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 学 案 例“求大数近似数”的反思
按照新课程教学标准的理论,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地位可以说是互换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样化的讨论与合作,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性质的课堂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对于知识建构的作用。新的教学课程标准还强调: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行为,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这节教学实践课,我对于新课标教学理论的阐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本节课的课后,我对课上的每个教学活动,按照新课标的重要教学理论都进行了反思。一、学生学习的进步、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培养。这要从学生在课上行为的细微处入手。首先要做到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我所说的认真听,不单指认真听老师的讲课,更需要用心听同学们的发言,这一点在本节课上就体现的非常好。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进行了认真的回答,而且在用心听同学洪阳回答问题后,一些同学找到了洪阳回答问题中的不足,并经过仔细思考加以改正。这说明学生在上课时,养成了认真倾听老师讲解与同伴回答的良好习惯。而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具备与同学交流的条件,学生之间才会相互的启发,并进行取长补短。这就是新课标强调的生生之间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二、通过这节教学实践课,使我认识到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我在课堂上的教学位置确实发生了变化—我成了课上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当我抛出“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各接近三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吗?”这个问题后,以下我需要做的就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等待学生们的各种回答,在学生之间起到知识启发与建构作用。我会很认真的倾听,并且用适当、合理、积极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充满自信,这同时也是新课标要求的评价方式。
总之,这节生动的教学实践课,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新课标蕴涵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相启发和帮助,促进学生的最终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