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唐雎不辱使命》比较阅读
【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 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缡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②之秦。嗟乎!盂尝君特③鸡鸣狗盗之雄④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⑥不至也。
【注释】②虎豹:像虎豹一样,③特:只、仅仅。④雄:首领。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⑥所以:……的原因。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臣未尝闻也( )
(3)休祲降于天( ) (4)卒赖其力(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士以故归之
B.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学而不思则罔
C.聂政之刺韩傀也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D.安陵君其许寡人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4分)
3、(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分)
译文:
(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分)
译文:
4、请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先 生 坐 何 至 于 此 寡 人 谕 矣
5、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
6、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4分) (1)交换 (2)曾经 (3)吉祥 (4)赖:依仗,依靠
2、(2分) C
3、4分)
(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2分)
(2)安陵国凭借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活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你在啊。(2分)
4、(2分) 先 生 坐 /何 至 于 此/ 寡 人 谕 矣
5、两方面:一是说明“士之怒”与“庸夫之怒”的区别,具体说明“士之怒”的行为,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暗示秦王,不要轻举妄动,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刺杀秦王。
6、(5分)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甲][乙]两文答出对“士”的合理的理解,即可得分。示例:我认为“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但能力却有强弱之分。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有的只是小本事;像唐雎这样的士是忠君爱国,有勇有谋的英雄,有大本事。
译文: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三)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参考答案:
1、⑴道歉 ⑵介词,从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4、B
译文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人。走到台阶前,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四)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 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注释】: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长跪而谢之 ②寡人谕矣
③亲尝教以兵 ④许由无天下之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于天 时宿于野
D.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译文:
4、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2分)
5、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四):
1、(4分)答案:①道歉 ②明白,懂得 ③兵法 ④牵累 2、答案:C
3、(4分)答案:①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②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4、(2分)答案: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郑同: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评分:每个人物1分,答出1点得0.5分,答出两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5、(3分)答案: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评分:答对一个人物得2分,全部答出得3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当然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平安无事,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我又说,现在如果有人带着随侯之珠,持丘出产的美玉,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荆庆那样的果断,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的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五)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秦王怫然怒( ) ②布衣之怒( )
③以头抢地耳( ) ④天下缟素(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译文:
3、文段(甲)中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 ”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 ”,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2分)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①,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②。”
【注释】①卒然:同“猝”,突然。②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
4、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存赵国( ) ②人之有德于我也( )
③愿君之忘之也! ( ) ④唐雎谓信陵君曰( )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译文:
6、【甲】【乙】选文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的手法比较两语段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五):
1、(4分)①盛怒的样子 ②平民③撞 ④穿丧服
2、(3分)你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
3、(2分)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4、①保存,使……保存② 对于③希望④告诉,对……说
5、别人讨厌我,我一定要知道,我讨厌别人,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6、(4分)(1)相同点: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2)不同点:主要是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
【甲】文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乙】文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1、解释加线的词(2分)
①秦王怫然怒( ) ②亦免冠徒跣( )
③赵王自效迎( ) ④人之憎我也(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②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译文:
3、文段【乙】的主旨是
信陵君的性格特点是
4、【甲】中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 ”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 ”,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 ,也照应下文 ,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5、试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2分)
参考答案
1、气势汹汹 脚 亲自 憎恨
2、①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泄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② 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
3、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
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的人
4、布衣之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将要效仿三人,与秦王同归于尽 挺剑而起
5、甲文唐雎据理力争、寸步不让、不畏强暴、正气凌然;乙文辩证说理,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你的教诲。”
(六)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
译文:
3、【甲】文中唐雎的“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中包含丰富的深层意思,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4、【甲】【乙】两文,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
1、(1)撞 (2)名声
2、郭从事是个平庸的文官,他听到这事必定会因为害怕而暴露我们的行动计划,我们便会白白送死而落下不好的名声,这就称不上是壮士了。
3、唐雎暗示出自己要效仿这三个人的做法,刺杀秦王
4、同:语言描写。异:【甲】文还用了对比,以秦王的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针锋相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唐雎的有胆有识、镇定勇敢;【乙】文用了衬托手法,以众人的优柔寡断衬托班超的当机立断、有勇有谋。
译文:
班超说“:不到老虎洞里,就抓不到小老虎。现在的上策,只有趁夜晚天黑,用火攻击匈奴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会大为惊恐,我们便可全部消灭他们。消灭了匈奴人,鄯善王会因此吓破了胆,我们便大功告成,事情办好。”部属们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怒曰:“是吉是凶,决定在于今日。从事是庸俗的文官,听了我们的计划必定会因害怕而泄露机密。死了不为人所称道,不是一个豪壮而勇敢的人。”大家说:“好!
(七)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长跪而谢之 (道歉) B.天下缟素(穿丧服)
C.魏来求救数矣 (多次) D.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相约)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秦灭韩亡魏 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何至于此 大王之救不至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2分)
魏 使 人 求 救 于 秦 冠 盖 相 望 秦 救 不 出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
(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译文:
5、【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文靠 让秦王屈服,乙文凭 让秦王信服。(2分)
6、《战国策》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2分)
【甲】
【乙】
参考答案:1、D 2、C 3、魏使人求救于秦| 盖冠相望| 秦救不出
4、(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就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反增强了与秦国敌对的齐、楚两国啊。
5、武力;利益(道理)
6、(甲)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睢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乙)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睢,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多次了,我还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费口舌了。
译文:
秦国、魏国结为盟国,齐国、楚国相约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魏国有个叫唐且的人,年纪有丸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出使西方游说秦王,让救兵先于老臣从泰国出发,可以吗?”魏王说:“好吧。”于是准备车辆送佑出发。唐且见到了秦王,秦玉说:“老先生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唐且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却不派救兵,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予太无能了。再说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藩国,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送来供品,认为凭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现在齐国、楚国的军队已到了魏都的郊外,大王的救兵还没有赶到,魏国一旦形势紧急就将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这将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盟国魏国,而且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匝下私下认为替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秦王感叹悔悟,马上发兵,日夜兼程奔赴魏国。齐国、楚国听说后,就收兵撤离了。魏国能够再次得以保全,全仗唐且游说的结果。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 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 意义:
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 论证 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 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5.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6.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乙文译文】墨子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那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珍贵。又说:'送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也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那么又为了什么呢?那是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性命珍贵。为了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那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珍贵。所以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孟子日:"......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