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方屯中学 杨贵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古代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它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作。就内容而言,整首词塑造了一个壮岁驰骋疆场、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形象,这是词人理想自我的化身。上阕通过沙场点兵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将士昂扬的斗志。下阕通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以及壮志难酬的悲痛之情。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最后用“可怜白发生!”作结,书写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时让学生捕捉这些场面,理解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2、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古代诗词中的精品,教学时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课文知识,受到美的熏陶,更要使他们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本案例在设计时作以下设想:
1、采用我们通常学习古诗词的步骤“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来组织教学。
2、分析课文抓住词中描写的场面,尤其是一些精妙的场面,切忌空洞。同时要举一反三,放手让学生分析理解。
3、结合理解词意的教学,适时进行诗歌的朗读指导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词,理解积累本课的字词。
2、能力目标:
(1)、疏通理解词意。
(2)、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志向,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3)、学习体会词中虚实结合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情感目标: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志向,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疏通理解词意,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
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志向,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创设情境,围绕自学讨论,研读赏析,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表达情感,培养学生诵读赏析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合作研读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
1、导入新课: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翻开厚厚的中国文学史,涌现了无数的文学大家、文化巨匠,可谓群星璀璨。在这些璀璨的文学之星中,有一颗非常特别,他起于军队,却终于文学,最终没有立下赫赫战功却以文学闻名于世。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流光溢彩的一笔。他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理解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2、出示课题:
3、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4、知诗人: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教师作补充)
【多媒体展示】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5、解诗题:
(1)、题目《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是?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3)、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倾听
回忆
齐读课题
齐读
明确学习任务
了解作家作品
简要作笔记
合作探究,理解题目的含义
引发学生回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进入学习角色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
积累文学常识
明白解题方法
理解题目含义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钟)
6、明诗意:
(1)、全班齐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边听朗读,边圈点勾画并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词意:
明确要求:
①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
②词中哪些字词、句子你还不理解,说出来与同学一起探讨。
③用简要的话概括词上下阕的意思。
(5)、组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由专人汇总讨论意见,准备发言。学生各小组只针对问题发表看法,教师引导相关方面的讨论,以期充分了解并掌握阅读信息。)
7、请同学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引导小结,相机板书:
8、引导学生体会每幅画面中蕴藏的情感,并指导朗读。
画面一:看剑━—豪壮
(朗读指导:读出壮士的豪迈之情)
画面二:点兵━—豪气满营
(朗读指导:读出热烈,雄壮之情)
画面三:杀敌━—雄壮
(朗读指导:读出紧张,激昂之情)
画面四:白发生━—悲壮
(朗读指导:读出遗憾,悲伤之情)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9、悟诗情:
讨论交流: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2)、“可怜白发生。”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3)、你认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分钟)
10、课堂小结:
11、背诵这首词。
12、理解填空。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军旅生活画面的句子是: 、 。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出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表达作者理想抱负语句是: 、 。
13、赏析: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问题:
这首词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板书设计: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画面一:看剑━—豪壮 (实写)
画面二:点兵━—豪气满营
壮词 画面三:杀敌━—雄壮 (虚写)
画面四:白发生━—悲壮 (实写)
齐读
认真听
圈点勾画批注
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听取并及时补充
根据板书作笔记
思考、讨论
小组互助学习
代表交流回答
指名背诵
独立思考
完成练习
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理解词意
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初步感知这首词内容
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梳理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思路
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
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训练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检查学校效果,
培养目标意识
训练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合作精神
训练概括能力
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