贤任能,颇有作为,是东汉一朝诸外戚中名声较好者。但是按后汉书记载,邓骘率军73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出征的前两年“常居禁中”14,在宫中处理政务,而并无军旅经验,遑论其有军事才能。永初元年出征凉州,是邓骘生平中打的第一场仗。副将任尚曾任西域都护,有军旅经验,但前任西域都护班超对任尚评价不高:“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

11、纲而已。”15以班超所言观之,任尚无容人之心,与同僚相处不睦,自然不具备王符所说的“智”“仁”“敬”等品质。王夫之更断言:“汉所任将者,任尚也,军安得不覆,乱安得不极也?”16后续在凉州作战的其他将领也各有显著缺陷:骑都尉任仁“每战不利”“战累败”,显然不能胜任为将;征西将军司马钧不能规制军官,下属被围而不救,致使三千余人战死,随后畏罪自杀;庞参出身文官,在出征前全无军旅经验。如果说东汉诸将全不称职,或许有唯结果论的嫌疑。但他们远不符合孙子兵法与王符劝将篇中所框定的理想将领范式,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今观诸将,既无断敌合变之奇,复无明赏必罚之信。”17“其败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18王符

12、所论确为实情。东汉王朝选不出能打胜仗的将领,是王符亲眼所见的现实情形。其二,凉州战场上东汉将领与士兵的关系问题。统兵将领缺乏军事才能,是中国古代每一时期都可能会发生的现象。而王符所论的将领与士兵的关系问题,则是东汉一朝军事体制特有之弊端,尤其具有现实针对性。东汉建国伊始,光武帝便于建武六年(30)“初罢郡国都尉官”19,又于建武七年(31)“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即军假吏”20。光武帝此举,一方面是以“柔道治国”,与民休息,另一方面则是“光武起兵民间,内心害怕这种社会性的武装”。21废除郡国都尉官,意味着民兵不再定期接受系统化的训练。和平时期没有与民兵一同训练的长吏,战时也就很难指望能找出

13、让民兵服膺的中下层军官。因此,东汉自建国以来便缺乏能够凝聚基层民兵的军官,地方上长期处于武备废弛的状态。一旦遇到战争,往往只能临时指派文官领兵。在东汉的军制下,全国军队可划分为中央军、郡国兵、边防兵、边疆族群兵四种。22考察凉州战场上历次作战的东汉军队的构成,可发现郡国兵为主要兵力,中央军的北军五营和边防军如雍营、黎阳营等虽然更为精锐,但并不经常出动,且兵力较少。郡国兵并非常备军,被临时征召起来后,中下层军官与普通士兵之间几无纽带。王符在论及凉州将领与士兵的关系时说:“将恩不素结,卒然有急,则吏以暴发虐其士,士以所拙遇敌巧。”23东汉选出来的作战将领,本来就与士兵互不相识,没有情感上的纽带。每

14、遇战事,将领只能以军法威逼士兵上前作战。这样的军队,其战斗力之低下可想74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而知。其三,东汉选拔将领的方式途径问题。光武帝罢郡国都尉,意味着从基层选拔擢升军官的途径被废止。关于东汉中后期的选将机制,安帝永初五年(111)的一道诏令可窥其究竟:“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陈任将帅者。”24即位居三公九卿的世家门阀有举荐将领的权力,将领的子孙又可因袭获得军官职位。据后汉书记载,截至永初年间,东汉出动中央军远赴凉州共四次,主帅分别为:窦固、马防、刘尚、邓骘。其中,刘尚为皇族宗室,窦固、马防、邓骘均为外戚。王符称选将不

15、可“或阿亲戚”,现实状况恰与此截然相反。虽然邓骘前面的三人均取得了战争胜利,但也多半是基于中央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与将领的个人能力无涉。邓骘的惨败,则让东汉中央军失去了在凉州的压制力,王朝威信荡然无存,随即掀起了延绵数十年的战火。在一方面,东汉军队的主帅均为宗室与外戚;在另一方面,东汉其余统兵将领基本上均为内郡人士。东汉定都洛阳后,关东豪族与关西豪族的权力角逐便从未停止,而关东豪族又长期占据绝对优势。关于东汉一朝的东西对立问题,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成果25,在此不作详述。东西对立的一个后果便是,关西士人阶层在政治上与军事上处处受压制,被东汉政权所边缘化。兹对凉州战争中东汉主要将领的籍贯作简单考

16、察:邓骘,南阳郡人;任尚,不详;司马钧,河内郡人;朱宠,京兆尹人;庞参,河南尹人;邓遵,南阳郡人。上述统兵将领竟无一人是凉州人士,这就暴露出东汉选将的另一重要弊端。班固在汉书中说“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26,关西频出名将,是东汉时候人们的普遍认识。凉州叛乱爆发后,东汉朝廷出于政治倾轧而不用凉州人为将,既不利于汉军快速适应地形和战场,更是形成了内郡将领与凉州士兵间的地域隔阂。王符所说的“将恩不素结”,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地域隔阂所导致。将领与士兵在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上存在巨大差异,甚至还可能存在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这对军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综上所述,以历史主义的眼光来看

17、,王符的选将思想不仅是对先秦兵家理论的继承与重申,而且具有立足现实的特征。王符所陈述的几个选将的要点,皆与现实战争中存在的弊病相关。此外,劝将篇虽只论选将一事,但在选将问题的背后,隐含着东汉的军制变革、外戚专权、豪族斗争等深层次问题,与潜夫论中其他政论篇目相呼应。27言理论而映照现实,言军事而兼及政治,可谓王符兵学思想的独特之处。75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三、“赈民育德”:王符论战争之目的王符的选将思想回答了东汉王朝“要怎样打仗”的问题。而在安帝初年的政治军事形势下,还有一个前置性的问题亟待回应,那就是“要不要打仗”。关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古今中

18、外的思想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回答。最直白的当属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论断:“战争的真正目标是使敌人无力抵抗。”28不过,克劳塞维茨又说:“战争不但是政治行为,也是政治交往的延续,还是真正的政治工 具。”29“一切战争都可看作是政治行为。”30从这一意义上说,击败敌人只是战争的初步结果,战争更高层次的目的是实现政治目标。战国时吴起论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31吴起所说的这五种情况,总括了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战争的发生动因。但是,东汉凉州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目的并不明确的战争,既不为争名,也不为争利。在内郡公卿看来,甚至也算不上平定内乱,因为凉州

19、本就是他们眼中的化外之地。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公卿师尹咸欲捐弃凉州”32,当邓骘与任尚的中央军遭遇惨败后,朝廷高官们一致打算放弃凉州以退出战争。后来升任度辽将军的庞参,便是“弃凉州”的重要支持者。在庞参看来,东汉在西北边疆的战争是“苟贪不毛之地,营恤不使之民”,即便获胜,也是“无益于疆”“何救饥敝”33,不会带来政治上与经济上的任何利益。庞参对于凉州战事的悲观态度,正代表了内郡士人的普遍心态。安帝永初年间水旱灾害频发,中央政府面临着财政枯竭的困境,而邓骘的惨败则进一步激起了人们的消极避战情绪。加之光武以来保守的西域政策、关东关西豪族的相互敌视等因素,东汉王朝在继续出兵凉州或是“弃凉州”这两种选择

20、间陷入彷徨。东汉军队在凉州的作战究竟有没有意义,应该不应该坚持下去,在凉州叛乱爆发后的十几年间,始终是东汉朝内外的争议焦点。王符在救边 边议等篇中坚决驳斥内郡士人的消极避战主张,并表达了他对战争目的之理解,推演了战争的发生逻辑,以吁请朝廷坚定决心保卫凉州。王符认为战争的终极意义在于捍卫民众的生命。在他看来,上古时候的圣王贤君之所以发动战争,并非滥用武力扩张领土,而是赈济民众,进而守护华夏文明的礼乐道德。“是故鬼方之伐,非好武也,猃狁于攘,非贪土也,以振34民育德,安疆宇也。”35经王符诠释,商王武丁讨伐鬼方,周宣王驱逐猃狁,不是为了争夺名利,而是出于捍卫民众的目的,并取得了战争胜利。“是以圣王

21、养民,爱之如子,忧之如家,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救其灾患,除其祸乱。”76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36以民为本是儒家一贯以来的思想主张,王符用“民为国本”的儒家传统来诠释战争的发生逻辑,为战争赋予了保卫民众的目的,在当时而言是颇具现实意义的观念革新。先秦两汉儒家普遍认为战争是不祥之事,致力于避免一切战争,以期减少对民生的破坏。儒家的反战传统固然彰显了重视民生的人本主义情怀,但在古代历史上,不同族群间的对抗与竞争是物质资源稀缺导致的必然结果,许多古代战争从其本质上看是不可避免的。譬如汉武帝时的汉匈战争,便有其不可不打的理由,因为即使是在汉初采取和亲政策

22、的数十年里,匈奴对边境的侵扰也从未断绝过。然而,盐铁论中记有汉昭帝时儒家贤良文学对汉匈战争的评价:“好事之臣,求其义,责之礼,使中国干戈至今未息。”37汉武帝连年穷兵黩武,确实导致了民生凋敝的恶果,但贤良文学将汉匈战争的发生完全归因于主战派大臣无事生非,而无视了边境屡遭侵略的客观事实,实非公允之论。王符将战争与道德视为“圣王”教化民众一体两面的不同手段,指出某些战争具有拯救民众的意义,是调整武帝以后儒家绝对反战思维的一种尝试,也是对永初年间公卿“弃凉州”主张的有力反驳,为朝廷出兵凉州提供了道义上的理由。借此,对于东汉在凉州的作战该不该坚持下去,王符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通过王符的上述逻辑,保卫凉州

23、的根本目的是捍卫凉州民众的生命安全,民众的生命存续是战争中各项权衡考量的先决条件。民众的生命一日不安宁,则凉州的战争一日不可中止。在邓骘撤军回朝后,任尚继任主帅,退守凉州东南部汉阳郡,金城郡以西全部沦陷,凉州民众死于战乱者不可胜数。然而,在此情形下,东汉朝廷并未及时派出援军,“百姓昼夜望朝廷救己,而公卿以为烦费不可”38。朝中“公卿”之所以阻挠朝廷即刻救援凉州,有两点现实理由:一是邓骘与任尚新败,叛军势猛,应当等待好的作战时机,“当且放纵,以待天时”39;二是军费繁重,朝廷财政难以承担。对于朝中“公卿”的此两点理由,王符在潜夫论中做出反驳。首先,对于朝中公卿暂且避战等待时机的主张,王符显白地认

24、为这是“痛不著身言忍之”40,公卿子弟并未切身遭受战祸,自然无法对于凉州民众的离乱处境感同身受。朝中主张“弃凉州”者,尽是“苟以己不被伤”41的内郡人士,凉州民众的命运掌握在对其毫无共情的内郡公卿手中,是王符所见的可悲事实。其次,关于朝廷的军费负担问题,据后汉书记载,安帝初年“时遭元二之灾,人士荒饥,死者相望,盗贼群起,四夷侵畔”42,东汉朝廷陷入财政危机确为实情。但王符认为,财政问77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题并不能成为避战的理由,“今数州屯兵十余万人,皆廪食州县,岁数百万斛,又有月直。但此人耗,不可胜供,而反惮暂出之费,甚非计也”43。参考胡宏

25、起对东汉兵力分布的研究44,这十余万人是指边防兵等常备军,而非战时临时征发的郡国兵。王符指出,这十万余常备军由边疆各地各州县供养,每年耗费数百万斛粮食,养兵千日,正是为了保卫边郡民众与疆土。而在邓骘军败后,朝廷不仅没有即刻调遣这些常备军驰援凉州,反而计较调动军队的费用支出而踯躅不前,堪称因小失大。在更深刻的层次上,王符认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础,是最宝贵的财富。对于为节约钱粮而放弃凉州的观点,王符斥之曰“轻囷仓之蓄而惜一杯之钻”“但知爱见簿之钱谷,而不知未见之待民先也”45。王符将调动军队作战的耗费比喻为“一杯”,而凉州民众可以创造的财富则是“囷仓”,放弃凉州退出战争虽节约了账簿上的钱粮,却不知账簿

26、上的钱粮全部是由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创造出来的。王符的这一比喻既是对儒家民本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儒家民本传统的进一步推演。从国家利益的视角来看,王符认为民众才是国家最根本、最核心的利益,也是其他一切利益的基础,保卫凉州民众也就成其为发动战争的终极理由。再次,王符指出了朝廷放弃民众的后果。“凡民之所以事上者,怀义恩也。痛则无耻,祸则不仁。忿戾怨怼,生于无耻。”46王符说道,民众承受苦痛则会无耻,遭逢灾祸则会不仁。其实,民众在道德方面耻或无耻、仁或不仁,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是古代君主统治的合法性。民众之所以“事上”,即服从侍奉皇帝,正在于皇帝有“义恩”于民众,能够为民众提供生命安全的保障。一旦皇帝

27、不再给予民众以“义恩”,则民众也就不再有服从皇帝的理由。从这一意义上说,东汉放弃凉州不仅会失去土地和人民,还隐含失去皇权统治合法性的风险。据后汉书记载,在东汉朝议将要决定放弃凉州时,虞诩私下向太尉李脩进谏:凉州人“习兵壮勇,实过余州”47。倘若凉州人在绝境中心生异志,在当地豪强带领下造反,则勇猛好斗的凉州人是内郡士兵所无法匹敌的。不管是出于保护凉州民众还是出于畏惧其造反,朝廷最终打消了“弃凉州”的念头,凉州得以保全,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成为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结语王符以具体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儒家民本思想与道义原则为支点,阐发了其军事理论。史载度辽将军皇甫规“素闻符名”48,可见王符虽为

28、“潜夫”,但其思想已在相当广阔的范围传播,且能够为东汉高层将领所知。虽然很难估78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计王符的思想是否间接影响了东汉的军事实践,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王符清楚地指明了东汉王朝在军事上存在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战争中取胜。考察东汉王朝随后的历史,可发现王符在军事上的建言逐一得到实现。一方面,朝廷开始从凉州本土发掘军事人才。安定郡人皇甫规(字威明)、敦煌郡人张奂(字然明)与武威郡人段颎(字纪明)先后担任凉州最高军事统帅,史称“凉州三明”。“凉州三明”都是从中下层军官做起,在军事实践中表现出优秀的作战能力,最终升任统帅。另一方

29、面,朝廷开始重视培育凉州地方化的骑兵部队,从军官到士兵均为凉州当地人。元初三年(116),虞诩向凉州战场的统帅任尚说:“兵法弱不攻强,走不逐飞莫如罢诸郡兵,各令出钱数千,二十人共市一马,如此,可舍甲胄,驰轻兵。”49虞诩认为,叛军主要由骑兵构成,而东汉郡国兵以步兵为主,面对机动性强的骑兵具有天然劣势。故应当裁撤内地郡国兵,从浸润胡风的凉州人中组建一支骑兵部队。任尚向朝廷汇报后采用了虞诩的建议,果然连续取胜。内地郡国兵乃至原有的边防常备军逐渐退出战场,作战能力更强的凉州本土骑兵部队成为战争主力。由此,王符关注的将领能力问题、将领与士兵的关系问题、将领的选任途径问题均得到了有效解决。战争以东汉一方

30、的胜利而告终。【注释】1迄今为止,知网上专论王符军事思想的学术论文可见三篇,分别为姜国柱:王符的军事思想,甘肃社会科学,1991 年第 2 期;吴点明:王符 军事思想解读,军事历史研究,2010 年第 1 期;熊艳、桂珍明:军事问题探论王符军事思想研究之一,孙子研究,2022 年第 4 期。2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劝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29 页。今本孙子作战篇作“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王符为东汉时人,其所见孙子兵法版本与今天或有所不同。3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2886 页。4

31、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劝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26 页。今本孙子始计篇作“将者,智、信、仁、勇、严也”。5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劝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26 页。6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劝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26 页。7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劝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30 页。8 汉 司马迁:史记卷六四司马穰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2158 页。9 汉 司马迁: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32、,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2166 页。10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劝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33 页。11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698 页。12 吴子 论将,诸子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 年版,第 7 页。79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1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99 页。14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613 页。15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四

33、七班梁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1586 页。16 明 王夫之:读通鉴论 卷七 安帝第六条,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487 页。17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劝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29 页。18 汉 王 符 撰,清 汪 继 培 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劝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31 页。19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51 页。20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51 页。21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34、2014 年版,第 248 页。22参见胡宏起:汉代兵力论考,历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23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劝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29330 页。24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217 页。25可参见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北京:中国书店,2002 年版;薛小林:争霸西州:匈奴、西羌与两汉的兴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王勖:羌汉战争与东汉帝国的东西矛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5 期。26 汉 班固: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北京:中华书

35、局,1962 年版,第2998 页。27 潜夫论中贤难 思贤等篇讨论豪族门阀问题,忠贵 浮侈等篇讨论外戚专权问题。28 德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魏止戈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 3 页。29 德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魏止戈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 22 页。30 德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魏止戈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 23 页。31 吴子 图国,诸子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 年版,第 2 页。32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救边,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36 页。33 南

36、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五一李陈庞陈桥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1688 页。34此处“振”通“赈”,为“赈济”“拯救”之意。35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救边,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47 页。36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救边,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47 页。37 汉 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备胡,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版,第 445 页。38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边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59 页。39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

37、正:潜夫论笺校正 救边,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35 页。40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救边,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42 页。41 汉 王 符 撰,清 汪 继 培 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边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61 页。42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614 页。43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救边,北京:中华书局,80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1985 年版,第 348 页。44胡宏起:汉代兵力论考,

38、历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45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边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59 页。46 汉 王符撰,清 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 边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 348 页。47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五八虞傅盖臧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1866 页。48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 1643 页。49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2890 页。(责任编辑:周淑萍)F r o m T e x t t o

39、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t e x t:A N e w S t u d y o f Wa n g F u s Mi l i t a r y T h o u g h tYang JiajiangA b s t r a c t:Wang Fus military thought is not only an inheritance and summary of Pre-Qin military theories but also features a significant focus on practicality.Therefore,besides explorin

40、g the text of Qian Fu Lun,an investigation in historical context is also necessary.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Eastern Han war practice,Wang Fu discusses the issue of selecting generals,covering three aspects:the personal abilities of gener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s and soldiers,and t

41、he methods of selecting generals.He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the Eastern Han in the Liangzhou battlefield.Additionally,based on Confucianisms people-oriented tradition,Wang Fu explains the logic of war and proposes that“aiding the people and nurturing virtue”i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war.He strongly refutes the proposal of abandoning Liangzhou by high-ranking officials,providing a moral justification for the Eastern Hans military expedition to Liangzhou.K e y w o r d s:Wang Fu;Eastern Han;Selecting Generals;Purpose of War;Liangzh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