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马致远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旨。 通过想象联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 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 教师配乐朗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一)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1.品读回味,感受意境。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可以自主创作试着根据诗歌画一幅秋思图。
3.主旨明确,浓墨重彩。
重点词语点拨:夕阳 断肠 天涯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感悟作品的美”。提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二)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1.如何理解曲中的这些意象?
2.如何理解曲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3.教师阐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作者人在天眼,所以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4.阅读欣赏古人吟诵《天净沙 秋思》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