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郧阳区实验中学 张仁全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代诗人辈出,有作品传世者两千余人,其中有三位著名大诗人大家知道是谁吗?(学生答后)同学们对杜甫了解多少呢?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那座简陋而破旧的草堂,一起去触摸他那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吧!
二、作者、背景及诗体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三、诵诗情
1.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本诗的配乐朗诵
3.指导学生朗读
四、理诗句
1.字词检查
2.诗句翻译
五、描诗境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2.为每一段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六、说诗韵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而诗圣杜甫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来细细咀嚼一下诗中的语言,看哪些字词用得精妙,哪些词语蕴含丰富。
请用“ ”一(或几)词用得好,我从中读出了
的句式回答。
七、悟诗志
1.说说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名句,分享给大家。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八、读诗情
齐读诗歌,进一步领略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九、当堂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高者挂罥( ) (3)沉塘坳( )
(4)布衾 ( )(5)大庇 ( ) (6)突兀 ( )
2、解释加点的词。(3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2)卷我屋上三重茅( )
(3)忍能对面为盗贼( ) (4)归来倚杖自叹息( )
(5)俄顷风定云墨色( ) (6)秋天漠漠向昏黑( )
3、默写填空。(4分)
(1)茅飞渡江洒江郊, , 。
(2) ,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 , 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4、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十、课外作业
1.背诵全诗。
2.全班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5
展开阅读全文